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告调研报告 内容页

公务员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2023-05-30调研报告

公务员队伍建设调研报告(通用5篇)

公务员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篇1

  公务员是党和国家政策法规最基层的执行者、落实者,队伍庞大,贴近基层,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行政效能与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整体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期, 为掌握公务员队伍的情况,我对我乡公务员队伍管理进行了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止目前,我乡行政编制共24个,实有在岗公务员共21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5人,大专学历9人,中专(高中)学历7人;35岁以下7人,36至44岁4人,45岁以上10人;正科级干部4人,副科级干部9人,科员8人。

  二、公务员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

  几年来,我乡积极学习贯彻党的17大会议精神,切实以<<公务员法>>的贯彻实施为基础,紧紧围绕思想、能力、制度和作风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管理手段,着力抓好公务员执政能力建设,有效推进公务员队伍朝着规范化、廉正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公务员理论知识得到不断充实和提高。通过加强在职公务员培训工作, 有针对性的对公务员进行政治理论、法律等多方面知识的补充和加强,公务员知识面明显变宽,能力得到显著增强,为进一步优化公务员队伍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公务员队伍管理不断规范化科学化,依法行政、执政为民意识明显增强。在加强公务员队伍管理的同时,我乡进一步强化了对公务员履行职务过程的监督,全面推行“五亮化”制度,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监督,让群众了解办事程序和相关政策。

  三是公务员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加强。近年来,我乡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公务员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引导广大公务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增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认真遵守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真正把让人民满意作为自己永恒的追求,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自觉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三、公务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层干部力量严重缺乏。由于基层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新进公务员不愿意在基层工作,觉得工作难出成绩,不会得到提拔重用,只要一有机会就往上调。有些有能力的干部名义是在乡镇,实际上都被上级机关以借调、抽调的名义调走使用,而且一用就是若干年,实际工作却是在上级机关,所以导致在分配工作的时候,总是难以找到合适的干部。致使基层公务员得不到补充,原有工作人员,因具有专业化能力人才较少,工作任务繁重,普遍出现了一人多岗多责现象,严重制约着基层经济的发展。

  二是晋升机制不平衡。在晋升制度方面,现有的公务员职务晋升制度还远未达到稳定、健全、科学的程度。在基层,40多岁的干部应该是相当适合的,又相对年轻,又有经验,可是在干部的提拔上却因为年龄“一刀切”往往没有了机会,从而失去了动力。在干部制度的问题,应该是不拘一格,谁有本事谁上。像现在在基层,有些年轻干部没有实际经验,加上动机不纯,就是来镀金的,所以群众工作能力相当欠缺。

  三是老龄化严重,基层公务员严重缺少。从我乡目前情况看,公务员队伍逐步呈现老龄化趋势。在岗公务员年龄普遍较大,公务员队伍“青黄不接、断档缺位”等现象普遍存在。许多业务量较大和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岗位公务员缺乏。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部分公务员因年龄等原因从领导岗位转任非领导职务,转任后多数是只享受待遇,不再接受具体工作,出现“有事无人做,有人无事做”现象。

  四是干部考核体系不科学,没有建立能上能下、退出机制。现在只要是当上了公务员,就是进了保险箱,除了犯重大错误之外,谁也不能奈何于他?而且即使有错误,你也不敢动真格,因为他们要么有靠山,要么就跟你死缠烂打。由于没有制度的跟进,很多时候都是领导在承担,可谁又愿意个人去干得罪人的事呢?

  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几点意见和建议。

  1、建立合理的公务员交流和流动机制,改变乡镇公务员交流和流动的现有模式。尽量减少上面派员任乡镇领导职务,使长期在乡镇工作的优秀公务员有更多的晋升机会;建立公务员大交流机制,有计划地对乡镇和上级领导进行交流,促进公务员的合理流动,及时更新和充实乡镇公务员队伍,解决乡镇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

  2、切实提高乡镇公务员的生活待遇。通过政策调控,缩小乡镇政府公务员和县城工作的公务员收入差距,并与其他非公务员干部在待遇上有所差别。同时,减少摊派性支出,切实提高基层公务员生活水平。

  3、加大乡镇公务员培训力度。立足当前,适应农村工作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快以科技、经济、管理、法律等知识为重点的培训,尽快提高乡镇公务员干事创业的能力;选派潜质好的人才进行挂职锻炼或再进修,让终日在基层第一线忙于事务的公务员,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帮助乡镇公务员快速成长。

  4、建立绩效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奖惩分明,对一些在某个工作岗位上工作时间长,又没有明显工作实绩的公务员要

  及时进行调整交流;对有开拓精神、工作突出的给予重奖或提拔,进一步提高乡镇公务员工作积极性,让乡镇公务员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农民。

公务员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篇2

  一、公务员队伍现状

  截止XX年5月31日,经贸局行政编制24人,现有行政在编人员20人(本局行政占编19人、供销社占编1人) ,其中:正科领导5人(含非领导职务3人)、副科级领导13人(含非领导职务6人)、科员2人,分别占局公务员总数的25%、65%和10%,缺编4人。具研究生学历的1人、占5%,大学学历6人,占30%;专科学历的9人,占45%,高中(中专)以下4人,占20%。40岁以下为0,41岁至45岁2人、占10%,46岁至50岁5人、占25%,51岁至54岁6人、占30%,55岁至59岁7人、占35%。

  二、当前公务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1、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与新时期、新任务的要求还有差距。随着打造中国笋竹城和建设海西区发展目标的确立,需要一批掌握现代经济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各类法律法规知识和综合文字能力的复合型行政管理人才。从我局公务员学历看,虽然大专以上学历占80%,但大部分是通过函授等继续教育的形式取得学历,正规全日制大学毕业者很少,因此在行政管理、公文写作及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等基本技能方面还有不同程度的差距。从知识结构看,公务员队伍专业结构比较单一,熟悉法律、金融、信息技术以及市场经济和现代行政管理的人较少,既使有也是参加工作后脱产、半脱产的进修学历,基础不够扎实,对经济政策、行业产业政策和管理知识掌握不够充分。

  2、公务员队伍老中青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局机关公务员整体年龄偏大,均在41岁以上,其中,41岁至45岁2人、占10%,46岁至50岁5人、占25%,51岁至54岁6人、占30%,55岁至59岁7人、占35%。年轻干部严重缺乏,多年没有考录公务员,队伍年龄老化趋势明显,出现年龄断层现象。个别公务员观念落后、停滞不前,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有时出现按部就搬,创新能力不够, 创新意识和主动服务意识有所淡化。不求发展、但求稳定、在岗待退的心态较为明显。

  3、轮岗交流没有形成正常化机制,机关一般干部交流的渠道和途径太少,相当部分人员调进机关单位一直干到退休,“黑发进、白发出”的现象普遍存在,长期以来机关干部缺乏活力。从我局情况看,除领导工作调任外,就有24人没有机关跨部门交流工作的经历。另一方面,从机关内部看,职位交流的力度不够,除一小部分调整外,业务股室之间的交流轮岗太少。

  4、业务学习培训的力度不够,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强,目前培训以理论、形势教育为主,除专业性强的会计统计外,针对部门实用的管理及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不多。

  三、对策与建议

  1、以提升公务员整体素质、提高政府行政效能为目标,大力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

  以大规模公务员培训为平台,根据单位性质和职位的特点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训计划,突出对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确保每名公务员一年参加各类培训的时间。围绕电子政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国际贸易商务等课题,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授课辅导,不断更新公务员理论和业务知识,提升公务员综合素质,培养沉稳、干练的工作作风。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着重提高公务员的政治鉴别力、抵御腐朽思想侵蚀能力、依法行政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诸多复杂问题的能力,建设一支综合行政能力较强的公务员队伍。

  2、抓好公务员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形成科学的公务员队伍结构。

  一是加大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力度,改善队伍结构。选拔年轻优秀人员充实机机关岗位,坚持逐年考录制度,每年面向社会招考公务员应保持一定比例,做好年轻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逐步优化公务员队伍年龄结构,同时在干部调整时应充分考虑各部门年龄梯次的因素,有效避免年龄断层现象。二是加快引进经济管理、招商引资、法律文秘等方面人才,在人才使用上大胆突破常规采用兼职、聘任等方式充实到行政管理岗位,优化公务员队伍知识结构。对有的辅助性职位,可逐步实行聘任制,为用人单位提供合法、便捷的用人方式。

  3、加大公务员交流力度,多岗位锻炼公务员,增强机关活力。

  一是要建立公务员岗位轮换制度。在不影响业务开展的情况下,对在同一岗位任职满3年以上的人员应进行岗位调整,促进机关内部的干部流动,培养机关干部的“多面手”能力,增强内部活力,促进机关廉政建设,推动机关工作的开展。二是在把握适当、适度、适时的原则下,采取跨部门竞争上岗等方式加大公务员交流力度。既要坚持工作性交流,也要重视培养、使用性交流。要舍得把本单位、本部门的优秀干部交流出去。三是公务员交流的数量要适度,要保持本单位、本部门有足够的业务骨干,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每年保证公务员的轮岗率达到一定比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派部分公务员到上级机关。

公务员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篇3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环境下,需要大量的基层公务人员直接引导、指导和服务。因此,提升基层公务员的行政执行力,意义重大而深远。而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尤其是县乡基层公务员的能力建设,不仅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如何与时俱进、不断适应与满足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是公务员队伍素质能力建设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基本情况

  自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以来,市公务员队伍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历经1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能够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充满生机与活力、勤政务实高效的公务员队伍。截止去年年底,全市在职公务员共有1811人。其中: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有53人,具有科级职务的907人,分别占全市公务员总数的2.9%、50.01%。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2人,占0.1%;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461人,占25.45%;具有专科学历的767人,占42.35%。在年龄结构上,45岁以上公务员为707人,占公务员总数的39.04%,35岁以下公务员441人,占公务员总数的24.35%。从总体上看,与1995年推行公务员制度初期相比,公务员队伍在数量上趋于精简,结构上不断优化,素质和能力上进一步提高。

  二、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公务员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市公务员队伍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工作效率等方面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与农村经济发展还有差距。临湘市是一个农业大市,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急需一大批掌握现代经济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外贸、农业、旅游、畜牧养殖和各类法律法规知识的复合型行政管理人才来支撑和推进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而目前我市公务员队伍专业结构比较单一,懂经济、会管理的公务员相对缺乏。虽然从比例上看,具备大学本科和专科学历的公务员占公务员总数的67.8%,但大部分是参加工作后脱产、半脱产、函授的进修学历,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学习内容不够系统,对经济政策和管理知识掌握不够充分,因而,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指导基层,切实为农服务。

  (二)基层公务员处理突发事件、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偏低。由于改革开放和各种改革利益关系的调整,各类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不断出现,面对复杂局面,不少基层公务员不去认识、不懂分析、不会处理,片面地、孤立地看待和处理问题和矛盾,经常把问题上交,把问题扩大化,从而导致“到市、赴省、上京”的上访事件时有发生。

  (三)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偏低。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增强,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已相对滞后。有的公务员受传统重权轻法思想的影响,不尊重法律法规,工作中滥用职权,以权代法,以权压法,甚至目无法纪、为所欲为,违法施政;有的对上级、领导的招呼言听计从,从不考虑群众利益和法律后果。

  (四)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亟待加强。一是思想不够先进,观念陈旧。有些机关公务员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着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追求安逸、不图创新等问题,这些将成为制约全市投资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二是服务意识不强、质量不高。一些部门、单位受利益驱动,过分强调部门和单位的权力,却忽视了应尽的义务,在工作中重管理轻服务,或只管理不服务,严重存在着服务缺位、管理错位和执法越位等问题,制约了全市发展的质量和进程。

  三、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众所周知,基层公务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大都担负着团结群众、服务群众、建设农村、稳定农村的重任,是引导群众积极发展的先锋队和主力军。其能力建设的优劣不仅影响民心向背、事业兴衰,更从某种程度上促进或制约着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进程。为此,笔者认为,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更需要提高五种能力,发挥五员作用。

  (一)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当好为民排忧的服务员

  皇粮国税的取消进一步彰显出政府转型的决心,说到底是政府从审批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小政府,大服务已不仅仅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党在新时期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所迈出的坚实步伐。当然,政府的服务离不开广大基层公务员的认真贯彻和具体操作。因而,提高基层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便成了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提高基层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首先要彻底破除公务员的官本位思想,树立一心为民的公仆意识。从思想上、感情上、作风上真正解决好为群众与靠群众的问题,自觉做到时时想群众,事事为群众,处处靠群众,无私奉献,甘当人民的服务员。其次,要真心埋头基层工作,善于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基层工作的重点是三农,但涉及的领域却包括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民政、司法、公安、计划生育等多个方面。面对复杂的工作,基层公务员必须认真克服服务缺位、空位,管理错位、越位的弊端,切实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在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上下功夫,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以自身的良好形象和高效服务不断拉近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

  (二)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当好带民致富的导航员

  搞好协调服务,发展农村经济是繁荣乡镇、富裕群众的重要途径。目前,随着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深入实施,其行政职能进一步发生转变,指导服务功能明显增强,这就要求广大基层公务员,要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尽快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真正当好带民致富的导航员。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基层公务员首先要加强对市场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加深对市场经济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的认识;其次,要善于结合当地实际,自觉运用市场规律指导农民的生产生活,特别是在围绕单户农民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上,重点搞好信息、技术、资金、销售等全方位的服务。努力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再次,在指导农民依照市场规律追求经济效率的同时,还要从本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统筹好乡村、区域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通过政府有限的管理,化解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利益集团间的不和谐音符,努力把蛋糕分好,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经济奔小康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三)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当好知法守法的示范员

  法治是社会有序运转的保证,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广大基层公务员由于身处执法第一线,其法律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法制环境的健康发展。所以,必须注重提高基层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只有通过他们的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才能带动广大农民群众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真正促进法制与人的良性互动,逐步形成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为此,基层公务员首先要强化知法学法的角色意识。作为执法的主体,要把自觉学习各种法律知识,特别是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法律知识作为提高自身执法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不断强化依法行政观念,促进工作作风转变。其次,要强化执法为民的服务意识。基层公务员作为公职人员,往往手中都拥有一定的权力,然而权力来自于人民,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执法中要严于律己,牢固树立执法为民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坚决避免滥用职权和吃拿卡要的错误行为。切实将服务功能寓于依法行政当中,真正做到公正执法、真心服务。第三要强化推动普法的责任意识。基层工作中,公务员接触最多是对法制需求日趋增多的基层农民群众。加强法律宣传,是推动全民普法教育,建设和谐法治环境的重要内容。所以,基层公务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既要做学法守法的模范,又要做执法普法的模范,这也是衡量基层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重要因素。

  (四)提高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当好维护稳定的协调员

  目前,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利益格局的进一步调整,广大农村在迎来黄金发展期的同时,各类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也不断涌现。面对复杂的局面,基层公务员如何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不仅是加强其自身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判断基层政府构建和谐社会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提高基层公务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当好维护稳定的协调员,一要强化群众利益至上的理念。即把维护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作为研究对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分析问题、处理纠纷、化解矛盾的过程中,心中时时处处装着群众,并把他们的冷暖放在重要的位置。二要讲究方式方法,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水平。要针对群众思想上的新变化,积极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加强情感交流,倾听民情民意,依法合理地处理他们反映的问题,及时化解群众间的纠纷,力争将阻碍和谐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三要准确判断分析,提高应变能力。任何矛盾的产生都是有端倪可查、有规律可寻的。为此,基层公务员要时刻保持敏锐的政治觉悟和洞察力,遇到复杂问题时,要冷静思索,认真把握,积极协调关系,果断采取措施。切实为建设稳定祥和、诚信团结、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尽职尽责。

  (五)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当好促进和谐的参谋员

  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基层公务员只有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有针对性的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基层公务员首先要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即在调查研究中,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真正蹲下来、沉下去,深入企业、深入社区村组、深入群众,把群众拥护什么、反对什么、忧虑什么、期盼什么作为调查研究的重要内容,认真了解和掌握他们的真实情况,切实为基层建设献计献策,提供详实的信息资料。其次,要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调查研究能力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工作决策的预见性和实效性。因而广大基层公务员要把提高调查研究能力贯穿于解决诸多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在统筹城镇与农村、工业与农业、资源与环境、短期与长期等关系的同时,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妥善化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困难群众扶助、义务教育、医疗合作、土地征用等影响群众心态和情绪的突出问题,真正把构建和谐乡镇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第三,要坚持以民为本,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提高基层公务员分析问题的能力,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善于集中民智,及时总结群众的经验做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调研质量,不断发挥参谋作用,促进县乡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加强基层公务员能力建设,即加强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农村经济必将得到长足发展,农民收入、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农村整体面貌、环境得到有善变化,农民素质也将不断提升,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更深入人心,从根本上推动临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公务员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篇4

  乡镇机关公务员队伍作为国家政权组织体系的最基层贯彻者、执行者和推动者,承担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近年来,为加强乡镇机关公务员队伍建设,县乡两级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凡进必考”,乡镇机关公务员素质有新变化;二是坚持“增智强能”,公务员行政能力有新提升;三是坚持“从严管理”,公务员服务水平有新变化;四是坚持“绩效考核”,公务员工作劲头有新提高。乡镇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新成效,推动了乡镇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乡镇机关公务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基层干部力量严重缺乏。由于基层经济、文化、环境相对比较落后,大多数公务员不愿意在基层工作,觉得地位低、压力大,工作难出成绩,家庭难以照顾。每次全县干部调整时,许多乡镇公务员都强烈要求“进城”。一些新录用的公务员容易被上级机关以借调、抽调的名义调走使用,致使基层公务员得不到实实在在的补充。而原有的一些干部,普遍出现了一人多岗多责现象。例如我乡公务员队伍里,行政编制共17个,实有在岗公务员共11人,其中:正科级干部2人,副科级干部6人,科员3人。

  2、部分新进公务员基层实践能力欠成熟。大多数新进乡镇机关公务员属于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机关的“三门干部”,缺乏基层工作经历和能力。尽管他们取得了较高的学历,但并不具备农村基层工作经验。而且,由于大学所学专业和农村工作不完全对口,所以用专业知识推动实际工作的能力不强,与乡镇复杂繁重的基层工作要求相差甚远。我乡三名科员,其中1人学的是电力专业,1人学的是化学专业,另一人学的是社保专业。

  3、存在晋升“天花板”,留不住年轻干部。乡镇机关公务员晋升机会较少,一般情况下干部提拔只讲论资排辈,即便是引进优秀公务员,进入单位后也会被贴上“新人”的标签,不能及时给位置、压担子,其“黄金发展期”就会在“坐等”中丧失。这不仅不利于年轻公务员成长,更让有些年轻公务员看不到提拔的希望而精神懈怠。

  4、干部考核奖惩体系不科学。没有建立能上能下、末位淘汰、退出机制,存在着“只要是当上了公务员,就是进了保险箱;只要不犯错误,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错误思想。由于没有奖惩制度的跟进,很多时候都是乡镇主要领导在担当,副职和一般干部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不强。另一方面,乡镇办公室工作繁杂,新进公务员只能承担公文收发、材料拟写、打印和完成一些办公室的后勤保障任务,深入一线学习锻炼的机会较少。

  二、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出现问题的原因

  1、“唯考是举”的用人渠道设置和乡镇工作的现实需要存在矛盾。公务员招录需要通过一些考试来选拔,但是现在的“选苗育种”的机制不够健全,人员来源比较单一。许多考生只是参加一些专业的培训班并通过考试,笔试环节占了高分,实际上缺乏具体的工作经验。而一些在乡镇工作了多年的站所人员想要通过考试却缺乏时间精力。出现了“考过去的干不了,干得了的考不过”的怪圈。

  2、基层群众的需求和乡镇机关公务员的教育培训机制之间存在矛盾。由于乡镇机关公务员人员较少,而各类事务性工作却很多,基层工作任务繁重,很多基层公务员身兼数职,如果遇上迎接检查、活动创建、招商引资、征地拆迁等,加班就是家常便饭。为了不影响工作,乡镇很少组织干部集中教育培训。而上级安排的一些培训内容较为单一,实际运用效果不大。学习成效难以体现,无法满足群众的实际需要。

  3、乡镇工作压力不断加大与管理奖励机制不到位存在矛盾。乡镇机关公务员考核设置不合理,提拔任用渠道狭窄,基层公务员流动难、上升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同期其他单位公务员相比差距大。很多乡镇地处贫困、偏远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乡镇机关公务员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工作待遇不尽如人意。特别是乡镇制定的激励机制被取消后,机关公务员仅有的一点优越感也不复存在,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大减。

  三、几点建议

  要解决当前乡镇机关公务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好机制和动力问题,切实把好“入口关”和“出口关”。党的xx届全会对深化公务员制度改革提出了明确意见,要求完善公务员激励保障机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切大入口,不拘一格用人才。一方面要在控制公务员编制数不增加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基层需要,加强一线工作力量。在乡镇公务员招录过程中,要事先了解乡镇的实际需求,只要专业对口,可以适当降低学历、年龄、资历等门槛。要扩大乡镇干部选拔视野,注重从本地优秀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另一方面要打通基层公务员出口,除因违法违纪开除公务员外,对工作态度不端正、能力不足、业绩较差的公务员,应及时淘汰,空出岗位编制录用新人,使基层公务员队伍成为一池活水。

  2、打破基层两个“天花板”。一是打破晋升“天花板”。现行的公务员晋升体制,基层晋升空间狭小,许多乡镇机关公务员干了一辈子,只能混个副科级。基层要吸引人才,首先要建立优秀人才的培养选拔链条,把基层成长经历作为公务员晋升的硬条件,引导新考录公务员向基层流动。要适当安排乡镇主任科员职数,采取公开竞争的形式予以任用,以激发乡镇副职的工作潜能。二是打破待遇“天花板”。要逐步改变当前越往上级机关条件越好、待遇越高,越往基层条件越差、待遇越低的现状,不断提高基层公务员工资、福利等各项待遇,让基层岗位吃香。

  3、要抓好“减负”,让公务员在基层“轻松”工作。基层公务员处在党和政府工作的第一线,既要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调处矛盾纠纷,又要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接受名目繁多的考核,身上担子重、压力大。因此,要在从严管理的同时,加强对基层公务员的人性化关怀。通过严格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减少乡镇迎来送往等杂事,杜绝“重点防汛防火期间乡镇干部一律不得休假”、“工作日晚上只能在乡镇留宿”等歧视性规定,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干事创业上、投入到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

  4、在管理目标上要标本兼治。要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着手,在继续做好年度考核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适用的平时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把对公务员的要求具体化、标准化、制度化,实现公务员管理的常态化、精细化。通过考核着力形成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找出公务员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有的放矢地进行能力开发和培训,为公务员选拔任用提供重要依据。

公务员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篇5

  我市公务员管理处对全市公务员考核工作组织了调研。专门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公务员考核工作调研活动的通知》。各市(县)区、市直各部门及时组织自查,回顾总结了近几年的公务员考核工作的情况,上报了书面汇报材料。接着我们又到宜兴市、北塘区、滨湖区、惠山区等进行公务员考核工作实地调研,并召开了部分市级机关公务员考核工作专题座谈会。

  一、我市公务员考核工作的现状

  总的来看,我市公务员考核工作发展是健康的,考核的内容、标准、程序、优秀比例的掌握,考核结果的兑现等,能按照省、市的有关要求操作。各地各部门在考核工作的方式、方法上,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领导重视,摆上位置。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是搞好考核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全市在经过多年考核实践的基础上,在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和落实国家、省、市有关考核工作政策规定的过程中,许多单位的领导及公务员管理部门,在认真总结分析考核工作的经验教训中,越来越认识到考核工作的重要性。考核工作是公务员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公务员履职情况的重要依据,是单位、部门管理工作的重要体现,是促进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和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各市(县)区、各部门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把搞好考核工作放上重要位置,认真组织,落实措施,坚持考核质量,扩大考核效果。许多单位的主要领导重视考核工作,有的还亲自动员部署,抓好每个环节的措施落实。

  (二)建立制度,规范考核。建立制度是规范考核工作,提高考核效果的重要措施。《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和《省公务员考核实施办法》的出台,为全市考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多年来的实践探索,逐步使大家认识到,任何工作仅有制度框架,如果没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和操作方法,就难以坚持和奏效。对此,许多机关部门结合自身的工作性质、特点,研究出台切合自身实际的考核制度和考核办法。如滨湖区出台了《滨湖区区管干部年度考核实施办法》,对考核对象、考核内容和标准、考核程序、考核结果使用、几类特殊人员考核等次的确定等五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明确,以文件形式下发至区属各机关单位,规范了区管干部的考核工作。市规划局为加强平时考核,相继出台了《市规划局机关效能考评办法》、《市规划局机关内部管理考核办法》,把全局工作具体分解为公共工作、业务工作、重点目标、其他工作四部分23项,工作目标的分解细化,使考核工作有了具体内容;同时每季对考核结果进行通报,使机关年度考核有了扎实的工作基础。市房管局制定了《房管局日常考核规定》。市法院系统建立了法官业绩档案,对法官的职业道德、纪律作风、审判质效指标、庭审能力和调研能力一一存档,作为年度考核确定等次的依据。市公安局、市地税局根据摊子大、管辖范围广、公务员人数多的特点,将基层派出所、税务所的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人,根据不同业务、不同岗位设置不同的考核指标,在年终对基层所工作目标考评的同时,一起对公务员进行考核,使考核工作更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考核指标量化细化,考核措施注重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促进了考核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使考核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定性定量相结合,增强考核的科学性。许多单位在考核实践中,顺应形势发展变化,不断创新考核的方式方法,使考核工作常抓常新,具有活力。如有的单位在定量考核的基础上,将民主测评、民意测验引入考核之中,在不违背考核程序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个人述职述廉结束后,增加民主测评或民意测验这一程序;有的在确定公务员考核等次上,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既发扬了民主,提高了群众参与考核的程度,又便于领导掌握公务员的全面情况,群众公认程度。团市委在年终考核中,让基层团干部对团市委机关干部进行测评,扩大了参与民主测评的范围,广泛听取了基层的意见。民主测评、民意测验的引入,拓展了考核工作视角,使考核工作更全面更科学。

  (四)创新考核方法,提高考核效能。要使我市公务员考核工作有较大的转变,创新考核方法显得尤为迫切。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积极探索市公务员绩效考核考评信息化管理建设。在借鉴省人事厅组织开发的信息化考核系统及兄弟城市经验的基础上,与市人才信息与技术服务中心一起,共同研究开发《市公务员绩效考核考评信息系统》,8月在市人事局机关试用,在多次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完善,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之后又在10个市级机关试点使用。从试点使用的情况来看,这个系统尽管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但在强化岗位职责和个人工作目标的考核方面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我市公务员考核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市的考核工作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及组织人事部门的认真组织下,考核工作越来越制度化、规范化。但是,公务员考核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单位之间的差异较大,这些都影响了考核效能的发挥。

  一是认识上还不到位。个别单位的领导和少数公务员,对考核工作意义的认识未完全到位。有的认为考核工作年年搞,年年都是老一套,少数单位对考核工作的形式、方法缺乏创新,满足于依葫芦画瓢,考核中只图形式不求实效;有的把考核工作当作是负担。认识上的偏差影响了考核工作的质量。

  二是考核指标体系不完备。目前大多数单位没有制订适合自身职能和特点的细化、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公务员考核仍然停留在自我总结、定性考核阶段。定性考核是一种比较模糊的评价方法,印象和人为因素很大,容易影响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

  三是考核标准掌握不严格。从近五年考核等次分析,全市基本称职、不称职等次的比例极低,约占到参加考核人数的0.09%;事实上高比例的称职以上等次并不能与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之间简单地划上等号。有的领导经常埋怨对公务员管理缺乏措施和手段,公务员之间忙闲不一,工作推诿、扯皮,公务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但又不运用公务员行为规范、纪律、辞退、考核等法律法规,实施严格管理,以制度和规定来约束公务员的行为。特别是在对待违纪公务员的处理和确定考核等次上,心慈手软,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该处分的不处分,该定基本称职、不称职的放宽确定等次的标准。有的单位为达到回避矛盾的目的,在确定公务员考核等次时完全依赖民主测评或民意测验的结果,有的甚至以无记名投票的形式确定优秀等次,这种不以工作实绩为基础,仅凭测评结果确定考核等次的简单化做法,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由于少数单位掌握的标准不严格,采用的方法具有随意性,挫伤了认真做事的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影响了考核工作的严肃性。

  四是考核的激励作用不明显。以前有些单位曾将公务员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的结果,与单位发放的奖金及目标奖挂钩,强化了考核激励作用。由于市级机关实行了统一标准的津补贴,各单位不能再发放奖金,平时考核无法与奖金挂钩,年终考核的结果虽然与工作性津贴挂钩,但额度大大降低,与平时考核结果不相关,考核的激励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连续多年考核优秀的公务员,在职务晋升上没有体现出优先考虑的原则,影响了公务员争当优秀的积极性。

  三、对进一步做好公务员考核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规范的考核是实施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公正的考核是激励公务员尽职干事的导向,严格认真的考核是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机关工作效能的有力措施。因此,不能满足于现有考核模式和习惯的做法,要不断解放思想,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指导考核工作,不断探索考核工作新方法、新途径。公务员考核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科学政绩观为指导,以上级有关公务员考核规定为依据,建立以岗位职责和部门工作目标完成绩效为基础,以定量与定性考核、日常和定期考核相结合为主要方法,以信息化考核考评系统为依托的公务员考核体系。

  (一)在考核内容体系上求突破。由于各机关部门的工作职能不同、岗位职责不同,采用内容笼统的考核目标体系,很难使各单位都达到考核实效。因此,全市各机关部门要联系本单位实际,拓宽思路,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大胆探索适合本单位、本系统,既简便易行,又切实有效的绩效考核方法;要结合市确定的重点目标和部门工作目标,联系部门职能、岗位职责将工作目标任务分解细化,形成具有自身部门特点的目标考核体系,使考核目标成为公务员尽职的导向,效能建设、部门管理的措施。

  (二)在考核方法上求突破。目前大多数单位公务员考核仍停留在定性考核阶段,必须逐步向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日常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向努力。各机关部门要根据自己的职能特点,把业绩量化划分为若干单元,设定完成日常工作绩效和质量的量化值、创新工作量化值、创优工作量化值等,强化业绩的量化考核考评。总之,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能量化的指标尽可能量化,避免考核工作凭印象,评优评先搞平衡的做法。同时,要根据考核目标体系,搞好平时、季度、半年考核工作,发现公务员履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指出纠正,防止年终考核算总账。总之,做到平时业绩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建立起以业绩考核为导向的绩效考核评价方法。

  (三)在考核手段上求突破。随着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公务员考核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建立市公务员考核工作的技术平台,用好市公务员绩效考核考评信息系统,在市级机关加大推广使用的力度。有条件的市(县)区机关也都要借助网络和现代化办公条件,将平时考核中的工作计划、工作记实、领导评鉴实行网络化操作,以增进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之间的沟通,提高平时考核的效率和业绩量化考核的准确性。要在广泛使用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和完善公务员绩效考核考评信息系统的功能,为提升公务员考核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四)在考核结果的运用上求突破。《公务员考核规定》对考核结果的使用还比较原则,要在贯彻公务员法及相关法规的前提下,拓宽考核结果的运用范围,加快与考核工作相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的政策研究。要根据考核情况选调优秀年轻公务员出国培训和专门培养培训,加强优秀公务员的多岗位交流培养;对基本称职、不称职以及末位公务员要组织提高培训,建立待岗、降职机制,以加大考核工作的激励、鞭策作用。

上一篇:旅游工作调研报告 下一篇:党员干部党性修养调研报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