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用工作计划 内容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猎人海力布》教案(精选32篇)

2024-04-13工作计划

五年级上册语文《猎人海力布》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3、能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受到“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领悟海力布的高尚品质,受到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

  领悟海力布的高尚品质,受到熏陶感染。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各地的民间故事,为课上交流做准备。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情境

  教师讲述黑龙江的传说,学生倾听。

  我们是一个黑龙江人,我以前听老人说过黑龙江的传说话说在很久以前在一条江里生活了两条龙,一条黑龙,一条白龙。他们一起住这条不知名的江里,一直相安无事的住在一起。每次轮到黑龙降雨的那一年总是风调雨顺,而白龙降雨的时候便向人民要畜生来食用,否则就狂风暴雨让农民颗粒无收。每当黑龙劝他的时候他总是说:我早就吃腻了江里的鱼虾,我们经常帮助他们降雨,向他们要点东西也是应该的。所以大家都喜欢黑龙不喜欢白龙。时间长了黑龙看不下去了,就开始劝阻白龙。没想到的是越是如此白龙就越猖狂,更加变本加厉的向百姓要好处了。每个月还要向江两畔的人们要一对童男童女,弄的人们更加民不聊生了。有一天夜里,黑龙托梦告诉人们,明天早上天刚刚亮的时候让大家都赶到江边每人准备一把针,一袋盐……第二天早上当人们准时的赶到到江边,只见两条龙在天空中打的混天暗地的,一点也不象早上刚刚起来时晴朗的天气,这时大家突然想起,昨夜黑龙托梦告诉他们等白龙和他一起到江里的时候就把盐和针一起撒到江里,因为白龙最怕盐和针这两样东西了,只要先把针撒到江里,等到冒泡的时候在撒盐那样的话白龙就可以被杀死了。果然不出半柱香的时间两条龙就一起滚到江里了,这时人们就照黑龙所说的往江里撒针和盐,有人们的帮助黑龙很快就占了上风,就在大家说要杀死白龙的时候,黑龙阻止了大家,希望可以放白龙一条生路,没想到的是白龙死不悔改,用尽最后的一丝力气咬住了黑龙的喉咙,虽然人们竭尽全力的抢救,但黑龙还是没有活下来。以后没有黑龙的日子了,在这里的天气还是风调雨顺,大家知道着一定是黑龙的灵魂在保佑这片土地。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黑龙便把这条无名的江取名为黑龙江。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许多民间故事在流传,今天,我们一起读一读流传于内蒙古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海力布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读后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三、精读课文、了解海力布

  1、引导学生读故事的起因部分,掌握故事的起因。

  2、重点理解海力布救了白蛇后,不如回报,选择宝石的句子。通过海力布的话语,体会海力布的心理。

  3、谈一谈白蛇反复强调“不能把听到的动物的话出去。”的原因,及在故事中起到的作用。

  4、向学生介绍过渡段的作用。

  5、品读海力布听到鸟们的话以后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海力布的心情。

  6、读一读海力布三次劝说乡亲们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海力布的心情。

  7、想像乡亲们看见海力布化作僵石以后会说些什么?

  8、当洪水退去,乡亲们重返故里,看到海力布化作的僵石会说什么,做什么?

  四、回读课文、赞扬海力布

  1、教师赞扬海力布,总结全文。

  草原猎手海力布,舍己为人救相亲。化作僵石永不朽,流芳百世万人传。

  2、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赞扬海力布的高尚品质。

  五、复述故事,记住海力布

  1、教师出示复述口诀“文章脉络弄清楚,重点词句要抓住。语言流畅声音亮,想像丰富会更棒。”

  2、同桌之间联系复述故事。

  3、派代表复述故事,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六、布置作业、拓展想像

  教师讲述: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勤劳的年轻人,以替人放牛度日。有一天,他去放牛在山上突然看到一把金钥匙……

  课后学生通过想像,续编故事。

五年级上册语文《猎人海力布》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作品,理清记叙的顺序,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2、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把握文章要点,更好地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

  3、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

  4、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品位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目标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给学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指出不同时期、不同的书带给作者的影响。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谜语:“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住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

  2、名言:

  (1)、书是传播知识的工具。

  (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好文章,犹如聆听美妙的音乐,似乎每一个字都是有灵魂的,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许多字合在一起,就如同一个盛大的音乐会,各种乐器很和谐地奏着音乐。这种美的感觉,是自己在那一瞬间获得的,是自己所独有的。这就是读书给人的愉悦享受和精神熏陶。世纪老人冰心女士,在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时,也为我们总结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2、题目中“忆”的内容是“读书”,从题目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著名作家冰心的读书经历以及一些启迪人的经验之谈。

  3、作者:冰心(1900 ——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1920年开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爱的哲学”,冰心的作品体裁广泛,在小说、诗歌、散文等方面均有建树;但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还是散文。作品有:《梦》、《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散文集《往事》。

  4、本文是一篇叙事性记叙文,写于1989年9月8日。当时作者已是90岁的老人。作者毕生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十分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写作此文,主要是勉励青少年朋友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书,读好书。

  5、学习生字: 津津.有味(jīn) 催.促(cuī) 笸.箩(pǒ) 天罡.(gāng) 地煞.(shà) 荡寇.志(kòu) 消遣.(qiǎn) 堆砌.(qì)

  6、理解生词。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

  五、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1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说。突出作者对读书的感受和体会的强烈。

  第二部分(2——11):先分说后总说,以自己幼时的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说明读书是人生的最大快乐,从读书中能得到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第三部分(12、13):侧重谈“读书好”,以作者八十多年的阅读经验说明如何挑选、比较、选择好书。

  第四部分(14、15):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六、教师小结: 概括课文内容:作者通过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读书有好处,要多读书,读好书。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中从亲身经历获得的经验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其他途径,用别人的、间接的经验来弥补缺失,丰富心灵,完善自我。 读书,是人获得人生经验的不竭的源泉。所以,我们要多读书。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五年级上册语文《猎人海力布》教案 篇3

  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难点)

  教学安排:

  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简介

  由英文诗歌《红豆》引出诗人王维。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今天我们选学一个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出示课题)

  二、教师范背或指名学生背诵默写。

  三、诵读指导。(节奏停顿,语气语调)

  四、学生谈初读感受,自由评析,教师点评。

  五、鉴赏全诗。(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批判。)

  要点:1、

  新雨——清

  空山——幽

  秋意清明

  首联交代节令天气,秋雨过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起笔写景,先高处着笔,神圣静穆,展现画面的高度。再低处收束,流动延伸,拓开环境的深度。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纤尘不染,照彻诗人灵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当为人生倥偬。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联写自然万象,此联起,写人物活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此山中之趣,除天籁,尚有人籁。故诗人并不孤寂。“竹、莲”均为高洁之物,浣女渔舟则写出乡居安适之氛围。

  4、最后一联乃言志之语,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诗人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顺应天性,恬然自适在结尾显露无遗。

  5、小结。法国艺术理论家凡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诗歌亦如此。此诗之“意味”在于诗人心中埋迹山林,闲适自足之真性情。中国古代也有“歌咏言,诗言志”的说法,本诗之志又体现在诗的景和画中,因此苏东坡曾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6、关于“空山”。《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不光写出清幽安闲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7、质疑和批判。黄培芳在《唐贤三昧集笺注》评“写景太多,非其至者。”

  六、学生将此诗改写成散文短章,相互交流。

  七、课堂迁移训练。(见课件,从略)

五年级上册语文《猎人海力布》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高尚品质。

  3.弘扬和学习中华传统优秀的“和”文化,感悟蕴含在文中的“和”文化,自觉接受“和”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以及感悟蕴含在文中的“和”文化。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结合题目,搜集一些生活中与“和”字有关的常用成语、俗语等。2.查找蔺相如与廉颇的相关文学常识,也可以找找相关的成语、诗词、典故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历史故事的兴趣以及加深对“和”文化的理解。

  1.同学们,我们中华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和”文化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在今天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比如说同学们搜集的成语、俗语 “和气生财”、“万事以和为贵” 、“家和万事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所有这些词语无一不体现了“和”文化。今天让我们在学习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在了解历史名人的同时,一起来慢慢品味其中的“和”文化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将相和》。

  2.板书课题。

  3. 同学们之前已预习过课文,知道题目的“将”、“相”分别是谁吗?“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吗?说说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题目是指大将军廉颇和上卿蔺相如和睦相处,重归友好。后世常用“将相和”比喻文官和武将能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值得注意的是“将、相、和”这三个字都是多音字。将来、将要;将士,大将;相信;丞相;he和平;he附和,唱和;huo和面;huo和药、和弄;hu和牌。

  4、(在鉴赏课文之前,我们先简单来了解一下本篇课文的相关常识)人物以及文学常识理解: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他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划分好段落,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并想想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4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5-18自然段):负荆请罪。

  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① 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着因果关系。

  (前两件事均是因,“负荆请罪”是果。)

  ② 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爱国。板书:爱国(此外还有其他原因吗?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

  历史背景展示:

  1、战国是我国历的一个动荡不安,连年征战的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的一个。课文中所讲的赵国紧挨着秦国,另一边是富强的齐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的赵国,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记得有句古话是这样说的,时势造英雄。而我想要说的是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渴望安居乐业,繁荣富强。正因为人们有了安稳过日子的想法,)“和”文化也就应运而生了。所以我认为将相和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有共同的文化意识——‘和’文化”。

  2、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等,他们各自著书立说,如: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其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孟子也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道家的“天人合一”自然和谐观;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提倡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关于“和”文化的简单概括以及联系生活。

  其实蕴含“和文化”的事例很多,比如(1)、战国后期,六国联盟合力攻秦;(2)、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能抛开成见,共同抗日。(3)、而在我们生活中,作为一名学生,能做到与同学们和谐相处,互相帮助,爱护班集体的利益。那么你就是一个传播“和”文化的好学生;回到家里,能和家人互相谅解,维护家庭和睦,那么你就是一个传播“和”文化的好孩子。

  2、畅所欲言(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再次零距离接触这些历史人物。):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

  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流:(蔺相如临危不惧、机智勇敢,胸怀宽广爱国情深;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秦王阴险狡诈、贪得无厌……)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交流: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壁,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①交流:“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②蔺相如的勇敢无畏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吓坏了非常喜欢和氏璧的秦王,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感受他的无所畏惧。(点名回答,要求在读的过程中配上适当的动作、表情等,演好角色。)

  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①探讨: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的性格。

  ②板书:机智勇敢,不畏

  4、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①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奋起反抗, 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畏,不畏牺牲。(爱国情深)

  ②情境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无畏。假如你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秦王说这些话,指名读。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从蔺相如的语言、行动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从廉颇的话中,你发现廉颇有什么特点?(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秦王:阴险狡诈、言而无信、贪得无厌

  同学们的感受真不少!我发现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蔺相如,看来同学们都对正面人物蔺相如情有独钟啊!(文章中主要出现了几个人物?同学们似乎都不咋喜欢秦王啊,他是个怎样的人,同学们到底为何如此抗拒呢?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由。)

  想一想: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你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

  蔺相如具有不畏、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而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有这样两位文臣武将处理大小事务,赵王是非常幸运的。

  第二课时

  一、通读课文,生字词、成语查漏补缺

  (1)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àng)、答应(yìng )、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

  (3)体会词语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二、我们所学的成语中,有哪些是出自本文的?想想它们是什么意思?

  1、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2、完璧归赵: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在文中是指廉颇向蔺相如请罪。

  三、各抒己见,问题讨论(释疑环节):

  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的问题,和大家一起讨论。

  如:廉颇负荆请罪的过程中,他会和蔺相如说些什么呢?

  四、学有所悟: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即写法。(要求学会融会贯通,学会迁移,运用到写作中。)

  1、人物描写方法:

  (1)、动作描写:

  (2)、语言描写:

  (3)、神态描写:

  2、修辞手法:对比

  3、文章谋篇布局上:呼应题目,揭示主题。

  五、总结

  本篇课文,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把握住用典型事件刻画典型人物性格形象的方法,懂得把本课学习的写法运用到作文中,学以致用。同时能够牢记从中学习的“和”文化,做一名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六、教案反思与分析:

  1、的不足是有了好的讲解思路(“和”文化)却不能够更好地上好“和”文化的主题,导致我的“和”文化主题理念有点虚,和文章联系不大,割裂了与文章的联系。此外由于“和”文化的知识底蕴不够扎实,不敢有效做出延伸,同时也怕没有把握好尺度,直接扯到空谈“和”文化的大道理那边去;2、上课过程中,由于过度紧张,导致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语短路,语言表达不够连贯(这和我本人平时的聊天方式有很大的联系),造成知识点之间的唐突,给同学们带来理解上的麻烦。3、对学生的表扬和肯定力度不够。可能是因为我是男老师的原因吧,也可能与我平时的思考方式有关吧(认为高年级的学生不再需要经常性夸奖),我比较少、也不长于赞扬五年级的孩子。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班上的孩子问题有点多,真的比较难找到理由夸奖他们。4、毕竟是土生土长的粤西人,说起普通话,总是比较欠缺自信。更要命的是,很多时候说起普通话,喉咙声带会不自然,甚至隐隐作痛。硬伤啊!

  感觉作为亮点的话,是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把传统文化的理念融入到语文教学上去,尽量做到教书育人两不误。

  七、教案修正:

  为了更高效把我的“和”文化主题融入到课文中去,应该直接从题目入手分析,紧扣“将相和”三个。理清以下两点即可:(1)、“将”和“相”分别指什么?尝试分析他们的典型性格特点;(2)、重点分析他们为什么会和好?结合文章内容来浅谈“和”文化,从而突出我的主题。做到自始至终围绕“和”文化来谈,突显我的“和”文化主题。

五年级上册语文《猎人海力布》教案 篇5

  教学目标1.认识“鹭、嫌”等8个生字,会写“素、宜” 等11个字。掌握“精巧、配合”等18个词语。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3.学习作者通过对比、直接描绘等方法体现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通过对比的手法和从多角度描写白鹭的美。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含义。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对比、直接描绘等方法体现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鹭、嫌”8个生字,会写“素、宜” 11个字。掌握“精巧、配合”等词语。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课通过多角度描写白鹭的美的方法。教具准备课件,白鹭的图片教学设计一、谜语引入,介绍资料。(出示课件2)1.教师以谈话形式引入:大家猜一则谜语,这是一首古诗。“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对,是白鹭,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笔下的白鹭(出示白鹭的图片)今天我们就学习现代杰出文学家郭沫若的《白鹭》这篇课文,同学们知道郭沫若吗?(板书:白鹭)2.展示交流有关郭沫若的资料。(出示课件3)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剧本《屈原》、《蔡文姬》等。本文选自《郭沫若全集•文学篇》,写于1942年10月31日。《白鹭》也作《鹭鸶》。白鹭就是鹭鸶,它是鹭的一种,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鱼虾等。3.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出示课件4)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带着以下问题默读课文:(出示课件5)(1)课文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2)作者描绘了几幅图?分别给这几幅图取一个名字。(3)作者对白鹭是怎样的情感?你能找出相应的句子吗?(4)你能给课文分成几部分?每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四、交流自学成果,解决问题。师:这篇课文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希望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总结出来。(板书:白鹭-----外形美) 作者描绘了几幅图?你分别给它们取了什么名字?(板书:清田独钓图。(出示课件7)清晨望哨图(出示课件8)黄昏低飞图。(出示课件9)我们可以给课文分成几部分?生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师总结:这篇散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总体介绍白鹭的美。第二部分(2-10)从不同方面介绍白鹭的美。第三部分(11)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再次表达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白鹭,明白了白鹭的美,体会到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可以说,这一课是很有收获的。六、布置作业。1.掌握课后生字词。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复习课文的主要内容。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明白作者的情感。3. 学习作者通过对比、直接描绘等方法体现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具准备 课件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白鹭》这篇文章。(板书:白鹭)2.听写词语,订正。(出示课件12)精巧 色素 配合 身段 生硬 寻常 常见 忘却 流线型 结构 青色 清晨 安稳 悠然 黄昏 恩惠 美中不足 散文诗 3.抽查背诵。二、深读课文,体会情感。师:在上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已经知道这篇文章描写了白鹭的美,那么,作者是如何体现白鹭的美的?就让我们深入阅读课文,去感受一下。重点句子解析。(出示课件13)① 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运用比喻句,从总体上赞美白鹭的美。用“诗”来比喻,新奇,贴切,耐人寻味。板书:精巧的诗② 鹭“色素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作者对此是如何评价的?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板书:色素美:雪白 铁色 青色 评价: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这句话说明了白鹭颜色的恰到好处。③ 鹭“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作者对此是如何评价的?(出示课件14)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板书:身段美:流线型结构,长喙,脚。评价: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这句话说明了白鹭身段美得恰到好处。④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朱鹭、苍鹭:太大了些,而且太不寻常了。这是把白鹭和白鹤、朱鹭、苍鹭进行了对比,写出了白鹭无论色素的配合,还是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的特点,突出了白鹭的美。⑤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作者告诉我们怎样的哲理?(出示课件15)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美往往蕴含在生活中,蕴含在我们常见的事物中,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就会发现寻常事物中那独特的美。⑥现在我们认真品味描绘白鹭的三幅图,看看作者是怎样直接描绘白鹭的美的。(出示课件18-20)图画之美:清田独钓图。生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图画美”的?(板书:图画美)师生共同总结:借助插图,我们可以感受到图画之美。田为镜匣,白鹭为主体,好一幅水墨丹青。悠然之美:清晨望哨图 生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白鹭的“悠然之美”的?(板书:悠然美) 师生共同总结:描绘的背景----清晨;描绘的状态----悠然,这是其他鸟儿没有的,是白鹭独特的。清澄之美:黄昏低飞图生讨论:作者是怎样描绘白鹭的“清澄之美”的?(板书:清澄美)师生共同总结:背景---黄昏状态----低飞感觉:乡居生活的一种恩惠三、合作探究,把握主旨。 (学生讨论总结,教师引导指正)1.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2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板书: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喜爱赞美开头句的比喻旨在点出作者的发现,引出下文;结尾的两个比喻是对全文的总结,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出白鹭美的本质。2.通读课文。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出示课件22)这篇散文通过对白鹭的歌颂,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喜爱赞美3.从这个感悟中,你在生活中能发现常见的美吗?四、小结。郭沫若先生的这篇文章清纯自然,富有情趣。作者通过对形象和色彩的刻画,描写出白鹭独特的美,同时运用新颖、贴切的比喻,使白鹭的形象鲜明生动,使文章清丽悠远,富有浓浓的诗情画意。五、布置作业。运用本课学习的对比的手法,写一写你熟悉的事物。

五年级上册语文《猎人海力布》教案 篇6

  【摘要】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了一块能听懂动物说话的宝石,后来为了救乡亲们,他把听到的话告诉了乡亲们,自己却变成了一块石头的故事。

  【关键词】

  救白蛇得宝石救乡亲变石头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赞美了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本文为民间故事,充分体现故事情节完整、曲折、生动的特点,并带有神话色彩。运用多种描写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生字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2)能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受到“热心助人、舍己求人”的教育

  3、教学重难点:

  (1)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

  (2)学习浏览课文,练习有一定的速度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学情分析】

  到本学期为止,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预习,了解文章大意,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检测,在检测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但文章的关键词语,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辨析、理解与运用,进一步提高他们掌握字词的能力,以及借助词语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堂重点训练的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借助语言训练,初步掌握品读重点词句,感受文字背后情感的能力,继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简要复述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通过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一些复述的方法。但学生在复述课文时往往抓不住重点,复述等同于背诵课文内容;有的在复述过程中条理不清晰,语言不简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铺设“台阶”,更好地帮助学生清楚、有条理、有重点地复述课文。

  【教学策略】

  1、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2、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

  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门喜欢听故事吗?谁来说一说你读过哪些故事,为什么会喜欢它呢?你的故事讲的真好,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一个故事,名字叫《猎人海力布》

  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蒙古族民间故事,而且具有神话色彩。据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山村,有一块奇特的石头,传说是海力布变的,大家称这块石头为“海力布”。海力布是一个猎人,怎么会变成一块石头呢?为什么他的故事会流传了这么久呢?同学们想知道吗?现在我们就来学习16课。

  二、板书课题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22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说的真好)

  3、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

  现在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同桌可以商量。起因: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了宝石。

  经过:海力布劝乡亲们搬家。

  结果:海力布为了救乡亲,自己变成了石头。

  三、分析理解,阅读感悟

  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了解了故事,那你认为海力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板书热心助人舍己为人

  看来同学们的课文读的非常认真,概括能力也特别强,

  1、在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心助人的人呢?请同学们在1到7自然段中画出来,然后说说你的理解

  2、有一个细节同学们注意到了吗,小白蛇和海力布说话的时候,有一句话重复了两遍,是哪一句,为什么?

  3、海力布因为救了小白蛇,而得到了这么好的一块宝石,他想多打猎去卖钱吗?

  4、海力布并不贪图宝石,他想得到宝石就是想多打猎,好多分给乡亲们一些。就是这样一颗宝石,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来看文章的8到14自然段,请同学们画出描写海力布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并说一说使你感动的地方在哪?并做批注。生汇报

  抓重点词语指导朗读(急忙、急得掉下眼泪、镇定)

  5、在这里有几个描写动作的词,谁能找到,如果让你描述人物动作时你会运用这些动作的字、词吗?试一试。

  6、还有吗?(生找说感受)现在情况十分危急,尽管海力布全乡亲们避免灾难,但是乡亲们都不听他的,所以他流着眼泪着急的说(引读“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再晚就来不及了!”)焦急地说(引读)镇定的说(引读)

  7、为什么由着急变得非长镇定,是,虽然他很着急,但她没有乱了方寸,是因为他已经决定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

  8、谁能找到最后一部分对海力布心理描写的句子。

  9、读课件说体会。这里有两个词“迟延、灾难”谁来读一读这句话什么意义。

  10、难道他不知这样做的后果吗?(生答)对这是何等可贵呀。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难道他不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吗?

  11、当乡亲们看到海力布变成石头的时候,他们心里会怎么想呢?会怎么说呢?谁来模拟乡亲们来说一说。

  12、乡亲们得救了,可我们可爱的猎人变成了石头,找同学们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13、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据说现在还能找到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呢?为什么用据说这个词呢?

  14、猎人海力布虽然只是一个民间故事,但是海力布舍己为人的精神代代流传,今天在学习结束之前,你想说点什么呢?

  四、划分段落

  五、复述课文。

  海力布的故事这样感人,你们想不想讲给别人听,根据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复述课文。

  六、结束语

  老师建议你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周围的人听,我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一定会把海力布的这种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精神发扬光大,我也相信同学们时刻能做到心中有他人,处处留美名。

五年级上册语文《猎人海力布》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扉、瘾”等生字,并通过相互提示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2、准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重要内容,重点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作文中受益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领会读书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要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明白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习作中受益的语句,并学习作者的读写要领。

  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领会“长水果”的寓意。

  课前准备:

  让学生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发言导入,板题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板书课题)

  2、板题:我的“长生果”。

  二、出示自学目的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通过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联系自己的读书领会,明白课文。

  3、摘抄文中优美的文句。

  三、出示自学引导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畅通,记一记不了解的生字。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看自己能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问题:

  (1)我的“长生果”指的是什么?

  (2)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自学时间8分钟。

  4、找出文中的优美词句,同桌讨论其中的含义。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1、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童年是怎样读书的?作者在作文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把自己感受深地方多读几遍,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批注。

  2、小组交流读书的体会。

  3、全班汇报交流读书体会。

  (1)作者在童年是怎样读书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看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废寝忘食;读文艺书籍时不求甚解;读中外名著时如醉如痴。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读书的体会和方法学习作者写读书笔记:记书中优美的词句,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并在自己的作文中借鉴运用。

  (2)作者在作文中悟到了怎样的道理?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3)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说书是“我的“长生果”。

  (4)引导学生读出自己感受深的句子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品读课文,积累词句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和比喻的生动。

  六、当堂训练

  1、写出有关读书的词语和描写秋天的词语。

  2、抄写文中的优美词句。

  七、板书设计:

  4、我的“长生果”

  津津有味→废寝忘食→不求甚解→如醉如痴

  阅读:博览群书如情入境写读书笔记

  作文:构思别出心裁写真情实感借鉴模仿

五年级上册语文《猎人海力布》教案 篇8

  学习内容简析:

  《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是一首政治讽喻诗。表现了南宋的统治者们在南逃到临安后,依然穷奢极欲,置国耻家难于不顾而终日沉湎于酒色香风中的种.种丑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沦陷的原因及江南面临的命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学习准备:课件,搜集有关南宋的资料,岳飞的《满江红》。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读诗题。 (大屏幕出示诗题)

  师:同学们还记得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吗?我们一起来吟诵一下吧!

  生:(吟诵诗)

  师:在这首诗中南宋的遗民生活怎样?

  生:他们生活在金兵铁蹄下,急切盼望王师来收复失地,但望眼欲穿,王师就是不见踪影。(大屏幕显示诗)

  师:是啊!“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那么“王师”最后来了吗?

  生:陆游去世前王师还是没有来。

  师: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老师板书诗题)看一看南宋的“王师”究竟干什么去了?看一看,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还有南宋的皇帝干什么去了?先读诗题。

  生:(读诗题)。

  师:你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诗题吗?

  生:林升题写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诗。

  师:你讲得很清楚,我们一起来正确地读一读诗题吧!

  二、初读正音,自学知意

  师: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呢?请看大屏幕。(出示诗)

  能正确、流利地读吗?请自由练习一下吧!

  (生自由练习读诗)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诗)。

  师:(以评代讲)她的“暖”、“醉”、“汴”读得准,我们也能像她那样正确地读一读吗?(生齐读古诗)。

  师:古诗词最讲究韵律美,对仗工整,节奏分明,我们能读出诗的韵味吗?我们先要知道诗中讲了什么,才能正确断句。同学们用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一下诗意吗!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自学古诗,师巡视指点学法)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吧!

  生:山外有青山,楼外有高楼,西湖的歌舞,不知何才能罢休,暖洋洋地风把游人吹醉了,他们简直把杭州当作了汴州。

  师:你能从字面上去理解诗,已经不错了。我们来正确断句吧!试试看读出诗的韵味来吧!(生读诗)

  师:读出了诗味,但不怎么像林升在吟诗。我们还是来接着看这首诗吧!这里的游人真的就是游山玩水的南宋人民吗?(出示“暖风熏得游人醉”)。

  三、潜心研读,体验诗情。

  师: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京城汴州,俘虏了徽宋、钦宋两皇帝,中原国土全都被金人所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偷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结合这段资料,同学们想一想,这里的游人指的是什么人?

  生1:南宋的达官显贵们。

  生2:南宋的皇帝。

  生3:南宋的王师们。我知道王师干什么去了,他们寻欢作乐去了,怪不得“南望王师又一年”啦。

  师:他们也配称“人”吗?

  生:这些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们不配做人,

  师:对!忘了国难,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到什么程度了?

  生:醉了!

  师:“醉”什么意思?从“醉”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醉”在字典中解释为“沉迷其中”,从“醉”中可见他们已经深深地陷入寻欢作乐中,不能自拔。

  师:“醉”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坏东西们在干什么?

  生1:喝酒喝得烂醉如泥。

  生2:金钱享乐面前是纸醉金迷。

  生3:他们每天醉生梦死,吃喝玩乐。

  师:“醉”字让我们仿佛听到什么?

  生1:划拳声、歌舞声、喧哗声,声声入耳,家里事、国家事、天下事,事事漠不关心。

  生2:我仿佛听到喝醉了酒的醉话,欢乐时的打闹声。

  师:一个“醉”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的种.种丑态,是啊!它写出了南宋权贵们沉迷于歌舞等玩乐中时间长,深到了不能自拔,程度如醉如迷,把收复失地抛到脑后了。我们来读一读,读出他们的丑态来吧!(生读这一句)

  师:你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不错,但请你想一想,你在春风吹拂下你只想睡觉,但你神志还是清醒的。你没有到如醉如迷吧!

  生:不仅仅是春风,还是当时朝廷从上到下歪风斜气,刚才资料中不是讲了吗,这里的“暖风”还指在社会上淫靡之风,比如讨好上司,整天吃喝玩乐,纵情声色等。

  师:是啊!当时社会上吹起了一股腐败之风,在这股风的熏陶下,权贵们纵情声色,寻欢作乐、昏昏度日。请看“熏”字,我们给“熏”换个词。

  生:吹

  师:比较一下“熏”和“吹”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生1:“熏”字写出了淫靡之风影响了他思想,影响时间长,毒害很深。比如我爷爷是老烟民,抽了四十多年烟,现在他牙齿、手指都熏黑了。

  生2:“熏”字写出了他们长期沉浸在淫靡之风之中,而“吹”只是一吹而过。

  师:一个“熏”字用得多妙呀!写出了淫靡之风,影响他们的时间长。同学们,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想象说话)

  生1:我仿佛看见们他们整天吃肉、喝酒,不理朝政。

  生2:我仿佛看见他们整天歌舞升天,纵情玩乐。(课件出示寻欢作乐图)。

  生3:我仿佛看到了“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遗民的盼望又落空了。(课件出示遗民生活图)

  师:看着这两幅图你心中怎样?

  生1:我恨这些坏东西们。

  师:用你的朗读表达你的心声吧!

  (生读这一句)

  师:你真是一位爱僧分明的好孩子。

  生2:我想走上前去痛斥他们。

  师:用朗读来传送你的情吧!

  (生读这一句)

  师:从你脸上的表情与读时的声调我想到你心中有股怒火在升腾。

  师:在这帮坏东西的眼里,杭州还是杭州吗?

  生:不是,是汴州。

  师:也就是说,他们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了,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了,忘记了国耻家仇。(出示资料)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了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下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今天,我们把这幅图带来了,请同学们看一看。

  是啊,汴州当时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景象啊!但这一切从金兵攻破城门后,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百姓遭殃,美丽的河山就断送在这些坏东西手中。现在他们逃到汴州,整天只是寻欢作乐,还把杭州作汴州,听到这里,你们心情怎样?

  生:愤怒!

  师:诗人和你一样愤怒,我们一起来痛斥这达官显贵们吧!

  (生读: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这些权贵们真让人愤恨,他们逃到杭州后,没有想到如何收复失地,而是在大建宫殿,大修街道。因此,诗人的第一句就说:“山外青山楼外楼”(出示这一句)(生想象并描述杭州风光)。

  生1:青山重重叠叠像秀美的少女,亭亭玉立。街上楼房鳞次栉比,一座比一座金碧辉煌。

  生2: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歌女们轻歌曼舞,权贵们饮酒作乐,好不快活。

  师:从诗人的描写与刚才想象的风光图中你觉得杭州景色怎样?

  生1:杭州秀丽迷人!

  生2:杭州城风光无限……

  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风光无限,但在这秀丽迷人的杭州城里作者是否被这风光迷住了呢?

  生:作者没有被这风光迷住,而是面对此情此景,想到了国耻,想到了遗民泪尽胡尘里。他心里一点也不高兴,而是心事重重,想:坏东西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的汴州,难道就不会断送一个杭州吗?他在为杭州担忧,我们心里怎样?

  生:我心里很着急。

  师:我们和诗人一起去问问他们——

  生:(着急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生:我心里很为杭州担忧,感到杭州危在旦夕呀!

  师:我们和诗人一起去问问他们吧——

  生:(担忧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生:我心里愤怒。

  师:我们和诗人一起去指着他们的鼻子痛斥吧——

  生:(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诗人话中还有话吗?我们再来品一品这一句话,像品茶一样,细细品,才能品出茶的甘醇。

  生:我认为诗人不仅感叹现实的黑暗,更在为整个南宋担忧,问他们何时才能停止玩乐,去想一想收复失地的事。

  师:我们和诗人一起去质问他们吧!(齐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南方的权贵们在西湖边上寻欢作乐、昏昏度日,老百姓的泪流干了。

  师:同学们来看看林升写到秀丽的景也是触景伤情。

  师:同学们吟着这首诗心中肯定有很多的话要一吐为快,请拿出你的笔来写一写,你可以对南宋的权贵们说,可以对诗人说,也可以对南宋的人民说。

  (生写心里话,写后交流)

  生……

  四、背诵拓展,升华清情

  师:诗吟到这儿,你们心里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林升把这首诗题在旅店墙壁上,他不害怕引来杀身之祸吗?

  师:林升会害怕吗?据资料介绍,这首诗是题在墙壁上的,有人考究“林升”应为林外。林升是一名进士,曾游学于苏杭一带,因屡试不第,又耳闻目睹赵家王朝昏聩腐败,愤世嫉俗,常穿戴道士衣冠,放荡形骸,到处题诗作画,以宣泄胸中郁积,留下了许多传说,人们以为是“神仙”留下手笔。另外,这首诗构思巧妙,实来讽刺,却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说谩骂之语,是讽喻诗中的千古绝唱。它吐出郁结在人们心头的愤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来倾吐吧!(生齐背诗)

  师:对面强敌入侵,面对沦陷的亡国,面对人民的悲情,一位位爱国志士站起来了,岳飞就是其中的一员。他面对破碎的河山,喊出了“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写下了一首激励人心的《满江红》,让我们一起来听歌曲《满江红》吧!课后把它摘抄下来吟诵。

  (生听歌曲)

  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南宋 林升)

  杭州 秀丽

  游人 醉态

  忧国忧民

五年级上册语文《猎人海力布》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会认“摄、殖”等4个生字,会写“抵、氏”等10个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与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3.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摄、殖”等4个生字,会写“抵、氏”等10个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主要段落的结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猜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出示课件1)

  1.出示谜语:有个老公公,天亮就出工。哪天不出工,准是下雨或刮风。

  提问:“它是谁呀?”——太阳公公

  大晴天的时候,我们都能看到太阳。可是你知道关于太阳的知识吗?这节课就向大家介绍一下

  板书:太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课件2)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习生字生词:

  (1)齐读词语表中的词语。

  (2)教师指导正确书写易错字:殖 蔬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交流收获

  1.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请概括每部分的段意。(出示课件4)

  生总结,汇报

  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3)介绍太阳远、大、热三方面的特点

  第二部分(4—8):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2.我们来读第一部分。思考,这部分介绍了太阳哪些特点?(出示课件5)

  生总结、汇报

  板书:特点:远  大  热

  3. 作者先给我们讲了一个传说。你知道介绍传说的作用吗?(出示课件6)

  生总结、汇报

  师:介绍神话传说,增加文章的神秘感,引起阅读兴趣。

  4.找出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的过渡句,说说过渡句的作用(出示课件7)

  生总结,汇报

  生:“虽然……但是……”用这个关联词结束上文,引起下文“关系密切”的介绍。所以,这是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板书:关系密切

  5.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8)

  生总结、汇报

  第二部分是总分总的结构,文章先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紧接着就分段告诉我们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的繁殖靠太阳,雨雪的形成、风的形成、太阳的杀菌能力和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最后用“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来结束。前后呼应。

  四、作业超市(出示课件9)

  1.抄写文中你喜欢的词语两遍。

  2.熟读课文,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上网查找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太阳的哪些特点?(出示课件12)

  二、学习1---3自然段,品味说明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出示课件12)

  1.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呢?在前三个自然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生交流、汇报

  师出示句子

  (太阳离我们……也要飞二十几年。)

  思考:A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B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个句子,读出“远”,读出感情。

  师总结:这段话采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准确,更容易理解,突出了“远”的特点。

  2.课文是怎样写太阳“大”的特点呢?生找句子,并汇报

  出示句子

  (我们看到太阳……所以我们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A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B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作比较。

  3.体会描写“热”的句子:

  A找出描写“热”的句子,说说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好处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

  出示句子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板书:列数字。

  B读一读,读出“热”的特点

  4.小结说明方法。

  师:在介绍太阳的特点的时候,作者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更易于理解。

  三、学习4---8自然段,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出示课件18)

  1.体会第四自然段第一句的作用。

  2.默读5---7自然段,说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密切在哪里。

  A指名答,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相关资料图片。

  B请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自己的朗读,并做出评价。

  板书: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的繁殖靠太阳 形成雨雪 形成风 杀菌

  C出示最后一自然段,反复朗读,体会太阳作用之大。标出中心句。

  D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太阳,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四、布置作业。

  上网查找关于太阳的其他知识。

  上网查找自己喜欢的天体的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在导入这篇课文时,我使用了谜语,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问题引导他们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参与,很快地把握了内容,明白了说明方法的作用,教学效果良好。

  2.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分段解决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分段阅读,分段把握的方式,让他们理解主要内容,明确主要说明方法。同时,在教学中,我还通过拓展开拓学生的视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美中不足的是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我把控得不够好,致使一些同学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及时改变教学方法,争取让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五年级上册语文《猎人海力布》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题临安邸》是义务教育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南宋诗人林升看到中原国土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偷生,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一首诗。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诵读中升情。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受到心灵的熏陶。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诵、悟诗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比照:生成情感。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习过陆游的《示儿》这首诗。谁还记得?请你背给大家听听。(指名背诵)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际,陆游苦苦期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没有盼到,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板书林升)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题临安邸》(指板书),做了很好的回答。生齐读课题。理解“邸”。

  二、品悟:走进诗文。

  (一)由题入手,读懂古诗。

  1、课题是什么意思,谁知道?(题写在临安旅店的诗)对。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能说说吗?(看注释)结合注释来理解诗词,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大家再看看注释,临安是什么地方?

  诗人林升就是在临安客店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出示《题临安邸》)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看看是怎么写的。(学生齐读)

  2、交流反馈,介绍背景。

  ①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象?

  ②诗中还出现了哪个地名?汴州又是什么地方?

  ③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你们知道吗?(简介历史背景)

  3、品析诗句

  师:是的,在我国历史上,南宋王朝是一个非常黑暗、非常腐败的朝代。人们在战乱中痛苦生活,而当朝权贵们却不闻不问,不理朝政。诗人林升就是在悲愤中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他究竟在临安城看到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我们再仔细地读一读这首诗,对照注释好好想一想。[

  ①学生自读自悟。

  ②交流。(先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山外有青山楼外有楼,西湖的歌舞几时才能停止?温暖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都陶醉了,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

  ③在学生交流中随机点拨:

  你从“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诗句中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看到了碧绿的青山一座连着一座,西子湖畔歌舞升平,南宋的权贵们整日游山观水、饮酒作乐……)你从诗句“几时休?”中体会到诗人是什么心情?(生充分讨论后交流,师随机引导)

  你们还体会到了什么?(愤怒)是的,“西湖歌舞几时休?”这是林升对权贵们愤怒的质问!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问?

  同学们,这些贪图享乐的南宋统治者就在你们面前,请大家和诗人一起,指着他们的鼻子,大声问一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此刻的权贵们又是一幅怎样的神态?(“暖风熏得游人醉”)这里的“暖风”指什么?仅仅指自然界的春风吗?这里的 “游人”是些什么人?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权贵醉”而称他们为“游人”呢?。

  透过这个“醉”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时啊,这真是一群烂醉如泥的家伙;他们真是纸醉金迷啊!他们简直是醉生梦死!(板书“醉生梦死”)在这些权贵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已经沦陷的北宋都城——汴州了。

  (二)资源整合,深刻领悟。

  1、了解汴州。

  同学们,昔日的汴州又是什么样子呢? 想知道吗?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大家请看:出示《清明上河图》

  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昔日的汴州?(生说)就是这样一个繁华的汴州,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而被葬送了,此时,你心情如何?

  祖国的锦绣河山被葬送,怎不叫人悲痛呢?让我们带着悲痛,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古诗)

  2、拓展阅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同学们,汴州沦陷了,权贵们可以逃离战乱,来到南方的杭州,继续寻欢作乐,可是,汴州的老百姓呢?他们的境况又如何?爱国诗人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中是这样描写的:(课件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①理解“遗民”、“胡尘”,体会百姓生活之苦。

  汴州的老百姓生活怎样,你们听出来了吗?是从哪一句听出来的?这里的“遗民”指什么? “胡尘”又是指什么?

  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汴州的老百姓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眼泪都哭干了。请你们再用心听听——(课件出示古代战争画面)

  透过这漫天飞扬的“胡尘”,你好像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想象)

  ②理解“又一年”,体会等待时间之长。

  汴州的老百姓痛苦地挣扎在死亡线上,“南望王师又一年”,你们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你们知道吗?据资料介绍,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65年啊同学们,整整23739个日日夜夜呀!同学们,破碎的山河在盼,流泪的遗民在盼,陆游在盼,林升在盼,他们盼到了吗?(没有)你的心情怎样?谁来读一读。(生读)他读得怎么样?你们听出了什么?(悲愤,愤怒)你想读吗?(生读)他读得怎么样?让我们带着无比的愤怒的心情,齐读《题临安邸》

  三、拓展:升华诗情。

  1.读着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爱国)他的爱国之心体现在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老百姓痛苦生活的担忧。(板书:忧国忧民)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2.面对国土的沦陷,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个又一个爱国志士站出来了:林升愤怒的质问着;陆游悲伤的呼喊着;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更是为实现他精忠报国的志向,带领将士们浴血奋战着……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如同黑夜中一道犀利的闪电,划破长空、光照千秋。(课件)来,让我们一起高声诵读《满江红》!(师生齐声诵读)

  附: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权贵 醉生梦死

  林升 忧国忧民

五年级上册语文《猎人海力布》教案 篇11

  【教学要求】

  1、认识太阳的远、大、热,知道太阳与人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研究天体的热情。

  2、培养学生初步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及兴趣。

  3、理解“觉得……其实……”“看起来……实际上……”“如果……就……”“虽然……但是……”等关联词的作用。

  【课前准备】

  适逢有日环食,先带领学生观察,或放太阳的幻灯。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自学课文、分段、读讲第一段。

  第二课时:读讲第二、三段,创设情境巩固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结合儿童的生活,引起学习新课的兴趣)。

  昨天下午整整三个小时,同学们密切注视着太阳的变化,同样在这样的这个时间,有上亿万眼睛注视着太阳,观看、研究日环食这奇异的天象。从同学们的热情来看,大家对探索天体的奥秘怀有相当大的兴趣。

  这一课就请同学们来做个小小科学家,研究研究太阳。(板书:太阳)

  二、创设研究太阳的情境,促使儿童对新课主动地思考。(出示太阳幻灯)

  (运用电化教学创设情境: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光彩眩目,投影幻灯的电光源使画面富有真实感。此时,距离地球三万万公里的太阳一下子推到学生眼前。这鲜明的形象加上儿童的强烈的求知欲,进入问题情境。)

  1、启发:太阳,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早晨,从东方升起,把光明带给大地;傍晚,从西天落下,黑暗便来临。太阳对于我们好像是挺熟悉的;其实又是很陌生的。因为对于太阳的真实情况我们知道得太少了。需要老老少少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去研究它,揭开它的奥秘。

  要研究一个事物,首先要会提出问题。(板书:“?”)现在你们面对太阳,你们想知道它的什么?

  学生提问。(估计学生对太阳的大小、远近、温度及现象均会提出有关问题。)

  2、教师将学生问题分类概括。

  教师鼓励: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说明同学们很有些科学精神、科学态度。

  你们提的这些问题怎样去寻找答案呢?一是从课文《太阳》中找答案,二是课外自己去阅读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三是有的现在我们人类还没有得出结论,要靠你们去研究、去发现、去解答。

  (这样处理问题,不仅使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学习课文--这是最主要的;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起了很好的导引作用。)

  三、自学课文,寻找答案。(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并初步培养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1、关于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与人的关系,课文上说得很清楚。现在我们就把这篇课文当作一份资料阅读。研究科学,要提出问题,还需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会查阅资料,有的还要搞实验。现在就请你们阅读这份有关太阳的资料。看谁通过自己的阅读找到答案。

  (无形之中,就把学生带入了研究科学,查找、阅读资料的情境中。他们似乎是一个小小科学家。这时,他们读起课文来分外专注。)

  2、学生自学。

  △指导①。

  对于这类科普的说明文,一般一小节说明一个意思,我们阅读时首先要概括出每节的内容。

  (板书:一节一意)

  要求学生读时把每个节概括的内容写在每一小节前,像加注一样。

  △指导②。

  每小节内容概括出来了,就要进一步弄清全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引导学生交流,充许多种分段起讫:

  指点:阅读说明文,一节一意首先分清层次,概括段意。(板书符号〢〢)

  (实际上,这是教给学生学习说明文、阅读科普读物的方法,弄清每节每层说明的主要意思。)

  四、再读课文,运用不同形式进行检查,报告答案。

  (让学生继续担当小小科学家的角色,这就把学生进一步带入研究太阳,深入了解学习资料的情境中)

  第一段:

  1、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你们这些小小科学家自己能找到答案吗?(学生回答,教师将数字填入表中。表格见下)

  2、指点:从这表上我们可以知道课文上说太阳的远、大、热是通过什么来说明的?

  (板书:列举数字)

  对资料中数字比较多,可以列表,将数字一填,就一目了然了。

  3、文章中是不是光用数字来说明的?还用了什么办法?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后回答。

  ①引用传说(板书:引用传说)

  谁还记得我们二年级时学过的一个关于太阳传说的故事?(《后羿射日》)谁能说说。

  如果这里不用传说,光用数字,这三节课文就变为:

  “太阳离我们很远,有3万万公里,

  太阳很大,有130万个地球大,

  太阳很热,表面温度有6千度,中心温度有1800万度”。

  文章这样写,你们的阅读兴趣怎么样?

  (这样教学丰富了课文内容又紧扣课文,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指点:“传说”是流传在民间的口头上的故事。研究科学非常讲究科学性,必须说明它的实质。这儿

  在传说以后,用一个什么词语来揭示实质?(“其实”)文章中引用传说,引人入胜,接着用“其实”一词揭示实质。

  (板书:说明实质传说其实)

  下面一节说明实质的又用了什么词?(板书:觉得实际上)

  ③说太阳,怎么又说了地球,说了沸水和钢铁呢?(突出“抵得上”“比”等词语。)(板书:进行比较)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的方法能够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所说明的事物。

  ④引导学生从事物相互关系上思考问题。太阳的“大”、“热”、离我们“远”这三大特点,与我们的地球关

  系是相互联系的,你们要做科学家,阅读资料时,就得认真思考,自己先思考一些问题。

  例句:(出示句式:因为……所以……)

  △太阳虽然大,但因为远,所以看起来小。

  △太阳虽然热,但因为远,所以烧不死地球上的生物。

  △因为太阳大,所以整个地球太阳都照得到。

  △因为太阳热,又离我们远,所以太阳光使我们感到温暖。

  第二课时

  第二段:

  1、提出:在家都分析得很好,具体说来,太阳与人的关系怎样密切呢?这个问题我们要好好研究。现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2、你们自己读第二部分,根据你平时观察所得和书上提供的资料说说太阳与我们人类关系怎么密切。

  提供句式:A、有了太阳……

  B、如果没有太阳……就……,因为……

  (出示两种句式,由学生自己任意选择,以体现因材施教。)

  3、阅读、讨论后学生回答,进行以上句式的说话训练。

  4、指点:这一节先正面说,“有了太阳……”再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太阳……就……”说明了关系密切。用“看起来……其实……”从现象说到实质。

  5、提问:这一节内容可以用哪一句话来概括?书上把这一段内容概括成一句话“太阳虽然离我们这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写在这一段的开头,这叫“段首概括”。(板书:段首概括)

  阅读这类文章要注意小节开头的话,那样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全小节的内容。

  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照理关系不大,这里意思转折,所以用上“虽然……但是……”。

  6、朗读全段。齐读第一句,以下几句轮读。

  第三段。

  第二段说了太阳与我们人的关系,那么太阳与自然关系怎样呢?我们学习时可以用箭头标明,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分别出示两组卡片:1.太阳水雨雪水蒸气小水滴云

  2.太阳热量多热量少热冷风

  第四段。

  指名读。齐读。(突出“没有……就没有……”)

  五、创设《太阳》的小型展览的情境,进行巩固练习。

  激发兴趣,明确要求。

  1987年9月23日,在我国可以看到罕见的日环食,为了帮助同学们认识太阳,我们这些小小科学家,举办一个关于“太阳”的小小展览会。展览会用多种形式,用图画,用幻灯,还用动画演示、介绍,说明太阳与人的关系,这是展览会主要的部分。现在请一个扮演动画中的太阳公公,一个扮小朋友,两人对话。小朋友提问,太阳公公回答,帮助小朋友认识太阳。

  △同座对话。(全班进行分角色普遍训练)

  △指名扮演讲解员。

  动画表演

  (此时创设情境需具有综合性,不仅要巩固本课学得的知识,加深印象,而且能灵活运用,培养能力。创设“展览会”情境,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尤其是动画片角色的扮演,这种形式使儿童兴趣浓厚)

  总结:

  1、这一课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知道了太阳与人的关系密切。没有太阳就没有动物、植物、人类,没有风云雪霜,没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学习这篇文章也使我们懂得了怎样阅读说明文。

  说明文一般在写作方法上是“一节一意” 、“段意概括” ,常用“引用传说” 、“列举数据” 、“进行比较”来说明事物的实质和因果关系。所以在阅读时,针对这些特点,“一节一意学概括”,“引用传说增兴趣”,“列举数据可画表”,“抓住实质明因果” 。

  同学们能注意观察天象,又能认真学习有关书籍、资料,并进行研究,就有点像小小科学家。

五年级上册语文《猎人海力布》教案 篇12

  学习过程

  一、回顾导入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读书”,在前几篇课文中,我们一直在和书进行着有趣地对话。《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

  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看看它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为什么把书叫做我的“长生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看一看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

  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相互评价。

  3.参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和方法,再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再旁边做批注。

  4.小组交流读书情况。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班级交流

  (1)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和写作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看香烟人小画片;看连环画;

  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得出了一些道理: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2)反复读一读作者例举的两篇作文,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悟出的道理的?你在自己的写作中有过类似的体会吗?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写作体验来理解,来谈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学习并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读书方法──博览群书,入情入境,做读书笔记,会借鉴运用等。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由揭示课题内容引入。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理解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了吗? 长生果,指营养极其丰富。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作者就是在书的引领下写作越来越成熟的。

  将书誉为长生果,作者对书的钟爱可见一斑。文中真实地回顾了作者少时与书的故事,使作者酷爱读书的情景再现在我们眼前。读读课文,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作者对书的特殊情感的?

  (通过重点段落和句子的分析,明白作者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看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的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的废寝忘食,读文艺书籍时的不求甚解,读中外名著时的如醉如痴。正是不断地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才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在作者回首少年时光时才感到那样的愉悦。)

  看来书真正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啊!即使多年之后品味读书的味道,还是这样让人心醉。让我们再读读课文,体会那种读书的乐趣吧。

  五、品读语言,学习积累。

五年级上册语文《猎人海力布》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拱”等12个生字。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郊”等12个生字。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拱”等12个生字。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雨果曾经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

  圆明园为何受到如此的赞美?我们引以为傲的圆明园又经历了些什么,竟然变成了如今的废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了解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和遭受的苦难。

  板书:圆明园的毁灭

  二、读文识字。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语。

  2.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词语。教师随机指导。

  3.小组内交流,运用词语造句,借以理解。

  三、整体感知。(出示课件2)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阅读,你对圆明园有了哪些了解?

  2.小组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课文。

  (1)针对第2自然段。

  ①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举世闻名”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板书:举世闻名

  举世闻名,在世界上都非常有名。这个词说明了圆明园是一座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盛名的皇家园林。

  ②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弄清楚圆明园的地理位置和分布情况,进一步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分清哪里是“月”,哪里是“星”。

  (2)针对第3自然段。

  细读第3自然段,在网上搜集资料,了解圆明园的建筑风格。

  板书:建筑风格

  ①圆明园中哪些建筑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边读边想象画面。(出示课件4)

  A总写:

  板书:……有……也有……有……也有……

  B举例

  板书:如,海宁的……,苏州的……,杭州的……

  ②园中不仅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还有西洋景观。(出示课件6)

  代表我们民族特色的建筑,课文列举了哪些?

  课文中没有介绍的景观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师总结:圆明园的建筑风格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不仅有金碧辉煌的殿堂,还有山乡村野。

  当我们走进这样宏伟、精美的圆明园,心中怎能不发出这样的赞叹: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期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板书:美----赞叹

  (3)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欣赏、赞美、自豪之情。

  四、布置作业。(出示课件7)

  1.在网上搜集关于圆明园的资料,了解历史。

  2.继续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2.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请在圆明园前面填一个词。

  ________的圆明园

  (出示课件11)

  (举世闻名 金碧辉煌 诗情画意 建筑雄伟 万园之园……)

  二、深入领悟。(出示课件12)

  1.指名读第4自然段,读出自豪与惊叹之情。

  2.这个自然段的结构是怎样的?好处是什么?

  生总结:这个自然段运用了总分的结构,第一句既是过渡句,又总领了全段。这样使段落结构清楚,让人一目了然。

  3.“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有哪些?

  板书:历史文化---珍贵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联系上下文,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你的感受。

  运用时间顺序,点明圆明园收藏之丰富,同时也说明宝物之贵重,其价值不可估量。

  4.圆明园中的文物到底有多么珍贵,它们究竟有着怎样的价值?请大家看一下资料:(出示课件13)

  其价值难以估量。仅圆明园内海晏堂前喷水台上的4个生肖铜首,20__年的国际市场拍卖价就高达9000多万元人民币。

  5.这些价值连城的“圆明园”中的文化瑰宝飘零在世界各地的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可以说一说。

  6.这些名人字画,这些奇珍异宝就曾经在我们的圆明园中。所以,它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三、研读“毁灭”。 (出示课件14)

  1.这“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为何只能出现在人们的梦里呢?请同学们阅读第5自然段。

  2. 联系上下文,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你的感受。

  第5自然段中出现的时间是1860年10月6日和10月18日、19日。10月6日讲述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10月18日、19日写侵略者火烧圆明园。这两个时间点揭示了侵略者所犯罪行,令人发指。

  3.有感情地读一读让你感到愤慨、痛恨、痛惜的句子。

  重点感悟:(出示课件15)

  (1)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加点的词语体现出了什么?

  板书:侵略者的贪婪、残暴、无耻

  (2)大火连烧了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出示课件16)

  ①思考:圆明园中化成灰烬的是什么?

  (建筑艺术的精华 文化艺术的瑰宝 中华民族的尊严)

  ②圆明园就这样在三天的大火中化为灰烬,就这样不再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就这样只能浮现在我们的梦中。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我们华夏儿女的损失吗?

  四、品读体味(出示课件17)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板书:圆明园的损失巨大,无法估量

  (2)这一句中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你们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板书:痛惜、痛恨、悲哀

  五、感悟写法(出示课件18)

  这篇文章题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的篇幅却是描写昔日的辉煌,你觉得这样写合适吗?

  (这样写可以说是匠心独运。课文以大量的篇幅描绘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让我们更加热爱圆明园,以圆明园为骄傲。而就是这个我们引以为傲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肆意掠夺、践踏,这更能激起我们对侵略者的痛恨,对祖国的热爱。)

  六、小结。

  面对帝国主义的欺凌,面对风雨中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振兴中华,自强不息,我们责无旁贷。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1.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通过抓重点句子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我通过让学生用不同方式的阅读,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恨、对祖国的热爱,以及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通过自学来解决生字词、来把握课文的内容。同学们又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了整合,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3. 美中不足的是在学生课堂展示收集的资料的过程中,我的引导有不到位的地方,对部分应该深化的内容,没有深化到位。

五年级上册语文《猎人海力布》教案 篇1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

  2.体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并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按预习提示初读《示儿》这首诗。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老师渲染氛围: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人们都说:胸有诗书气志华。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以前同学们学过不少好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烩炙人口的好诗。(揭示诗:示儿)

  2、师配乐诵读《示儿》;学生在老师渲染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3、同学们,你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陆游)

  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吧。请你把收集到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4、简介作者:(课件展示)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卷之作。你知道什么叫“压卷之作”吗?

  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吗?

  (二)自由读这首诗

  1、 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2、 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三)学习这首古诗

  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还应该怎样学?

  1、回忆学法。

  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揭示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

  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句、背诗文。)

  2、自读古诗。

  请你借助书后的注释或你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

  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合作学习。

  (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在圈划,在思考。咱们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现在经过你刚才的自学,你一定有很多收获,或许也有一些疑问吧。没关系,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解决。

  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共享你的学习收获;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汇报交流。

  告诉大家你读懂了那些内容。(结合课后的注释,说说自己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

  ①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拔读诗方法。

  ②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

  4、刚才好多同学都能抓住关键的字词,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学习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现在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5、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

  板书:

  4、小结:是呵!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①学生结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朗读。师给学生配乐朗读。

  ②生练习背诵诗句,师配乐。

  (四)课外延伸。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

  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课件展示)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诗意:……你的子孙虽然见到了统一的国家,但是这国家是由元兵统一的,怎么能在家祭的时候告诉你呢?)

  (2)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

  课件出示: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卞州。

  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3)那么,如何才能国富民强呢?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课件出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过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4)是的,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五)拓展总结:

  1、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师再次给学生配乐朗读。)

  2、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今天老师给你们推荐两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课件展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读。

  3、今天老师还向你们推荐一些有关古诗文的网站,那里有丰富的资源,同学们可以尽情地去共享吧!(下课)

五年级上册语文《猎人海力布》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感悟体会

  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三、角色体验

  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写作,交流。

  5、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 ---指名说

  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请同学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收获。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五年级上册语文《猎人海力布》教案 篇16

  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有关词语造句。

  观察夜晚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星、织女星,将观察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导入 :

  指名复述《牛郎织女(一)》的主要内容。

  牛郎织女后来的生活怎样了呢?(揭题)

  初读指导:

  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说说各个自然段主要内容。

  检查自读情况:

  朗读生字,正音。

  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说说各个自然段主要内容。

  学习第一段:

  指名朗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牛郎织女“日子过得挺美满”。(男耕女织、辛勤劳动、生儿育女------)

  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思考本段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学习第二段:

  1、一天,牛郎去喂牛,发生了什么事?

  老牛又讲了什么话?

  老牛讲话时的神情怎样?

  有感情地朗读老牛的话。

  老牛死了,牛郎和织女心情怎样?

  小结:

  善解人意的老牛离开了牛郎,分手前还留下了“把我的皮剥下来留着,碰到紧急的事,你就披上我的皮------”的话语,也给下文牛郎披上牛皮追织女打下了伏笔。

  布置作业 :

  完成文后习题2,指导书写。

  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第三段:

  牛郎织女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但织女有时也会发愁,为什么?

  王母娘娘知道织女下嫁人间有何表现?

  默读第3—5自然段,划出描写王母娘娘神态的句子。

  王母娘娘更是气得暴跳如雷,发誓要把织女抓回天庭,严厉惩罚。

  王母娘娘趁牛郎到地里干活,便带领天兵天将闯进牛郎家里,来抓织女。

  王母娘娘狠狠一推,两个孩子跌倒在地。王母娘娘拽着织女,一起飞向天空。

  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霎时间,牛郎的面前出现一条天河。

  4、通过王母娘娘的举动,可以看出她是个怎样的人?

  5、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读出对不讲骨肉亲情、心狠手辣的专制者的憎恨之情。

  6、默读第3-5自然段,划出描写牛郎与织女的句子。

  A、“织女一边------一边------”朗读体会织女不愿离开人间,不愿与亲人分离的痛苦情感。

  B、“牛郎-------赶紧------一出屋门就------”朗读体会牛郎的心急如焚。

  7、有感情地朗读3-5自然段。

  8、第三段讲了几层意思?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小标题。

  A、知道下落,发誓抓回。

  B、闯入家里,抓走织女。

  C、心急如焚,携子追赶。

  9、根据小标题说说这段课文的内容。

  二、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6、7自然段,思考这两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想象:牛郎织女隔着天河相望,他们会想些什么呢?七月初七在鹊桥相会时又会说些什么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课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三、总结课文:

  1、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按照“男耕女织,日子美满——老牛诀别,忍痛剥皮——王母知情,发誓追回——闯入家里,抓走织女——心急如焚,携子追赶——划出天河,牛郎被拦——隔河相望,化作星辰——喜鹊搭桥,一年一见”的顺序复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 :

  1、造句:

  心急如焚——

  霎时间——

  2、观察夏夜的星空,找出天河、牵牛星、织女星,将观察的结果写下来。

  附板书:

  牛郎织女(二)

  (生活美满)↓☆(王母娘娘:残暴、专制)

  牛郎 隔河相望 织女

  (老牛:病死、剥皮)

五年级上册语文《猎人海力布》教案 篇17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XX人。其中男生XX人,女生XX人。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爱学习,有上进心,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是有个别学生基础较差,家长又疏于督促,还需老师加强辅导。个别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还需要老师好好引导教育。

二、教材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

  本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32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三、教材的主要特点

  (1)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2)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3)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4)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5)改进“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6)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四、教学目标

  (1)认200个字,写15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5)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6)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8)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9)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基本方法。

  (10)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11)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12)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五、单元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一是要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二是在阅读中要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发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

  第二单元: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第三单元: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第四单元:凭借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仅读懂课文本身,而且能延伸到从生活这本特殊的书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这也是本单元重点要培养的语文能力和需要落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第五单元:本组教材围绕着“遨游汉字王国”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初步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加深学生对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正确运用汉字的自觉性。同时培养学生策划和开展活动、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第六单元: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整合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习作应在联系生活,表达真情上下功夫,让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习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第七单元: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资料与课文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通过整合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要从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八单元:走进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六、教学措施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3、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4、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5、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6、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7、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五年级上册语文《猎人海力布》教案 篇18

  设计说明

  布鲁纳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美的结构把它们连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因此,本方案着眼于整体,联系上下文,采用变序教学法,从结尾段中的中心句入手,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精心地设计“引疑—质疑—析疑—解疑”的教学思路,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提高语文素养。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整理《鸟的天堂》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巴金的资料和与“鸟的天堂”有关的文字资料及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题引趣

  1.(播放多媒体课件“百鸟朝凤”音乐。)提问: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谁来谈一谈?

  2.导入:同学们很有想象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鸟有关的文章。(板书:鸟的天堂)

  设计意图:以乐曲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让学生把听到的与想到的结合起来,加深印象,自然引出课文题目,为下个环节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检查反馈。

  (1)学习字词。出示会认字:桨、桩、暇。

  ①指名认读,读准三拼音节“桨”,翘舌音“桩”。

  ②理解词语:船桨、应接不暇。

  “船桨”可结合图片或实物来理解;“应接不暇”可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

  (2)谈谈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3)个别读课文,通过读文检查预习情况,师生交流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解决文中生字、新词,为下面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1)“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作者去了几次?看到的景象有何不同?(2)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①自己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

  ②同桌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

  2.检查反馈:

  (1)“榕树”和“鸟”这两部分,喜欢哪部分就读哪部分,把特别喜欢的语句画下来,在旁边写上批注。

  (2)读文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写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近看大榕树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10~14自然段):写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群鸟欢腾的景象。

  (板书:第一次 大榕树;第二次 群鸟)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让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熟知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通读课文,感受情趣

  1.轻声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读出榕树的静态美和百鸟齐飞的动态美。

  2.谈一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为下面疑难问题的解决埋下伏笔。

  五、教师示范,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本课会写字。

  2.教师选择难写字范写。

  暇:右部右边上面不是“口”。

  抛:要托住“力”。

  3.学生随教师书空。

  4.互相评价,找出写字的优缺点。

  5.学生练写其他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是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写字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小学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培养学生在写字时的注意力、观察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等,这些都非常重要。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设疑启思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请同学们快速读文,用书上的一句话说一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2.导入: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要加引号,而第二个“鸟的天堂”却不加引号呢?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让我们再次阅读,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从中心句入手,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突出重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质疑解疑成为理解内化的学习过程。

  二、精读理解,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仔细品读描写大榕树的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全班交流:

  (1)作者在课文中是怎样描写榕树的呢?你读懂了写榕树的哪些词语或句子?(相机板书:干、枝、根、叶、不可计数)“不可计数”是什么意思?(生介绍大榕树的有关资料)(师随机板书:枝上生根)

  (2)(出示多媒体课件:榕树近景。指名上台指出图中榕树枝、根、叶的位置。)写榕树的“大”,除了这两处还有什么地方呢?(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看着这株榕树,作者不禁发出了怎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作者赞美了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美丽的大自然,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句话?(师随机板书:直垂地上 充满生机)

  ①重点读课文第8自然段,思考:最能突出榕树茂盛的句子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绿叶的?

  ②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榕树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技巧。抓住“似乎”“新的生命在颤动”进行启发想象,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③围绕描写榕树枝干多、叶子密的相关语句,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3)作者通过描写榕树的枝、干、根、叶,写出了榕树大和茂盛的特点,写出了榕树那静静的样子,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静态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心中涌动的对榕树的热爱、 引导学生了解

  赞美之情,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 什么是静态描写。

  来读读这部分内容吧!

  2.看着这株美丽奇特的大榕树,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作者听了有什么感受?(“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可是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他又有什么感受?(我感到一点儿留恋。)作者的感受怎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为什么两次看到的景象如此不同?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画一画,并在旁边写上批注。(教师巡视并指导。)

  全班交流:

  (1)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这个问题现在大家明白了吗?谁来谈一谈。(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在傍晚,那时鸟儿都休息了。而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在早晨,鸟儿都出来活动了。)作者又是怎样写鸟的,课文哪几处具体写了鸟?看看你最喜欢写鸟的哪句话。(师相机板书:“叫”“飞”“扑”)从这几个写鸟的动词来看,你们觉得鸟儿怎么样?

  (2)和榕树比较,作者对鸟儿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动态描写)作者抓住鸟

  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动态描写。

  儿活泼好动的特点,主要从声音、位置的变化和动作等方面进行动态描写。

  ①“应接不暇”是什么意思?练习用这个词语说话,体会群鸟纷飞的景象。请同学们欣赏这部分内容的课件。(播放多媒体课件:群鸟在大榕树上纷飞欢闹。)

  ②看了这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这个地方真是鸟儿幸福生活的乐园。)这就是第二个“鸟的天堂”的含义。那为什么作者在第一个“鸟的天堂”上加引号?(第一个“鸟的天堂”特指那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茂盛的大榕树。)

  (3)看来同学们和作者一样深深地爱上了这里,让我们带着肯定和赞美的感情读读最后这句话。把这句话放在课文结尾有什么作用?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体会到作者在课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3.小结:这一静一动,互相映衬,突出了“鸟的天堂”的美好,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渗透“边读边想象”的学习方法;借助现代化的电教手段,真实地再现了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课文第一、二部分有关内容,比较两个部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部分有关语句,尝试用静态描写、动态描写的方法描写一处景物。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欣赏作者遣词造句的艺术技巧,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快速默读课文。

  (1)思考:“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的意思。

  (2)讨论:这茂盛的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2.反馈交流:

  (1)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大榕树,是特指,所以加引号;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真真正正的鸟的天堂,所以不加引号。

  (2)榕树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当地的居民爱鸟、护鸟。同时鸟的粪便成为榕树生长的肥料,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繁茂。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所以说这里是鸟的天堂。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

  4.观看《鸟的天堂》完整的多媒体课件,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查找的资料,请你以导游或小鸟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风景。

  (1)再次了解作者巴金,阅读《筑渝道上》的片段。

  (2)感受巴金对大地、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3)齐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的内容,读出情感。

  (4)布置阅读任务,搜集《筑渝道上》这篇文章,认真阅读,有能力的加上读书批注。

  设计意图:播放课件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再回到文章中去感悟语言,并结合自己搜集的一些资料编写导游词,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综合整理和写作能力。提出背诵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

  板书设计

  image

  教学反思

  注重以读为本,促进学生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提倡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悟。

五年级上册语文《猎人海力布》教案 篇19

  教学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强、划”,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召集、大臣”等37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4、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2、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3、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预习检测1.讲述和氏璧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 故事发生在20__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来的。板书课题,学生齐读。3.解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2、指名读生字、新词,质疑交流。3、出示生字、词语:读准字音,指导字音、字形。随机展示图片“鼓瑟”“击缶”。指导书写“荆”,注意“荆”左右结构,左边的部分写短一些,收一些,右边的“刂”可以向下伸展一些。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1.同学们都读过了课文,知道了课题中的“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题目是“将相和”,那么之前两人之间因为什么原因不和呢?我们先来关注两个词语,这是战国时期两个官职的名称,谁来读一读:上大夫、上卿,(指名读,正音、齐读)你们读了课文,知道这两个官职谁更高吗?(上卿比上大夫级别更高,相当于宰相。) 2.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讲了三个小故事,下面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每个小故事中小结性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试着找出关键词概括小标题。(学生交流)(1)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用小标题概括——完璧归赵,看老师把这个词语写到黑板上,(板书:完璧归赵)“璧”其实就是一种玉器,所以是——玉字底。在这个故事里的这块璧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璧,它是无价之宝——和氏璧。(2)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渑池是一个地名。在这段课文中还有这几个词语比较难读,谁来试试——鼓瑟 侮辱 拒绝 击缶;(指名读,正音、齐读)第二个故事用小标题概括——渑池之会(板书:渑池之会或渑池立功)(3)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用小标题概括——负荆请罪。理解“负”(背着)(板书:负荆请罪)(4)这三个小故事合起来就是“将相和”。请大家把这3个小标题端端正正地写在相应的故事旁边,写词语的时候注意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照,写整齐,写美观。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交流,师小结。(起因——发展——结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1、“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2、《将相和》一课由哪三个小故事构成?二、深入阅读,感知人物过渡:廉颇和蔺相如之间有和,那在这之前就有不和,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直接描写两人不和的那段话。1、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头上了,说说廉颇是什么样的人?蔺相如又是什么样的人?指导朗读,读出廉颇的不服气。那蔺相如是不是只靠一张嘴就会耍嘴皮子呢?我们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能告诉大家用什么方法学?(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2、讨论、交流、整理:(1)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2)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3)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4、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6、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2)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3)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7、学生自主学习“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1)学生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前后桌四人为小组进行学习。(2)组织交流学习情况。(3)小练习:师:廉将军为什么口口声声表示不服蔺相如,可最后为什么又负荆请罪了呢?结合插图想象,廉颇背着精挑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会说些什么?蔺相如又会怎么说?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把人物的言行写生动具体,符合人物当时的心境。三、总结:最终,蔺相如完璧归赵,“完”是完好无损,那完好无损的只有和氏璧吗?(引导学生回答)除了和氏璧,还有蔺相如自己,更为重要的还有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借自己的勇敢机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封为上大夫。经过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最终促成了将相和这一家喻户晓的大故事。本篇课文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阅读,去体会其中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四、作业设计1.小练笔:请用上“无价之宝,为难,理屈,完璧归赵”等词语,把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件事简写成100字左右的小故事。 2.搜集历史故事进行阅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在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层层展开学习。他们从故事的发展中知道这两员大将之所以不和的最终原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那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颇的头上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会找到结果:是因为蔺相如聪明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帮楚王解了围。 长文短教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摸索实践,最终用最短的时间上好较长的课文,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五年级上册语文《猎人海力布》教案 篇2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

  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3)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出示课件5)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

  (一)题解(出示课件6)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出示课件7)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板书:诗中有画

  (出示课件8)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出示课件9)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出示课件10)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板书:寂静,清新,幽雅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出示课件11)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12)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板书:山村生活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出示课件13)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出示课件14)

  明确:是。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出示课件15)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四、拓展延伸

  网上搜集王维的其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下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预习。

五年级上册语文《猎人海力布》教案 篇2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运用电教媒体,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

  教学难点: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句话的意思。

  一、出示课题

  1、指名读题。你觉得他读的怎样?评价:读出颜色,读出美。

  2、文学大师笔下的白鹭很美,出示赞颂白鹭的诗句。“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这是杜牧笔下的白鹭,你还知道哪些写白鹭的诗句。

  3、出示:漠漠水天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

  怪生白鹭飞无数,水落滩生易取鱼。——陆游

  3、郭沫若笔下的白鹭也很美。请你认真的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二、课文赏析

  1、学生按要求读课文。

  2、组织交流

  (1)、在作者的眼中,白鹭是什么?

  (2)、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白鹭是首精巧的诗的?

  (3)、出示白鹭图片让学生欣赏白鹭的美像首精巧的诗。配乐

  (4)、你能用朗读来展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吗?

  3、小结过渡:因为白鹭的颜色配合和谐、身段大小精巧,所以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在作者的眼中它还是什么呢?(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4、请同学们再次认真地读读课文6、7、8、9自然段,感受一下你的脑海中会浮现什么样的画面?

  5、学生按要求读课文。

  6、组织交流

  (1)、第六节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画面?

  (2)、出示画面。请给起个名。(白鹭钓鱼。白鹭垂钓)

  (3)、第七节呢?出示画面,能给起个名吗?(白鹭极目远眺、白鹭观景、白鹭思乡、白鹭……)

  (4)、第八节呢?出示画面,(我仿佛看到白鹭在低飞、白鹭低飞、白鹭在暮色中翱翔、白鹭飞翔。)

  (5)、回想一下这三个自然段。白鹭垂钓,白鹭低飞,白鹭了望。想想你比较喜欢哪幅图,为什么?

  (6)、放声读一读你比较喜欢的那一自然段,看看哪些词句让你感觉很有味道。

  (7)、引导感悟白鹭是首韵味无穷的诗。你喜欢哪幅图?可以说说原因吗?

  A、钓鱼图

  作者联想丰富,用拟人的手法将捕鱼的白鹭想象成在钓鱼,以比喻的方法把整个清水田想象成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生动地描绘出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时的迷人景象,韵味十足。

  B、瞭望图:

  师:什么叫嗜好?

  生:爱好;与众不同的爱好

  师:白鹭与众不同的爱好是什么?

  师:假如这是一只少年白鹭。他在了望什么?

  假如这是一只妙龄白鹭,她在了望什么?

  假如这是一只白鹭先生,他在了望什么

  假如这是一只白鹭妈妈,她在了望什么?

  不同的白鹭了望的景观不一样。假如他不是在了望,他在干吗?

  他会想干嘛?

  生自由发挥想象发言。

  C、低飞图

  师:白鹭低飞。飞向哪里,你们有品味,有欣赏,有独到的见解。夕阳西下,忙完了一天的功课,放学回家的孩子,偶尔看到白鹭,会说什么?

  生:。。。。。。

  师:干完一天的农活正要回家的父亲,看到后会说什么?

  生:。。。。。。

  师:有人说白鹭不会唱歌是美中不足,你怎么看?

  生:。。。。。。

  师:尽管白鹭的无声会让人觉得美中不足,但“无声胜有声”,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

  三、总结课文

  1、小结:不管是早晨、白天,还是黄昏,不管是白鹭觅食、栖息,还是飞行,白鹭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虽然它不会唱歌,但它那么美,本身就是一首无声的歌,怪不得作者那么喜欢白鹭,要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赞美它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让我们借用作者的语言,再一次来赞美一下白鹭,齐读1、10节。

  (出示1、10自然段的内容)

  2、你还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它?(学生说话训练)

  3、生活中有没有哪些情景也充满韵味?(竹涛声声;白鸽群飞;日升日落……)

  4、白鹭外形精巧,给人类美的享受;白鹭静静地“钓鱼”、悠悠地站立、低低地飞行,高雅脱俗,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带给人无比的快乐。

  四、拓展深化

  1、白鹭如诗,是一首……白鹭如画,是一幅灵动的画,白鹭如歌,是一首无言的歌,白鹭如舞,是多姿的舞,曼妙轻盈的舞。让我们再看一眼美丽的白鹭。让我们的心与之共舞。

  2、出示一组白鹭的图片

  (多媒体出示一组白鹭的图片,配以优雅的轻音乐。包括白鹭的外形图、觅食图、栖息图、晚飞图等。)

  3、小练笔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感受到了,理解到了,欣赏到了白鹭的美,同时也领略到了大作家的文笔的魅力。你一定也想对白鹭唱一首赞歌吧?那么,请拿起你的笔写一首赞美白鹭的诗。

五年级上册语文《猎人海力布》教案 篇22

  教学目标: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领悟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1.读了上节课的内容,你一定急于知道牛郎和织女走到一起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2.学文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质疑: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么样?民间为什么会流传这个故事?它寄托着人们的什么思想?

  二、自学课文,体会感情。

  1.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2)学生汇报:两人婚后男耕女织,你勤我俭,日子过得很美满。“美满”是圆满美好的合意。说明靠他们勤劳的双手,日子不仅过得富足了,而且一家人团团圆圆。(3)学生汇报:织女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她给孩子们讲故事时,作者采用了排比句的修辞方法,衬托出织女热爱人间生活的情感。

  2.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样?(1)读课文第二段至倒数第二自然段。(2)学生汇报:王母娘娘醒后先惩罚了其她的仙女们,然后又派天兵天将查找织女的下落,准备给她厉害的惩罚。说明了王母娘娘已下狠心,预示着织女回来后的悲惨命运。(3)学生汇报:“她尤其恨织女,竟敢留在人间不回来,简直是有意破坏她的门风,损害她的尊严。”由此可以体会到王母娘娘是一个死爱面子而又自私的人,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不惜破坏自己亲人一生的幸福,为了显示自己的尊严,狠心地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和他们的孩子隔开,这是多么可恶而又自私的人呀!(4)“织女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不肯死心,一定要跟牛郎过日子,共同生活”这句话说明了织女是个敢于追求幸福生活的人,是个勇敢坚强的人。

  3.教师引导:你们喜欢这则故事吗?为什么?(因为牛郎织女都是那种靠勤劳节俭来创造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正是因为如此,民间才会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说。)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结合《资料袋》,学习古诗词1.读课后《资料袋》。2.学习《乞巧》《秋夕》《鹊桥仙》四、召开故事会1.组内成员间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自己积累的民间故事在“故事会”上作汇报。

  板书设计: 男耕女织

  牛郎织女(二) 痛失老牛 夫妻离散 鹊桥相会

  教学反思:

  1.在上一课学习的基础上,再深入走进这个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体会故事表达了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破坏美好生活的专制者的憎恨,感受到作者对善良的人们的深深同情。

  2.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折射了专制狡猾的丑恶嘴脸。我们让学生读民间故事的目的是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年级上册语文《猎人海力布》教案 篇23

  教学目标:

  1.会认“魄、抑”等11个生字,会写“辞、抑”等12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魄、抑”等11个生字,会写“辞、抑”等12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铺垫的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聚焦“情深”

  1.板书:慈母情深

  2.请同学们满怀深情地齐读课题。

  师:看题目,大家不约而同地强调了“深”这个字。慈母的情深在何处?让我们有怎样的感受?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吧。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出示课件2)

  1.自读课文,解决课后的生字词,会读,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课文,用简单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总结,汇报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出示课件3)

  三、精读课文,体会铺垫的作用。

  1.同学们,我们知道事情的起因是买一本书。你们觉得买一本书容易吗?请大家读1-4自然段。

  2.在读的过程中思考:

  ①“书价一元多”从这句话中,我们了解到什么信息?(出示课件5)

  板书:书很贵。

  (出示课件6)②“母亲还从来没有……要过这么多钱。”从这句话中,我们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这句话暗示了家里很穷。“从来没有”“也从来没有”这两个词表明

  板书:A家里很穷。

  B“我知道家里穷,因此很懂事,不给家里增添负担。”

  ③读第4自然段,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出示课件7)

  这个自然段是直接描写自己家“穷”的。从“卖破收音机”和“吃进了肚子里”直接描写家里的穷。

  板书:破收音机 吃进了肚子里

  ④同学们,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反复交代家里很“穷”呢?里面的用意是什么?(出示课件8)

  生各抒己见

  师总结:文章一开头先介绍书价(一元多),然后反复强调“从来没有”,暗示读者这一元多对“我”家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紧接着作者又写出“卖破录音机”和“吃进肚子里”,这是直接描写自己家穷。作者反复介绍“穷”是为了下文母亲毫不犹豫地掏钱让“我”买书做铺垫,从而衬托出母亲对“我”的爱。

  板书:穷 做铺垫,衬托母爱的伟大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解决了生字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还知道了文章运用了衬托的写法做铺垫。可以说收获匪浅。

  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9)

  1.背写课后生字词。

  2.继续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通过分析描写母亲的细腻的语言文字,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3.通过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和善良,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会写的生字。

  2.为了突出母爱,作者进行了怎样的铺垫?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对书的渴望与贫困的家境让作者失魂落魄。也就在这一天,作者走进了母亲那个他从未靠近的世界。

  二、深入品读

  1.请同学们自由读5~29自然段,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出示课件12)

  板书:瘦弱 疲惫 贫穷 辛苦 善良……

  2.在这部分中,关于母亲的哪些镜头让你印象最深?

  3.罗列句子,对比感悟:(出示课件13)

  ⑴“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

  ①你的脑海中有这样一幅画吗?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

  ②外表极其瘦弱的母亲内心也瘦弱吗?她是怎样做的?从哪儿可以感受到母亲内心的坚强呢?

  引出对比:“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③哪个词让你的这种感受最深?

  ④母亲为什么要“立刻”?“立刻”带给作者的又是什么?

  ⑤对比对这两句话,小结:

  瘦弱但坚强。

  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出示课件14)

  ①再带着感受读这句话。

  ②如果你是梁晓声,面对这样一位眼神疲惫的母亲,你读懂些什么?

  ③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极度需要休息的母亲却一刻也不肯休息,你看到了吗?

  二次引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④母亲这样的“立刻”是一天吗?是一个月吗?

  ⑤读,小结:

  辛苦 忙碌。

  (出示课件16)⑶“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①从哪个词最能体会母亲的辛苦?(龟裂)

  ②怎样的手才叫“龟裂”的手?母亲的手为什么龟裂?

  ③尽管手已龟裂,但母亲还在任劳任怨,争分夺秒地忙碌着:

  三次引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④再读这句话,你还读懂些什么?“皱皱的毛票”说明了什么?

  ⑤读,小结:

  贫苦不吝啬。

  4.再读这些句子,母亲的伟大形象是通过什么表现的?

  (1)自由读。

  (2)交流:

  板书:动作、神态、语言……

  (3)再读,再感受。

  三、触景写情(出示课件17)

  1.拿出笔,写下作者的感动:

  我拿着母亲给我的钱,鼻子一酸,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我攥着钱跑了出去,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2.交流。

  3.母亲的希望是什么?你觉得那个劝她的女人说的话有没有道理?

  四、音乐渲染

  1.母亲像天空,像大海,更像一条河,静静地流淌在四季的交替中……

  2.送出歌曲《母亲》。

  五、作业。(出示课件18)

  1.搜集表现“母爱”的古诗句。

  2.用充满感情的文字来写一写自己的母亲。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 本课教学设计,我始终努力坚守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的教学为主线,以个性的悟读为手段,通过展示文章重点句子和段落,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人物(母亲)的伟大、无私形象。

  2. 课文对人物的描写有多种方法。首先是文章开头的衬托,然后就是直接描写,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来体现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方面,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写法,效果较好。

  美中不足的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不多,因此,对学生的情绪调动不起来。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五年级上册语文《猎人海力布》教案 篇24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我今年担任五年级(1)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本班有15名男生、15名女生,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浓厚,在听读两方面能力较强,但在说和写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练习用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能力,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借助教材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尽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有个别学生掌握较差。在知识方面,大多数学生能在基础部分掌握的还比较牢固,但在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方面,很多孩子只能借助工具书去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的能力没有形成。在阅读方面,大部分学生练习题和短文这两者能结合起来,边阅读边思考,能较准确把握文章思想情感。在作文方面,有学生写的东西内容空洞,缺乏可读性,美感差;甚至还有个别学生基本语句都不能写通顺,这班学生的字写得很工整。本学期将重点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入手,加强阅读和作文练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力争教学质量再上一个台阶。

  二、教材的分析

  全册书由六个单元构成,后面附有生字表,要求会认的生字有116个,要求会写的生字有152个。每个单元都围绕着一个文化主题来安排学习,分别由五篇课文,一个阅读链接和一个综合学习组成。五篇课文按照、三篇精读穿插两篇略读组成。识字量与教材的体例和上册基本相同。综合学习依旧由“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口语交际”、“我的小笔头”等基本环节组成。

  在教材的编排上,每单元设有一个文化主题,以此为核心,安排了相应的内涵丰富,有一定内在联系的课文。本册教材依然强调着一个观点:这样的编排是出于整个单元教材的考虑,以求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启发性,决不妨碍我们在共同的学习中对教材主题和内容进行多角度、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本学期教学要让学生学会152个生字的书写,和116个生字的认读,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重视课后练习中的范写和巩固练习,指导学生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字词。阅读方面首先关注学生默读,培养几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预习复习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既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要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另外还要关注课外阅读的指导。习作方面首先避免学生作文“程式化”真是学生的独特感受,努力做到能够如实、客观、具体地反映生活,另外还要重视习作兴趣的培养。

  四、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识字、写字教学:

  五年级上册的识字都随课文安排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引导学生用识字规律认记生字,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写好笔画、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写美观。还要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爱好。

  (二)阅读教学:

  1、精读课文的教学:

  ⑴指导朗读、默读,体悟感情,增强语感。

  ⑵精读词句,积累语言,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⑶精读课文,领悟感情,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⑷精读内容,领会作者表情达意和写作方法。

  2、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三)口语交际教学:

  本册口语交际教学,既要重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培养学生倾听和应对的能力,又要重视培养独白的能力。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注重表达的条理性,把口语训练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引导评价,提高语言能力。

  (四)习作教学:

  7次习作涉及写身边的事物、自己的所感所思、想象力作文等多个方面,教学中要注意要强化学生的习作意识,加强习作形式的指导,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风,鼓励学生习作的热情和兴趣。

  (五)综合性学习教学:

  1.采用任务驱动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根据课外活动计划合理安排时间。

  3.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精心备课,抓好课堂教学,及时进行单元检测,针对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采取教师个别指导、同学互助的活动,。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困难生优先回答,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经常与家长交流,多方面的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3.对学习优秀的学生,给他们创造阅读条件,让他们多读课外书籍,并讲给同学听,带动全班的阅读兴趣。

  4.随时听写检查生字和认读字;采取组长检查,教师抽查的方式检查朗读和背诵。

  5.以讨论形式开展综合性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口语交际能力。

  6.坚持每周写一篇随笔,并教师做好讲评,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年级上册语文《猎人海力布》教案 篇25

  一、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是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亲情小说《母亲》。作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摄取了少年时期生活的一个镜头:辛勤劳作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一元五角钱”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小钱,但是对于当时一个经济拮据的家庭,对于一个每个月只能赚27元工资还要养育5个子女的母亲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课文以“一元五角”钱为线索,通过“我”在车间里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通过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一系列描写,刻画出了一个辛劳、慈爱的母亲形象,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敬爱之情。

  文章最大的特色是语言,不长的篇幅却用了35个小节,短句、短段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个辛劳、慈爱的母亲形象。文中“七八十台机器”的广角镜头、“母亲直背、转身、望着我”的慢镜头、“母亲掏钱、塞钱、凑钱给我”的特写镜头、“母亲立刻投入工作”的快镜头,写得生动感人,值得引导学生感悟与理解。尤其是作者在写作上的特色,3个“我的母亲”倒装与反复的写法,以及4个“立刻”反复使用的写法值得细细推敲。

  二、学情分析

  写人的文章孩子们有接触过,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更要去初步学习作者如何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方式方法。的写作背景对于现在幸福的孩子们来说偏遥远:一个母亲每月工资27元,担负起抚养5个孩子的重担。家庭如此拮据是现在的孩子所无法体会到的,母亲如此的辛劳也是现在很多孩子都无法体谅到的,如何让孩子能够走进文本,能够深入去理解“一元五角钱”在当时到底意味着什么?体会慈母之情深是其中一个难点。所以适当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抓“震耳欲聋”等词感受母亲工作环境之恶劣,通过抓住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等词句,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母亲工作负荷之巨大、劳作之辛苦以及母亲爱儿之情深很有必要。在理解文本的同时,更应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目标

  1.随文理解“震耳欲聋”一词,会认“陷、碌、攥”和多音字“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倒装、反复等写作方法的强调作用。

  3.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的理解感悟,体会母亲的辛劳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唤起学生敬爱母亲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辛劳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难点: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青年近卫军》图片。

  这本书是作家梁晓声小时候得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关于这本书,有一个他和母亲的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随同梁晓声一起走进他的回忆,来认识这位母亲。

  (二)把握主要内容、明确学法

  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你感受到了这是一位( )的母亲?

  2.反馈,交流。

  (1)从课前学习单的反馈情况看,这些词语同学们都认为比较难读:震耳欲聋、失魂落魄、龟裂、攥着、陷入、忙碌。

  (2)平时我们概括一件事可以抓住事情的“六要素”。即时间、人物、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看看你的学习单上的主要内容,逐一对照,漏了什么,改一改。

  (3)指名同学反馈重要内容的概括。

  (4)从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呢?(辛劳、慈爱……)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导读提示我们怎么学?(看导语提示)

  (三)读慈母形象,体会“情深”

  1.这节课我们就抓住描写母亲的语句来深入学习。请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看看哪些字眼让你感受到了母亲的辛劳?圈出重点词,读一读,在旁边写一写批注。(板书:外貌、动作、语言……)

  2.交流。(随机板书)

  (体会母亲工作辛劳。)

  出示句一: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1)指名读。你看到了怎样的背?(极其瘦弱且弯曲的)除了直接写母亲的背,还写了什么?(被灯泡烤着的脸……)

  (2)母亲不光是脸被烤着,就连耳朵也受着煎熬。文中就有一句环境描写也可以看出母亲工作的艰辛。

  (3)穿插环境。句子: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什么叫震耳欲聋?走进这样的车间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4)看到每天在七八十台缝纫机的噪音中,在几百只灯泡的炙烤下的母亲如此辛勤的工作,你此时是什么心情?(难过……)

  (5)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出示句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还有哪些句子体现母亲的辛劳?

  (2)这句话除了提到母亲的背,还写了母亲的什么?(眼神)这是怎样的眼神?(疲惫且吃惊的)因什么而疲惫?因什么而吃惊?

  (3)读出这份辛劳。

  (4)发现了吗?这句话很特别?特别在哪里?(“我的母亲”出现3次,而且都放在句子的末尾。)

  (5)比较句子: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这两句话上下意思差不多,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你自己读读,给你的感觉一样吗?(用倒置写法突出前面的部分,画面感更强。)

  (5)谁愿意把这一个个画面读出来?(配乐指导朗读)

  师小结:作者知道母亲工作辛苦,却没有想象到会如此辛苦。作者反复用上“我的母亲”,将它们放在句后,将母亲“直背、转身、望”的动作强调出来,定格成一个个清晰的画面,久久地,久久地留在作者的脑海里,也留在我们脑海里,所以作者要这样写。

  出示句三: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附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还有哪些句子体现母亲的辛劳?

  (2)这句话中你又发现了什么?(用了4个“立刻”)“立刻”可以改成什么?(马上、立即……)

  (3)读读这句话,作者这样写让你有什么感觉?(母亲工作争分夺秒)

  (4)母亲赚钱是多么的不容易。为了孩子们,她甚至一分钟一秒钟都不愿意耽搁,立刻又……立刻又……,立刻又……,立刻又…… (师引读并板书)

  (5)你们知道母亲这样争分夺秒是为了什么吗?

  补充资料:梁晓声家有兄弟姐妹5人,父亲去大西北工作,常年不在家。为了养活一大家子的人,母亲起早贪黑地工作,每月只能赚27元,平均每天收入几毛钱。家里穷到常常一块豆腐要吃3顿,为了养活孩子,家里的收音机已经变卖。为了给孩子们省钱,母亲每天不吃早饭就去上班。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也舍不得花5分钱乘车。

  (6)读到这里,你读懂了什么?(母亲很辛苦,为了孩子省吃俭用……)

  师:我所讨要的“一元五角钱”是母亲起早贪黑近两天的收入。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们啊!这就是──慈母情深。(齐读课题,体会母亲爱儿深切。)

  1.课文中母亲的哪些描写又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份爱呢?小组合作,划出母亲的言行,讨论讨论。

  句子一: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句子二:母亲却已将钱塞到了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句子三:“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

  句子四: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2.小组派代表谈感受。

  3.这是怎样地“掏”?怎样地“塞”?怎样地“凑”?(预设:毫不犹豫、充满关爱、迅速、很不容易……)这一“塞”塞给我的仅仅是“一元五角钱”吗?还有什么?(预设:母爱、期望与理解……)

  4.什么数落?数落我什么?母亲为什么要数落我?(因为我为母亲买了水果罐头)

  师:对我的要求母亲是毫不犹豫,对自己却是省吃俭用,舍不得花一分钱。这就是──慈母情深。

  (四)写话补白,升华情感

  1.对于一个经济如此拮据的家庭来说“一元五角钱”不是一个小数目,对于母亲每天如此微薄的工资还要养活一大家子来说,“一元五角钱”更是得来不易。那么母亲是如何再次凑钱给我买书的?(抓住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写出母亲辛苦凑钱的过程。)

  师:无论是母亲的“掏”“塞”“凑”,还是母亲数落的话语都让我们体会到了那一份浓浓的──慈母情深。(齐读课题)

  3.交流、反馈。

  4.千言万语说不尽,慈母情深深似海。就如我们的父母,各自用不同的方式爱着我们!我们更应该多点体谅,多点懂事,就像作者一样。最后让我们在冰心的《纸船──寄母亲》中结束我们的课。(诗歌朗读)

五年级上册语文《猎人海力布》教案 篇26

  教学目的: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领悟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读了上节课的内容,你一定急于知道牛郎和织女走到一起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

  2.学文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

  同学质疑: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么样?民间为什么会流传这个故事?它寄托着人们的什么思想?

  二、自学课文,体会感情。

  1、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

  (1)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2)同学汇报:两人婚后男耕女织,你勤我俭。日子过得很美满。

  “美满”是圆满美好的合意。说明靠他们勤劳的双手,日子不只过得富足了,而且一家人团团圆圆。

  (3)同学汇报:织女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她给小朋友们讲述故事时,作者采用了排比句的修辞方法,烘托出织女热爱人间生活的情感。

  2、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样?

  (1)读课文第二段至倒数第二自然段。

  (2)同学汇报:王母娘娘醒后先惩办了其她的仙女们,然后又派天兵天将查找织女的下落,准备给她厉害的惩办。说明了王母娘娘已下狠心,预示着织女回来后的凄惨命运。

  (3)同学汇报:“她尤其恨织女,竟敢留在人间不回来,简直是有意破坏她的门风,损害她的尊严。”由此可以体会到王母娘娘是一个死爱面子而又自私的人,为了挽回自身的面子,不惜破坏自身亲人一生的幸福,为了显示自身的尊严,狠心地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和他们的小朋友隔开,这是多么可恶而又自私的人呀!

  (4)“织女受到了严厉的惩办,不肯死心,一定要跟牛郎过日子,一起生活”这句话说明了织女是个敢于追求幸福生活的人,是个勇敢坚强的人。

  3、教师引导:你们喜欢这则故事吗?为什么?

  (因为牛郎织女都是那种靠勤劳节俭来发明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正是因为如此,民间才会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说。)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召开故事会

  1.组内成员间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加上自身合理的想象。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自身积累的民间故事在“故事会”上作汇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猎人海力布》教案 篇27

  教学目的:

  1、会写本课的生字,辨别形近字并进行组词,读准易误读字的字音,掌握课文中较有特点的多音字的字音、字义与组词。

  2、能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部分;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学习一些读书和写作的方法,继续开展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阅读的习惯。激发学生对读书学习的热爱之情。

  5、背诵课文中优美的片段。

  教学重、难点: 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

  学法指导:利用课文中的读书方法,进行读书学习;

  课前准备:搜集整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的“长生果”》

  2、板书:我的“长生果”

  二、学习课文

  1、题目中的“长生果”为什么要加引号?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体会:

  “我”是怎样“吃”长生果的?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语句作答。

  3、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a、“我”吃长生果的好处有哪些?

  b、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教益?

  4、交流文中含意深刻的句子。

  ①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②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

  ③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④ 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

  ⑤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三、你现在能够理解题目的含意了吗?

  四、作业:

  利用课文中的读书方法,进行读书学习;搜集整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五年级上册语文《猎人海力布》教案 篇28

  教学目标

  1.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太阳的特点,掌握有关太阳的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体会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请看投影(出示太阳图片的投影),它与我们共同生活,与我们是形影不离的朋友,它是谁 ?(太阳)

  2.你们对 太阳有哪些了解呢?(太阳是个大火球,很圆。太阳离我们很远。没有太阳,地 球就会变成一片漆黑。)

  3.你们对太阳还是有一定的感性了解的,但是我们对太阳还要有更深一步的认识,了解它与我们人类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说明文《太阳》。(板书课文题目)

  二 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新词多拼读几遍。 (2)借助字典弄清生字的偏旁部首和笔顺、笔画。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4)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课文中介绍的有关太阳的知识。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

  摄shè 氏shì度 庄zhuānɡ 稼jia 生存cún 繁fán 殖zhí 蔬shū菜 比较jiào 预yù防 杀shā菌 差chà不多 抵dǐ得上 温wēn度 钢ɡānɡ铁

  (2)认清字形。

  ①找出相同结构的生字。

  上下结构:蔬 杀 繁  左右结构:抵 稼 殖 较 预

  半包围结构:差 庄 存 麻  独体字:氏

  ②“蔬” 左下部的笔顺:。

  ③“繁”左上部“每”第四笔是。

  (3)学会书写。

  ①不要少写一横的字:差 殖 兽

  ②不要少写一点的字: 抵 蔬 预

  ③不要多写一点的字:氏 庄

  (4)用生字组词。

  麻 棉麻 麻烦 心乱如麻   存 生存 存在   杀 杀害 捕杀

  (5)理解词语意思。

  摄氏度:摄氏温标的单位。 估计:根据某些情况,对事物的性质、数量、变化等作大概推断。

  繁殖: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以传代。 治疗:用药物、手术等消除疾病。

  (6)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

  4.总结自学生字、新词的方法。(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学会书写,用字组词,理解词义。)

  三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

  第1自然段:太阳离我们很远。

  第2 自然段:太阳实际上很大。

  第3自然段: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第4自然段:太阳虽然离我 们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第5自然段: 太阳和云、雨、雪的关系。

  第6自然段:太阳和风的关系。

  第7自然段:太阳光可以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2.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讲太阳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4~8自然段):写太阳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3.文中有一个过渡句,你能找出来吗?(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点拨:句中的关联词语(虽然……但是……),它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很自然地引出另一部分内容,因此把它称为过渡句。如果是一个自然段,称为过渡段。

  3. 分段朗读课文,感受 太阳与我们的关系。

  四 引出课下思考题

  太阳有哪些特点?作 者是用什么方法进行介绍的?

  第8自然段:太阳给地球送来光明和温暖。

  杀菌:用日光、高温、过氧乙酸、酒精、抗生素等杀死病菌。

五年级上册语文《猎人海力布》教案 篇2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生字,理解词意,了解诗意;背诵、默写《己亥杂诗》。

  2、积累其他爱国诗。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诗歌领悟古诗的意境。

  2、能从古诗内容想开去,想到与之相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丰富而深刻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并背诵古诗《己亥杂诗》;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己亥杂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感悟龚自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法与学法

  教法:点拨、指导法。

  学法: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小黑板,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介绍写作背景,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2、适时介绍写作背景。

  3、课件出示作者,简介作者(课件出示)。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二、指导学生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停顿要领,让学生在书上做上记号。

  己 亥 杂 诗

  12314;清12315; 龚 自 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2、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听。

  3、现在大家小组间以合作的方式来朗读这首古诗,互相间注意纠错,同时注意停顿,要读出感情来。(学生朗读时教师组间巡视指导)

  三、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

  师:我们读得差不多了,很好!我们要掌握一首优美的古诗,只读出来还不够,我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这首诗效果就会很好。下面我们看到书,小组讨论一下,下面几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等会再叫一些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教师用课件出示)

  九州 :泛指全中国。 恃:依靠。

  喑:哑。 究:到底。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大家讨论了一下,就叫一些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吧!(指名一些小组回答,集体订正,教师并适时用课件展示)

  四、学习古诗,领会诗句含义。

  1. 师:好!诗中的一些词语我们理解得差不多了,现在我们就看看诗句的意思吧!先看到第一句诗大概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先齐读一下诗句,大家再小组讨论交流一下,等会再叫一个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好吧?(教师用课件出示)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大家讨论了一下,就叫一个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句诗的大概意思吧! (指名一个小组回答,师生集体订正,教师并适时用课件展示)

  第一句诗的意思:只有风雷激荡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噤口有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让学生在书上作上记号)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状况的担忧之情。

  2. 师:好!第一句诗我们理解得差不多了,我们再看到第二句诗大概是什么意思,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先齐读一下诗句,大家再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等会又叫一个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教师用课件出示)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大家讨论了一下,就叫一个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吧! (指名一个小组回答,师生集体订正,教师并适时用课件展示)

  第二句的意思:我奉劝天帝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束规格,以降生更多的人才。(让学生在书上作上记号)

  这句诗表达了内心深处力主改革现实政治的强烈愿望。

  五、再读古诗,体会思想感情。

  1. 师:大家再读读这首诗,看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并适时用课件出示)

  2.教师并适时用课件展示: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和热切的希望,表达了作者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六、古诗音乐欣赏。

  师:我们学习这首诗心情显得有些沉重。好!我们放松一下子,听听古诗音乐欣赏,同时也能加强我们对诗歌的背诵。(教师用课件演示诗歌音乐欣赏2遍,再让学生跟着唱)

  七、布置作业。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面布置一下作业。(教师用课件展示)

  1、再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课后默写这首诗。

五年级上册语文《猎人海力布》教案 篇30

  【设计理念】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深沉的母爱。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

  根据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设计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陷、碌、攥”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体会母爱的深沉。

  【学习重点】

  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重点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VCD:《烛光里的妈妈》。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学完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后,我们深受感动。一位父亲经过38小时挖掘终于救出了遇险的儿子。这件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父爱所迸发出来的力量是巨大的。这种爱是伟大、无私的。那么,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慈母情深》,将让我们深深地感受一番母爱。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学生自学:

  ⑴ 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生字要多读几遍。

  ⑵ 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相互读课文,相互正音。

  3、汇报自学情况:

  ⑴ 出示生字“陷、碌、攥”,学生认读。

  ⑵ 交流: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1、感悟慈母对孩子深沉的爱:

  ⑴ 根据“提示”要求,自学课文:

  画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是一位___的母亲,有理由即可。

  ⑵ 小组交流。

  ⑶ 全班交流:

  自己的见解,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如:

  这是一位瘦弱的母亲。从“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可以体会出来。

  这是一位贫苦的母亲。从“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可以看出来。

  这是一位辛劳的母亲。从“有事快说,别耽误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了背……”可以看出来。

  这是一位善良、关爱孩子的母亲。从母亲的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位母亲家境这么贫寒,挣钱又这么艰辛,却慷慨地给“我”钱买书,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深沉的母爱。

  再如,这是一位勤劳的母亲,这是一位慈祥的母亲,这是一位无私的母亲,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小结:通过对文中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等句段的读悟,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位母亲的慈祥与善良,这位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2、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更何况是文中的“我”。请找出“我”深受感动的语句,如,“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一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引导学生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反复读读,边读边想,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四、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1、选取自己感受深的语句读,读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以及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

  2、指名有感情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实际,讲述自己亲身经历母爱的故事。

  2、自由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感受冰心奶奶热爱母亲,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3、写几句话或编一首诗,抒发你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六、精要总结,歌曲结束

  1、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是慈祥的,母爱是深沉的,母爱也是伟大、无私的。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课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学生跟着轻轻哼唱。

  七、作业超市,注重积累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搜集颂扬母爱的名句或诗歌。

  3、课外阅读颂扬母爱或感激母爱的文章,如《母亲的“存折”》、《那一刻,我理解了母爱》、《妈妈的心,是瓷器》等等(可以上网查找)。

五年级上册语文《猎人海力布》教案 篇31

  C光

  【答案】

  一、1.冠军2.一枚赤红

  二、1.轻易2.轻松

  三、C

  种说明方法,同时还明白了这两种说明方法的作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不足之处在于,这篇文章出现了同学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充分通过图片、课件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些事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做得更细腻,让学生多了解陌生事物。

五年级上册语文《猎人海力布》教案 篇32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道德品质教育,努力做到心中有他人。

  知识要求:学习生字、新词;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品质。

  能力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重点难点:

  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理解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品质;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具准备:

  常规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学习一篇历史故事《西门豹》,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民间故事,题目是《猎人海力布》

  解释什么是民间故事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 细读课文,质疑问难

  1、 会认读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

  2、 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语

  3、 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讲了一件完整的事?

  四、 理解课文内容

  1、 课文从哪到哪讲了一件完整的事?

  2、 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 品味词句,学习品质

  1、 请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

  2、 思考下面问题,从文中找到答案,想想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

  海力布为什么只要龙王嘴里的宝石?

  海力布知道说出鸟儿的话会变成石头,为什么还要说?画出在灾难来临前描写海力布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的词句,从中看出海力布有什么好品质?自由发言

  3 、海力布能这样做,是一时冲动吗?他平时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找出来读读,说说。

  六、 谈体会

  七、复述课文内容

上一篇:最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通用32篇) 下一篇:七年级下册语文《带上她的眼睛》 教学设计(汇总31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