首页讲话导游词 内容页

绍兴鲁迅祖居导游词

2023-07-10导游词

绍兴鲁迅祖居导游词(精选3篇)

绍兴鲁迅祖居导游词 篇1

  走进鲁迅故里,一幅清末民初时的画卷展现在游人面前,石板路、旧木窗、石库门无不向游人述说着当年的历史。穿过东昌坊口老街,来到了鲁迅祖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周家老台门。老台门坐北朝南,前临都昌坊口,后通咸欢河,青瓦粉墙,砖木结构。 周家老台门距今已有250年的历史,是绍兴目前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建筑之一。整个台门占地近3000平方米,是一座江南典型的官宦人家住宅,主题建筑分四进,前面第一进,称台门斗。仪门上方悬挂着鲁迅祖父周福清的“翰林”匾。周氏家族在绍兴400年的历史中,属周福清获得的官位最显赫,因此当时在三个台门的门楣上都挂有“翰林”匾,它像三张巨大的名片,向游客展示了主人尊贵的身份。 第二进为德寿堂,是周氏族人的公共活动场所,以作喜庆、祝福和宴会宾客之用。德寿堂原名宁寿堂,为了避清朝道光皇帝的年号“?宁”之讳,改为德寿堂,“德寿”取积善有德、福禄长寿之意。鲁迅平时很少来祖居,只有家里祭祖或操办大事时才过来。 说起这周家老台门还颇有历史。鲁迅祖上是湖南道州人,一世祖在明朝正德年间搬迁到绍兴城内竹园桥。据鲁迅二弟周作人推测,周氏祖上或许是务农,但搬到绍兴城后,肯定是弃农经商了,家境也逐渐殷实了起来。由于在城市的便利,周家子弟开始走进学、读书、赶考之路,终于六世祖考上了举人(乾隆年间),为周家挣得了第一块“文魁”匾。这意味着周家从此挤进了士林,不光经济地位上升,政治地位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从此,周家开始购地建屋,广置田产。鲁迅的七世祖周绍鹏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购得了此屋,经过大规模的修建,形成了现在颇具规模的周家老台门。 来到第三进——香火堂,香火堂是祭祖和办丧事的场所。中央上方设一神龛,放有历代祖宗牌位。现挂有“德祉永馨”匾,意指德行和福气渊源流长。中间挂有一张鲁迅祖父和两位祖母的神像,两壁上挂着的就是鲁迅祖父周福清的治家格言《恒训》,现在这些是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手抄的。《恒训》的内容是祖父对自己一生治学和为人处世的总结。大到读书之法,为官之道;小到日常生活常识,无所不有。现在老台门就是依照周家鼎盛时期为背景,融合其他大户人家有代表性的生活场面作实景布置,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清代大户人家的生活场景。 第四进是座楼,前有廊、后有披,是周氏家族主要的生活区,布置为小姐的书房、绣房、闺房和沐浴房。由于子孙的繁衍,家族的扩充,祖居的房屋已不敷使用。所以周氏家族在清朝嘉庆年间又购置了两个台门,即过桥台门和新台门。从第九世开始,周家已开始分家,长子住新台门,二儿子住过桥台门,小儿子和父母住老台门。鲁迅先生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新台门,从此开始了他伟大的一生。 出了周家老台门,心中已然畅游了鲁迅的家族历史。带着对老台门的回味,沿着街道信步向前,不经意间抬头一看,竟已到了周家新台门。 从外观来看,新台门与老台门并没有什么两样,同样是黑漆漆的大门,气派的门环,整块的小瓦片,在这现代化的都市里,保留了一丝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但它比老台门要小得多,一问之下,才知道其占地为1800平方米,近乎于老台门的一半大小。

  推门而进 来到鲁迅生活的地方 “吱呀呀”地推开大门,一块镶金的匾额便落入眼帘——德寿堂,这是台门的第二进。和老台门一样,这里也作为各房公共活动的地方,用来举行红白大事和接待贵宾的场所。步入大厅,顺着一排红木太师椅,一眼就看到了两副醒目的抱对:虚能引和静能生悟、仰以察古俯以观今;敏于事而慎于言、持其志而无暴其气。在这一道一儒的两幅字画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庄重、是大气,颇显大户人家气魄。 1881年9月25日,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就诞生在这座台门内,并在这里生活到了18岁。此台门修于清朝嘉庆年间,此时周家正处于鼎盛时期,在这18年里,鲁迅亲身感受到了整个家族从显赫走向小康,再从小康走向彻底没落的全过程。鲁迅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新台门对他的影响。而辛酸往事的点点滴滴,也为鲁迅日后的文学创作积淀了广泛的素材和深刻的思想。鲁迅曾说过:“我是绍兴人,所写的背景又是绍兴的居多。”如此看来,周家新台门对于鲁迅日后的创作的确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进“香火堂”为辅助陈列,内容分为“周氏房族兴衰”、“鲁迅与周作人”和“鲁迅与周建人”三部分,资料详实、图文并茂。

  转过侧门 来到鲁迅小时听故事的天地 转过侧门,穿过一条短弄堂,便进入了一个亮堂的小天井。一株茂盛的`桂花树像一把大伞般撑在这里,占了足有一半的空间,为背面的一间小屋遮住了阳光。据导游介绍,这里名叫“桂花明堂”,明堂就是俗称的天井。原先这里种着两棵很茂盛的桂花树,天井因此而得名。这里充满了鲁迅童年时的记忆。夏夜,躺在桂花树下的小饭桌上,听继祖母在这里讲述“猫是老虎的师傅”、“水漫金山”等民间传说,都是鲁迅童年时最难忘怀的故事,后来,在鲁迅的文学作品《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对这些童年时听过的民间故事,都作了非常详细的描述。 穿过一条狭长的过道,几间平房出现在我们眼前。左手一间现在被锁得严严实实,透过模糊的玻璃窗,房内的摆设大致能看个清楚。一张大床、一张椅子、一个茶几、一张书桌形成了房内的主要结构。据介绍,这间房间是鲁迅在绍兴任教期间的书房兼卧室。鲁迅常常在这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男∷怠痘尘伞肪褪窃谡饫镄闯傻摹7考淅锏奶?婺敬踩允锹逞傅蹦晁脑?铩S沂值囊患涫锹逞改盖椎姆考洌?饫锍铝凶怕逞改盖鬃稣胂哂玫奈锲贰B逞傅哪盖茁橙鹗巧苄讼缦掳睬磐啡耍?愿窈蜕贫?嵋悖?宰孕薮锏侥芄豢词榈难芸炊?度菀濉贰ⅰ端?按?返裙诺涫榧逞负芘宸?盖祝担骸拔业哪盖滓?悄昵嵋欢辏?残砘岢晌⑿勰兀 ?BR>   小小灶间 鲁迅与“闰土”结识的天地 转过个弯,来到了鲁迅家的厨房,绍兴俗称“灶间”,是鲁迅家烧菜做饭的地方。据导游介绍,这间厨房并没有被改建过,这里的一个“三眼大灶”,是根据当事人回忆复原的。里面一共有三只锅,两小一大。外面两只锅是烧饭做菜用的,里面那只是逢年过节时才用的。外面的两只小锅俗称“汤锅”,它具有节能的功效,充分利用做饭时的余火,当饭煮熟了,汤锅内的水也就烧热了,可以用来盥洗和温酒。墙边还有一只小灶,是给客人烧点心和煎药用的。俗话所说的“开小灶”大概就是从这里延伸出来的吧!墙上挂着几个竹制的大大的菜罩,据介绍,这些菜罩就是当年鲁迅家的季节工(当时称“忙月”)章福庆制作的原物。章福庆有时将儿子运水带来帮忙,并与鲁迅结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他们俩第一次见面就是在这间厨房里,运水使鲁迅认识了一个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之后,鲁迅在他的小说《故乡》里,以运水作为原形,塑造了“闰土”这个为众人所熟悉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百草园 最值得纪念的地方 走过厨房,跨过几个门槛,打开一扇古老的小台门,眼前郁郁葱葱,一片亮堂。一个清新的园子展现在我们面前,原来,精致的篱笆把园子围了一圈,中间是一片碧绿的菜畦,旁边一棵参天的皂荚树格外显眼,角落里一段连接紧密的矮泥墙,上面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各种植物。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已经来到了著名的百草园了。对百草园如此向往,是因为读了鲁迅那篇文笔优美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他无限深情地写到:“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百草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虽然现在这里的石井栏、皂荚树、桑树都已不是原物,但经过精心的恢复和保养,依然将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展现在了我们面前。特别是这边一段有着无限趣味的泥墙根,仍然是当年的原物,在这里,我们可以寻找到童年鲁迅的身影。童年的鲁迅经常在这里捉蟋蟀,找蜈蚣,摘覆盆子,拔何首乌藤,因为有人说,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根便可以成仙,于是,他常常拔它起来,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像人形的。在导游小姐的细心指点下,我们也兴趣盎然地蹲下身,在矮泥墙边找寻起来。费了好大的劲,我们终于找到了纤弱的何首乌,根上带刺的覆盆子……

绍兴鲁迅祖居导游词 篇2

  各位团友,欢迎你们参观绍兴鲁迅纪念馆。绍兴是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杰地灵,群星灿烂,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13岁时,祖父因科场贿赂案下狱,父亲周伯宜因此一病不起,从此家道中落,饱受世态炎凉。鲁迅18岁那年,毅然“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先后去南京、日本学习。1909年夏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等地从事教学工作和文学创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享年56岁。

  鲁迅一生有1/3以上的时光是在绍兴度过,他不仅仅在故乡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而且还进行了他初期的教学实践、文学创作和社会革命活动。故乡的生活经历不仅仅对他的思想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这天我们要踏着这位伟人的足迹,寻访他的故园。

  此刻我们来到鲁迅先生的出生地——鲁迅故居。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周家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座屋宇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鲁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这天我们能有幸看到这原汁原味的鲁迅故居。

  这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原系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这间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鲁迅家当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明白,绍兴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备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两支高大的橹是大船上所用,而那两支小的是乌篷船上用的桨。轿子是陆上交通工具,其中轿杠系鲁迅家原物。

  从右侧门进去,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绍兴俗称天井,那里原先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鲁迅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他的继祖母蒋氏则摇着芭蕉扇一边打扇,一边给小鲁迅猜谜,讲“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鲁迅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带给了丰富的素材。之后,他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的回忆。

  穿过桂花明堂,便来到鲁迅的卧室。1909年夏,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从杭州回到故乡,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这间卧室是当时他在绍任教期间的卧室兼书房。鲁迅常常在那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就在那里写成。卧室里陈列着的铁梨木床是当年的原物。

  穿过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拾阶而上,东首前半间是当年鲁迅家吃饭、会客的主要活动场所,绍兴俗称“小堂前”。鲁迅在绍任教时期,经常在那里接待来访的朋友和学生。客厅的右上角那张皮躺椅是鲁迅父亲用过的。当年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发后,鲁迅的父亲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后就一蹶不振,郁郁寡欢,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缠身后被庸医所误,年仅36岁就去世。从此鲁迅家也就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少年鲁迅饱受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丑恶,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走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

  与客厅一板之隔是鲁迅母亲的房间。南边那张八脚大床是鲁迅的母亲——鲁瑞睡过的原物。东边这张小床是当年鲁迅的弟弟周建人睡过的床。靠窗桌子上陈列着的是鲁迅母亲做针线活用的物品。鲁迅的母亲鲁瑞是绍兴乡下安桥头人,性格和善而坚毅,以自修到达能够看书的文化水平。鲁迅对他的母亲很佩服,以前说过:“我的母亲如果年轻二三十岁,也许要成为女英雄呢。”鲁瑞确实是一个很不平凡的母亲,她培养的三个儿子被现代文坛称为“周氏三杰”。

  小堂前的西边是鲁迅继祖母蒋氏的卧室。这位继祖母性情开朗,讲话幽默风趣,经常给侄孙辈讲故事、猜谜语,鲁迅对这位继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鲁瑞卧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鲁迅家烧菜做饭的灶间,也就是厨房。在厨房正前方的这座绍兴旧时大户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是根据当事人回忆复原的,灶壁上绘有祈福避邪的图画和文字。北面墙上的菜罩是当年鲁迅家的“忙月”章福庆亲手制作的原物。章福庆有时将儿子运水带来帮忙,并与鲁迅结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鲁迅和运水第一次见面就在这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就是这个运水让鲁迅认识了一个在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年,鲁迅在创作小说《故乡》时,把运水作为模特儿,塑造了“闰土”这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后面这三间是鲁迅家存放稻谷、农具的地方,右边这间是章福庆的住所,中间是通向百草园的过道。

  各位来宾,此刻我们看到这个园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园”,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是一个普通的菜园,是当时新台门内十几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童年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在百草园内嬉戏玩耍,夏天在树荫下乘凉,秋天在泥墙根一带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鸟。对于百草园,鲁迅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十分形象生动的描述。文中他无限深情地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此刻我们所看到的百草园就是鲁迅当年笔下的景致。鲁迅12岁时被家人送到三味书屋读书,不得不与他的蟋蟀们、覆盆子和木莲们告别,去全城最严厉的私塾读书。下方让我们告别那里的一切,跟随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鲁迅故居出来,东行数百步,往南走过一座石板桥,从一扇黑漆竹丝门进去,就到了鲁迅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很有名的私塾,它坐东朝西,原是寿家书房,鲁迅12岁开始到这儿读书,五年多的学习生涯,使他受益匪浅,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书屋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的匾额,两边柱子上有一副抱对:“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都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写。何为“三味”,根据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回忆:“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中醯醢是调味品。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学生每一天上学要先对着匾和图行礼,然后才开始读书。

  当时私塾的教学,老师是坐在中间的这张方桌边上的高背椅子上,两旁的椅子则是供来宾歇坐。学生的课桌是自备的,所以看上去参差不一。鲁迅的座位在书屋的东北角,这张硬木书桌和椅子是当年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我们此刻还能够看到当年鲁迅在桌子右下角亲手刻下的“早”字。关于这个“早”字,那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次鲁迅因家中有事,上学迟到了,受到先生的严厉批评,他为了提醒自我,就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勉励和告诫自我今后不可再迟到。

  三味书屋的老师名叫寿镜吾,这是他的画像。鲁迅评价他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老先生品行端正,性格耿直,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他的为人和治学态度给鲁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对鲁迅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子,园内种有两株桂花和一株腊梅,当年鲁迅和小伙伴常在这一方小天地里玩抓蟋蟀、找脱壳的蝉蜕,看蚂蚁背苍蝇等游戏。

  请来宾们随我穿过马路。此刻大家看到的这组颇具规模的清代建筑群就是我们这天要参观的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鲁迅祖居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台门建筑群,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乾隆十九年(1754年),周氏第八代世祖周绍鹏因家业发展的需要,举家迁址于覆盆桥,营造这座台门大院,成为颇具规模的封建士大夫住宅。鲁迅祖居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台门主体建筑有台门斗、大厅、香火堂、后楼共四进。东首有坐东朝西的厢楼九间,西首有坐西朝东的厢楼七间,堂屋之间均有明堂和廊屋贯通。现由“鲁迅祖居复原陈列”和“绍兴民俗陈列”两部分组成。此刻请各位先随我参观“鲁迅祖居复原陈列”。

  这沿街第一进俗称“台门斗”,建有头门、仪门。头门就是这六扇黑漆竹丝大门,俗称“竹丝台门”。之后便是仪门,左右各有耳房,仪门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翰林”匾,自右而左书着“翰林”两个字,左右还有泥金小楷的上下款,上款:“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水陆各镇兼管两浙盐政杨昌浚为”,下款:“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这位钦点翰林的周福清便是鲁迅的祖父。这对周氏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荣耀,因而在周氏聚族的三个台门斗里都挂起完全相同的“翰林”匾。第二进为厅堂,绍兴俗称“大堂前”,是周氏族人举行重大喜庆活动和祭祖的公共活动场所。大厅是三开间的一个通间,正中上方挂着一块长方形白底黑字的“德寿堂”大匾,这是周氏老台门的堂名。大厅两旁的左右柱子上有一抱对: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大厅北面隔一天井是第三进,俗称“香火堂前”。是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之用,原堂前正中上方有神龛,存放周氏历代祖先牌位。香火堂左右各有一间,左边为客厅、餐室,右边为佛堂、客房。香火堂北面再隔一个方形的石板天井是第四进。俗称“座楼”,是周家的主要生活住宅区。座楼中间一问小堂前一般作为平时会客、祭祖用。

  各位来宾,我们已参观完整个中轴线部分,此刻请大家参观西侧厢。西侧厢自南而北依次是厨房和佣人房间。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一齐参观东侧厢。东厢花厅是大书房,是台门子弟启蒙读书的地方。其陈列与三味书屋不一样。书房正上方悬挂着一块“志伊学颜”匾额,“伊”指以才著称的商汤宰相伊尹,“颜”指以德著称的孔子弟子颜回。这是教育台门弟子要立志高远,学习认真。墙上挂有一盏灯笼,灯笼上有“文星高照”四个字,灯笼外倒挂着一株葱,灯笼里点一支状元蜡烛,以示弟子聪明之意。

  周家老台门是周氏的祖宅,所以当时周氏有重大喜庆活动和祭祖都在老台门的大厅举行,鲁迅在绍兴时期,遇到节庆或祖先忌日,必去老台门行礼。鲁迅最后一次到老台门是1919年举家北迁之时。“鲁迅祖居复原陈列”的参观到此结束。

  下方去参观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陈列厅是一座中西结合的建筑,门楣上方“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鎏金大字为郭沫若所题。进入大门迎面是一座汉白玉鲁迅胸像。序厅左右墙上各挂有鲁迅手迹。我们的参观是从左边开始。整个陈列以鲁迅的思想发展为主线,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鲁迅少年时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状况;第二部分是鲁迅青少年时代在南京、日本、杭州、绍兴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与用心投身反清革命斗争的事迹;第三部分是辛亥革命后,鲁迅在北京、厦门、广州继续探索革命的新路,最后举起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大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第四部分是鲁迅在上海辉煌的十年;第五部分介绍了鲁迅逝世后,人们用各种不一样的方式纪念他、学习他。

  各位来宾,绍兴还有许多与鲁迅有关的人文景观,离鲁迅故居不远有一家因鲁迅的名篇《孔乙己》而名扬四海的百年老店——咸亨酒店,各位如有兴趣不妨去“拜访”一下孔乙己,品一品绍兴酒,嚼一嚼茴香豆,领略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

绍兴鲁迅祖居导游词 篇3

  亲爱的游客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鲁迅的故乡——绍兴。我是那里的导游,叫寿佳涵,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女生,大家能够叫我小寿寿。十分高兴能为大家服务。这天,我将带大家去游鲁迅故里。

  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此刻我们进入鲁迅故里的东入口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堵巨大的花岗岩景墙,上方刻着鲁迅的胸像。景墙中的鲁迅,神态自若,和蔼可亲。目前,这堵景墙已成为鲁迅故里的标志。

  来,游客们,我们一齐进入街区。大家脚踩着石板路,手摸着青瓦粉墙,会不会有一种时空交替的错觉呢?这老房子呀,是周家的台门,是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建筑之一。西边部分的住宅就是鲁迅家的。1881年9月25日鲁迅在那里呱呱落地,一向生活到18岁。

  大家能够看到,鲁迅家住的是一幢中式两层楼房。在楼房前有个天井,叫“桂花明堂”。夏天,小鲁迅就躺在桂花树下的小饭桌上,听太奶奶讲“水漫金山”的故事。两楼两底前半间是客厅,是会客、吃饭的场所。后半间是鲁迅母亲的房间,他的母亲瑞安十分坚强,鲁迅很佩服他的母亲。楼上是鲁迅和原配夫人朱安的新房。游客们,大家随我来到长弄,在右侧,我们能够看见鲁迅家的厨房,鲁迅和他笔下的少年闰土的原型---运水第一次见面就是在那里。

  穿过长弄,我们眼前变得豁然开朗了,大家看到的大院子,便是百草园。不知大家有没有读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互动)书中说道:“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此刻,鲁迅笔下的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都在我们的眼前。有着无限趣味的泥墙根,仍然是当年的原物。童年的鲁迅经常在那里翻断砖,捉蟋蟀,采桑椹,摘覆盆子,拔何首乌。夏天里纳凉听美女蛇的故事,冬天里在雪地上捕捉鸟雀,是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这百草园真成了鲁迅小时候的乐园。

  游客们,此刻,小寿寿要带大家从百草园走到三味书屋去了,鲁迅先生这个文学巨匠就是从这条路上走出来的,您也去走一走这条蕴意深长的路吧,说不定呀,也能成为文学巨匠呢!好了,我们此刻看到的是三味书屋。大家能够看到,房内正中墙上挂着"三味书屋"的匾额。“三味”的意思是“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中间的方正木桌和高背椅,是鲁迅的老师寿镜吾先生的讲台,学生的书桌椅放在两旁的墙角根。

  大家要留意看的是,在书房的东北角上有一张桌子,桌面上刻有一个“早”字,这个“早”字里背后就是著名的“鲁迅刻早”的故事,小寿寿就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搞笑的故事吧!有一次,鲁迅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药店给父亲买药,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寿镜吾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严厉地批评道:“十几岁的学生,就学会偷懒,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鲁迅听了老师的批评后,点点头,没有为自我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我的坐位上。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必须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从此,鲁迅再也没有迟到过。

  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子,里面有桂花树、腊梅树。课间休息时,鲁迅和同学们常来那里捉蟋蟀,找蝉蜕,看蚂蚁背苍蝇。这些童年趣事,在鲁迅的心里留下深刻而又完美的印象,一向到晚年还引起他亲切的怀念。

  游客们,这就是鲁迅故里大致的景观,它的古朴、典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想必肯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您日后完美的回忆。其实,绍兴还有更美的景点,比如书法圣地——兰亭,山水盆景——东湖,古代治水英雄归葬地千年王陵——大禹陵。小寿寿欢迎您再游!bye-bye!

上一篇:黄河导游词范文 下一篇:黄果树景区导游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