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告调查报告 内容页

2024清明节调查报告(精选3篇)

2024-02-07调查报告

2024清明节调查报告 篇1

  上已节在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已日,在周朝以前就有了:郑国之俗,三月上已,于溱洧雨水之上,执简招魂,祓除不祥。(《风俗通》)到了魏晋以后,就统一在三月三日过上已节了:三月三日为上已,此是魏晋以后相沿,汉犹用已,不以三日也。(明《五杂俎》)但仍有于溱洧雨水之上,执简招魂,祓除不祥之俗的延续,就是曲水流觞,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再说寒食节,稍晚于上已节几日,据说是起源于晋文公重耳烧死介之推的故事,这天是三月五日。后人为纪念介之推,就禁火寒食(古时长达一个月)。又说晋文公取介之推死时抱住的那棵树的木头制成木履,穿在脚上,时时想念,这就是古人尊称对方为足下的由来。

  寒食节的第三天才是清明节,唐朝禁火甚严,官府还派人到民间检查,用羽毛插入炉中,如若变焦,以死罪论。因此老百姓在几天前就得先备下糕、粿之类。要到清明节晚上,才由宫中传出火炬:内宫初赐清明火(唐韦庄),第二天的火就是新火了:朝来新火起新烟(唐杜甫)。

  现在说清明节。现在人多不过上已节和寒食节了。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十月朔为三大鬼节,那么清明最具特色的活动当然是扫墓了,各地大致一样,说说我老家仙游的风俗。在家里要在祖宗遗像(或牌位)前上供。到了坟地,除草添土,摆上供品,右侧的后土也要摆供品,然后点香烛、烧纸钱、放鞭炮: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宋高菊卿)接着就按辈份高低依次在坟前跪拜,祈求祖宗保佑,仪式基本结束。接下来就是大家围着吃供品,说这是祖先赐予的,如这时有路人经过,可以邀其同享或给他点吃的。在供品里除了酒肉水果,花生是不能少的,生和丁在兴化语是谐音的(福州方言称花生,兴化方言称地生,闽南方言称土豆),吃了花生就是添丁,生男孩,人丁兴旺,一定要吃的,如有未到场的,就要带几个给他。兴化人除清明节扫墓,冬至也扫墓,一年两祭。清明前,冬至后,意思是说清明日扫墓,也可以稍前几天,冬至日扫墓,也可以稍后几天。

  清明还吃清明粿,是用野地里的一种草(俗称清明草,也叫波波草,因此做出来的粿也叫波波粿)榨的汁和米粉做成的,因此是绿色的。这种草只在清明时长的很旺,平时却少见。据说是清凉解毒,还真是绿色食品。我只买过,吃过,不知怎么做法。有会做的朋友吗,补充一下。

  清明节还有插柳的习俗,说柳可辟邪却鬼,术曰: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也许是爱佛教的影响,观音就是用柳枝沾水济度众生。还有一种说法:清明不带柳,死在黄巢手。据说黄巢起义,以清明为期,以带柳为号。

  此外,还有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唐玄宗李隆基就称荡秋千为半仙之戏,南方人更把清明节当作踏青郊游的活动日。

  清明节的习俗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规模、方式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北方人重墓祭;南方人则多藉此踏青郊游。民间还有插戴柳枝、放风筝、取薪火、画蛋、斗鸡、荡秋千等活动。此习俗也流行于白族、苗族、蒙古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

2024清明节调查报告 篇2

一、研究的背景:

  中国的传统节气节日——清明节,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着优良的传统文化,古现代文人留下了许多吟咏“清明”的优秀诗歌。但是我们发现,身边的.同学们对于这个节日的起源、习俗、文化,内涵等都不是很了解。

  在我们霞峰镇每年清明节扫墓期间,因为烧纸钱、放鞭炮、点蜡烛而引发的山林火灾有很多起。国家现在提倡文明祭扫,它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二、研究的目的:

  了解清明节的来历,成史及一些传统习俗。积累并有感情地朗诵有关清明节的诗歌 学会采用多种途径收集有关清明节的相关资料,并能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析,运用。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初步学会研究的一些方法,如调查问卷法,访问法等等

  通过探究清明节的相关活动,体会到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通过探究文明的扫墓方式及其意义,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研究的方法:

  调查问卷法、访问法

四、研究计划:

  1、选题

  2、小组分工会议

  3、借助网络查找资料

  4、进行问卷调查

  5、收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6、成果展示

五、组员分工

  1、撰写研究报告:方媛,李安凯

  2、制作问卷调查表:徐美娜

  3、问卷的发放:全体成员

  4、整理统计问卷:徐美娜,翁少虹

  5、资料的整理分类:陈龙,李甜甜、李安凯、

六、分析

  1、清明节扫墓时会烧纸钱的有28人,占93.33%。

  2、清明节扫墓时会点蜡烛的有15人,占50%。

  3、清明节扫墓时会放鞭炮的有18人,占60%。

  4、觉得以上三种祭扫的方式对环境保护不利的人有20人,占66.67%。

  5、如果国家倡导文明祭扫表示会支持的有22人,占73.33%。

  通过访问我们知道每年霞峰镇因为扫墓时烧纸钱、放鞭炮、点蜡烛等等祭扫行为造成多起火灾。现在国家已经提倡文明祭扫了。因此,我们觉得我们应该倡议人们文明祭扫,保护生态环境。

七、建议

  文明祭扫同样可以传承中华民族儿女行孝、慎终追远等优良的传统,还可以保护环境,何乐而不为呢?我们提议人们在清明节祭扫时不带纸钱,不带鞭炮,不带蜡烛,带上鲜花祭拜先祖,英烈,也可以通过写追思卡、植一棵树,网上祭奠等等低碳环保的方式祭扫。

2024清明节调查报告 篇3

  上已节在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已日,在周朝以前就有了:"郑国之俗,三月上已,于溱洧雨水之上,执简招魂,祓除不祥。(《风俗通》)"到了魏晋以后,就统一在三月三日过上已节了:"三月三日为上已,此是魏晋以后相沿,汉犹用已,不以三日也。(明《五杂俎》)" 但仍有"于溱洧雨水之上,执简招魂,祓除不祥"之俗的延续,就是"曲水流觞",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再说寒食节,稍晚于上已节几日,据说是起源于晋文公重耳烧死介之推的故事,这天是三月五日。后人为纪念介之推,就"禁火寒食"(古时长达一个月)。又说晋文公取介之推死时抱住的那棵树的木头制成木履,穿在脚上,时时想念,这就是古人尊称对方为"足下"的由来。

  寒食节的第三天才是清明节,唐朝禁火甚严,官府还派人到民间检查,用羽毛插入炉中,如若变焦,以死罪论。因此老百姓在几天前就得先备下糕、粿之类。要到清明节晚上,才由宫中传出火炬:"内宫初赐清明火(唐 韦庄)",第二天的火就是新火了:"朝来新火起新烟(唐 杜甫)"。

  现在说清明节。现在人多不过上已节和寒食节了。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十月朔为三大鬼节,那么清明最具特色的活动当然是扫墓了,各地大致一样,说说我老家仙游的风俗。在家里要在祖宗遗像(或牌位)前上供。到了坟地,除草添土,摆上供品,右侧的"后土"也要摆供品,然后点香烛、烧纸钱、放鞭炮:"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宋 高菊卿)"接着就按辈份高低依次在坟前跪拜,祈求祖宗保佑,仪式基本结束。接下来就是大家围着吃供品,说这是祖先赐予的,如这时有路人经过,可以邀其同享或给他点吃的。在供品里除了酒肉水果,花生是不能少的,"生"和"丁"在兴化语是谐音的(福州方言称花生,兴化方言称地生,闽南方言称土豆),吃了花生就是"添丁",生男孩,人丁兴旺,一定要吃的,如有未到场的,就要带几个给他。兴化人除清明节扫墓,冬至也扫墓,一年两祭。"清明前,冬至后",意思是说清明日扫墓,也可以稍前几天,冬至日扫墓,也可以稍后几天。

  清明还吃"清明粿",是用野地里的一种草(俗称清明草,也叫"波波"草,因此做出来的粿也叫"波波粿")榨的汁和米粉做成的,因此是绿色的。这种草只在清明时长的很旺,平时却少见。据说是清凉解毒,还真是"绿色食品"。我只买过,吃过,不知怎么做法。有会做的朋友吗,补充一下。

  清明节还有插柳的习俗,说柳可辟邪却鬼,"术曰: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后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也许是爱佛教的影响,观音菩萨就是用柳枝沾水济度众生。还有一种说法:"清明不带柳,死在黄巢手。"据说黄巢起义,以清明为期,以带柳为号。

  此外,还有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唐玄宗李隆基就称荡秋千为"半仙之戏",南方人更把清明节当作踏青郊游的活动日。

  清明节的习俗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规模、方式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北方人重墓祭;南方人则多藉此踏青郊游。民间还有插戴柳枝、放风筝、取薪火、画蛋、斗鸡、荡秋千等活动。此习俗也流行于白族、苗族、蒙古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

上一篇:2024行业调查报告(汇总3篇) 下一篇:小学生环境调查报告(通用10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