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用工作计划 内容页

最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实用30篇)

2024-07-25工作计划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全册书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仍旧包括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个部分。

  本册书中的六个单元依次安排了如下资料:成长、祖国、名人、文化、探险、动物。

  第一单元中选取了五篇与个人成长有关的文章,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歌颂祖国、抒发爱国激情的文章,第三单元中的文章写的是名人故事,第四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第五单元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勇敢的挑战,第六单元也是以自然为主题的单元,集中选取了状写动物的文章

  从阅读部分的选文来说,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语言文字两个方面作了严格筛选,新吸取了超多的名家名篇,并以整体感悟、品味语言、理清思路、把握意蕴、抓住要点、发表见解为阅读潜力的实践环节,全面思考、组织单元。

  综合性学习,第一、三、五单元仍旧是三次规模小、层次少的小活动,我们称之为“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第二、四、六单元为三次规模比较大的综合性活动,我们称之为“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三次小活动分别是:成长的烦恼、我也追“星”、漫话探险,它们都是结合该单元的主题设计的,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染的一种延伸。每个综合性学习都带给了若干个活动,能够根据不同状况有所增删。这样,既有选取的余地,又有创造的机会,真正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带给了可能。

  本册名著导读介绍了高尔基的《童年》、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和法布尔的《昆虫记》。它们都与课堂阅读有着有机的联系,如:《童年》与成长单元,《鲁滨孙飘流记》与探险单元,《昆虫记》与动物单元,作为课内阅读的一种延伸,它将因令学生走向一片更为辽阔的天地。

  课外古诗词背诵,选取了十首古诗词。主要由学生读读背背,增加文化淀集。

  汉语知识:了解实词。

  二、学生状况分析

  一、二班,经过上学期的学习锻炼,突出的特点是:

  1、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拓展。

  2、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3、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有浓厚的兴趣。

  4、课堂上有用于带头的好学生,课堂教学开展还行。

  存在的不足是:

  1、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差。

  2、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

  3、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

  4、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个性是有两个考20分左右的差生。

  5、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

  三、教学设想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意教学资料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构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透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状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潜力之间以及知识、潜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潜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潜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潜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资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8、对学生进行双基教学,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9、根据当前社会形势,推行语文素质教育。

  10、实行“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培养合作精神,帮忙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11、实行互批共批,以改促写的作文教学,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12、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13、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

  14、加强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15、让优生帮差生,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

  16、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潜力

  五、培优辅差计划

  主要措施:

  1、培优重在拔尖,辅差重在提高

  2、课堂上有意识给他们制造机会,让优生吃得饱,让差生吃得好。

  3、课外辅导,利用晚修,文体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

  4、发挥优生的优势,指名让他带一名差生,介绍方法让差生懂得怎样学,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5、对于差生主要引导他们多学习,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潜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用心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

  6、优生要鼓励他们多做创新的事情,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多下功夫。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篇2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母爱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美好的感情。我们伟大的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爱,你怎样向母亲表达你的爱意呢?

  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母爱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深情地颂扬过母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样的两首诗:中国女作家冰心的《纸船》,和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金色花》。

  二、出示目标

  1、把握诗文基调,表情朗读诗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背诵诗歌,丰富语言积累。

  2、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知识积累

  以下知识主要让学生在预习中作好积累笔记,课堂上教师以检阅的方式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1、字词积累:

  大家预习了吗?看看这些字词你解决了没有?

  字:嗅 摩 衍 匿 祷

  词:匿笑 祷告

  读一读,讲一讲。

  2、作家作品知识积累:

  关于泰戈尔: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品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四、《纸船》教学

  整体感知:

  1、《纸船》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默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

  (学生体会:哀愁、深情)

  2、离家远了,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女诗人冰心把这种思念亲人的哀愁用一只只纸船诠释到了极致。谁来试一下,把这种哀愁的语气读出来?

  (师指导学生朗读,尤其强调停顿和语调,可以让学生在课本上标明停顿之处)

  3、学生初步感知之后,教师提出评价要求:你喜欢这首散文诗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37~140页对《繁星》、《春水》的指导阅读,教学生懂得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可以有多种观点的,学习独立鉴赏、评价作品。)

  合作探究:

  学生品读这首诗,通过自主思考,然后合作探讨,师生交流对话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

  1、诗人叠纸船时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引导学生体会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的心情)

  2、你觉得纸船回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吗?为什么作者要借纸船来抒情?

  (“我要他到的地方”是母亲的身边,纸船当然到不了,作者明知道到不了还要不停地叠是要以此寄托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抒情是要借助一定的形象的。)

  3、你觉得这首诗中哪几句写得最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找到“诗眼”所在,体会诗人的精妙构思)

  师生在交流探讨中理解诗人的感情,学习对诗歌的品味鉴赏。

  生活链接:母亲的爱滋润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子女对母亲的爱又何尝不是动人心弦?以小组为单位,以“母子或母女之爱”为主题,搜集感人的文章,感人的歌曲,感人的诗言,在读书笔记上办一个专题材料库,看看哪个小组搜集得最多,材料最丰富。

  五、《金色花》教学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教师的范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方法处理不同)。

  重点体会: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读出妈妈的惊喜、嗔怪)

  “我不告诉你,妈妈。”(读出孩子的撒娇、调皮)

  “孩子,你在哪里呀?”(读出妈妈的着急、关爱)

  3、学生读过之后,教师提出评价要求:你觉得这首散文诗写得怎样?(学生只要能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一定要是自己的)

  合作学习:

  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一天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沐浴着母爱)“我”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请同学们品读这首散文诗,思考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2、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3、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研读课文,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理解作者。可以简介泰戈尔的作品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爱的内涵──最高尚、最纯洁的神圣之爱。

  交流探究:

  师生研读课文,共同探究以下问题:

  1、假如你是那朵金色花,你能想象妈妈脸上的表情吗?

  2、孩子为妈妈做了那么多好事,妈妈为什么反而责怪孩子?

  3、母爱就在我们身边。泰戈尔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学习了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实际谈感受。师生交流互动,在探究中发展提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中肯评价和热情鼓励。

  创造性学习:

  请你模仿《金色花》的感情基调,以“妈妈,我想说爱你”为题,学写一首散文诗。

  六、作业

  1、背诵两首诗,准备背诵比赛。

  2、课后阅读《飞鸟集》、《繁星》、《春水》。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点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了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教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表达能力,且兼顾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的综合。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篇4

一、备课精益求精,切实提高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作为语文老师我太了解语文学科的现状,没有多少同学是因为喜欢语文而去学语文,语文在大多数同学心中是枯燥无味的学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深谙此理,可是对语文学科兴趣的培养“难于上青天”,因为他们在语文课上领略不到语文的魅力。为此我决心从备课上寻求突破口,备课精益求精,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艺术,激发其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比如以往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都是讲语文课的规矩,学语文科的物质准备等,学生懒懒地坐着,无奈的听着。这个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的课题是《语文的魅力——新学期语文的第一节课的开讲艺术》,在亲切的交谈中,在生动的故事中,学生感悟到“语文天生重要”,初步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同学们听得兴趣盎然,效果颇好,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我每一节都能用心去备:想着怎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且让学生切实得到提高锻炼。那么这样备出来的课学生一定爱上。

  此外我打算从本学期始真正实现电子备课,力争到推广发行的水平,就算是妄想吧!

二、读、背、写

  其实语文更大的魅力不在语文课堂,更不能光靠语文课本。所以想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更大兴趣,就要带领学生泛舟语文的广阔海洋。

  语文的魅力在于读和写。勤奋读书。我要告诉我的学生:“一日不读书,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每天语文课铃响后,固定给学生五分钟,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片好文章来朗读。每周三拿出一节课来给学生读书看报。读书要圈点勾画,摘抄积累。秦牧说:“少年和青年时代学到的东西,像是用凿子刻进石头一样,记忆极牢。”“我自己现在能够背诵的诗歌都是在少年时代学来的。”其中好的段落文章一定要背下来,坚持下去,量变会带来质变。

  大胆练笔。学生第一次练笔,几乎三分之一只写了三两句,针对这种状况,让学生放开手去练笔,想写啥就写啥,想怎写就怎写。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喜怒悲欢,皆可成篇。还要告诉学生读背最终是为写服务的,尽管把你读到的用到你的写作当中去。

  语文是国学,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语文难学,语文也容易学,关键是在于兴趣和用心。请多读文章,请多写文章,因为语文的魅力存在在于读和写之中。

  语文教坛整十载,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道路宽广,风光无限。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篇5

  [知识与技能]

  1.学习领会诗歌的语言表现力

  2.学习比喻,顶真的修辞方法。

  [过程与方法]

  朗读,讨论,仿写,体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和学习理想的重要意义,树立自己远大的人生理想

  [重点与难点]

  学习领会诗歌的语言表现力,学习比喻,顶真的修辞手法。

  [课前准备]

  预习,排除语言文字障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理想是什么?是不是想要看到山那边的海呀?为了见到山那边的海,你不畏艰险,奋勇向前!那海就是你的理想。理想究竟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我们今天就要一起来看看流沙河的《理想》

  朗读感悟:

  范读(听录音理想原文),齐读,一人一句开火车读,结尾齐读。《理想》形近字、多音字辨析

  结构分析

  这是一首比较长的诗,为了便于理解,请大家思考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具体内容请查看《理想中心思想与段落大意》一文。)

  分析第一、二小节诗的含义、修辞。《理想》4—7节理解

  第一小节: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运用了比喻、排比、顶针的修辞。顶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应该揭示其特点,并且举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第1、2个比喻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么?

  第二小节:理想有时代性。

  第12和34句之间为何是句号而不是分号?

  [作业]:模仿第一、二小节写8句诗,要运用三种修辞,内容自定。

  听写改错。

  第二课时

  齐读。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节。

  三: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历史的发展。“历史的脊梁骨”如何理解?

  四:理想的实现要经历多次的挫折和失败。与《在山的那边》相同的诗句是哪些?

  五:理想给人力量。指出每一句写理想给人何种力量?与34句含义相同的古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曹操)联系书后背诵篇目

  六:理想是崇高的。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七:有理想的人常感寂寞。如何理解“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八: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不幸”指哪些?“大写的人”指什么样的人?

  九:理想使人重新做人。

  十:对理想要执著。“玷污”和“被扒窃”如何理解?

  十一: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性。

  [作业]:做课程探究。

  第三课时

  交流仿写的诗。

  十二:这最后一节诗,前两句说明什么问题?(理想的实现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说了什么问题?

  (当下正是好形势,是我们实现理想的最好时间)

  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记忆附录中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小结:我们知道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并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积累相关的写作经验;了解相关诗歌流派和诗人风格的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形象思维来理解诗歌的能力;加强通感训练;加强朗读训练、仿写训练。

  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景物并用语言加以描摹;加强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对第三小节的理解;将“通感”的修辞手法融会到诗歌学习的日常逻辑当中。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预习第14课,查找有关秋天的古代诗词。

  一、导入:古诗文中的秋天

  这两天深圳变冷了,我看很多同学都穿上了长裤外套,深圳终于渡过了它漫长的夏天,进入到了……秋季。不过秋天啊除了让人加衣服外,也是很能惹人思绪的一个季节,许多大诗人以秋为主题写下众多动人的诗篇,打开你们的搜索引擎,想一想,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秋的诗词。

  学生答。

  明确:悲秋(冷秋):

  喜秋(暖秋):

  今天呢,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诗歌,名字就叫《秋天》,作者是现代著名诗人……(何其芳)之前我们布置了预习,现在请告诉我,它是一首……(《现代诗》)。很好,我们刚回顾了古体诗中的秋天,下面就让我们看看,现代诗中的秋天又是怎样的模样。

  二、解题:何其芳的秋天

  古人说“知人论世”,对于我们这首诗而言,最重要的一点可能不是何其芳的生活在哪个时代啊或者做什么的,而是他的经验,他记忆中的秋天是怎样的,而这一点和作者的什么最相关?(家乡)对啦,诗人写这首诗时正是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刚去北京读大学,在此之前,他几乎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四川万县也就是现在的重庆万州渡过的,有人去过这个地方吗?老师准备了一些图片,大家可以先看看,对何其芳的秋天有一个初步的推测,他都写了什么呀,又是怎么写的呀。好的,那么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何其芳笔下的秋天。

  三、交流探讨:

  1、学习诗歌重在诵读,下面就请大家大声地、有感情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边读边找出你不认识的字词,或你认为重要的、值得注意的字词,请用笔画出来。

  2、品味语言,梳理文意:

  (1) 何其芳的“秋天”里都有哪些景物?请用笔画出来,然后举手告诉我。(提问2)

  学生答。

  露珠、幽谷、镰刀、瓜果、背篓、农家、江面、冷雾、网、青鳊鱼、乌桕叶的影子、芦篷、白霜、小桨、渔船、草野、溪水、牛背、笛孔、牧羊女

  (2) 何诗写了这么多景物,你们都见过吗?选择其中的一个,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形容一下这些景物。如果加入想象元素呢,这些景物又是什么样子呢?(提问3)

  学生答。

  (3) 同桌讨论,请为这些名词加上你认为最合适的形容词。(提问4)

  每个名词找一个同学写到黑板上,竞赛性,前三组分别写三节,第四组看哪个组又多又好,并对照原诗做小裁判,看看小作家们和大诗人谁更厉害?)

  我们的冠军已经产生,第组同学要更胜一筹。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对这些景物已经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那对这首诗的理解会不会更深入一点呢?下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站起来朗读一遍,把你对这些景物的经验和想象都加入其中。

  学生朗读。

  我们从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到,虽然都是在写秋天,但每节写的对象是不同的。那它每一节各自在描绘怎样的图景呢?

  第一节写的是……(农家的秋)农家秋天的……(丰收),第二节是……(渔家的秋)渔家秋天的……(晨归),第三节是……(牧野的秋)主要写牧羊女的……(思恋)。

  前两节比较好懂,第三节写的就比较含蓄了。你们哪里可以看出,它其实是一幅思恋女思恋图呢?(问题5)

  学生答。

  夏夜、笛声。寥阔清冽的冷感。有一句诗叫“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是典型的……(以静写动),这首诗的第三节也借鉴了这样的写法,没有了笛声嬉戏的人儿,整个草野都变的寂寞了。

  3、 品味节奏,训练朗读:

  既然我们已经明确了各节的内容,读起来岂不是要更加得心应手?丰收的图景应该是……(欢喜的),晨归的画面应该是……(闲适的),思念的时候呢?该多一些……(甜蜜的惆怅)。很好,那我们就来比比看,看谁领会的更到位,表现得更传神,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的时候还要注意把握音节间的停顿,何其芳总爱给一个名词加很多形容词来修饰,所以该怎么断句也要想清楚。好的,准备好了吗?

  4、品味意境:秋天的温度

  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一个道具,一个很萌的温度计,下面就请大家拿着这个道具,量一量这首诗歌的温度。哪里会让你觉得冷,哪里会给你热的感觉。看看整首诗都是一个温度吗?如果有变化,你能不能找出一点规律?(问题6)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清疏)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繁密)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清稀)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灵动)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清冷)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闲逸)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清寂)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浓热)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这种冷热交替的感觉,在诗歌研究中,被称为“张力”。这首诗相较前面学的两首诗在艺术上要更胜一筹,正是因为无论是它的音调还是意象都独运匠心。其实这首诗可以讲的地方还有许多,但现阶段我们先止步于这里。

  四、拓展:仿写

  秋天 沉醉 在 枫红的叶子里

  五、作业布置:

  好的,今天这堂课我们就进行到这里。下面是作业:

  1、背诵本诗,仿写一节诗歌;

  2、完成《知识与能力测试》第14课;

  3、5句摘抄。

  秋天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露珠、幽谷、镰刀 江面、冷雾、网、 草野、溪水

  瓜果、背篓、农家 青鳊鱼、乌桕叶的影子、 牛背、笛孔

  芦篷、白霜、小桨、渔船 牧羊女

  (板书,学生选择填写)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①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② 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①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②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①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②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

  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感知课文内容

  ① 检查生字词。

  ② 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④ 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b.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教师导学」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教师小结]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提示质疑]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教师小结]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教师引导]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

  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a.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b.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c.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重点研读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教师小结]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① 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②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

  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②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③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小结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学习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母亲 走大路 ↑承上

  散步 分歧→{我 妻子 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 走小路 ↓启下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B案

  课前准备:

  学生:放一次风筝

  第一课时

  回忆趣事,导入

  1.打开话题:放风筝是一项传统的娱乐活动,有很多人都喜爱。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愿不愿意来介绍一下是怎么放的,放上去了没有,玩得开心吗?

  2.读题引入:有一群孩子也十分喜爱做风筝,放风筝,在他们看来这是的快乐,让我们感受一下他们的快乐好吗?(出示课题,读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是否读出高兴的语气,听后仿读,读好课文。

  2.充分朗读,体会感情。

  a、读通第2自然段,创造比读的氛围,在读、听、仿读、赛读中读通课文。

  b、移情悟情:你们在做风筝时会想些什么?课文中的小伙伴和大家是不是一样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并相机理解憧憬。

  c、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向往等)读好课文。

  3.想象入境:风筝做好了,大家最想干什么?

  4.朗读展示:谁想放的,请他来读读课文。鼓励学生用高兴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多人次读)

  5.说读结合,入境入情。

  a、大家是怎么放风筝的?出示填空

  b、再读,注意填进去的字,把怎么放的告诉同桌。

  c、风筝越飞越高,你们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叫给大家听听。

  6.感情朗读:带着高兴、喜悦的心情读课文。

  当堂作业。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b、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或经验介绍给大家?

  2.书写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以读为凭,读中悟情

  1.自读课文第4节,把喜欢读的语句多读几遍(可以采用赛读、评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读)。

  2.仔细品读,体味心情。

  a、反复诵读第1.2句,在读、评中体会“我们”高兴的心情,指导学生带着这种感情读好。

  b、引读过渡,设置情境:(师引)忽然吹来一阵风,线(生读)正当大家玩得高兴,风筝却被风吹走了,这时,你会想些什么呀?做些什么呀?课文中是怎么说的?(相机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c、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体验到的着急、担心、期望的心情读好感情变化部分。

  3.抓住情感积淀,学好“找风筝”。

  a、设置情景:自己心爱的风筝飞走了,赶紧去找一找吧,你想到什么地方去找?

  b、细读体味:请学生朗读课文,问问:“你”是怎么找的,找到了吗?心情怎样?并指导读好课文,在读文体会过程中,可以抓住一些词来评点促读,如“四处寻找、半个下午、垂头丧气……”等读出失望的心情,“说不定、继续寻找”等读出希望找到的心情,在此中间,还可用演一演的方式理解“垂头丧气”。

  朗读启发,拓展活动

  1.在玩风筝的过程中,真是有欢喜也有担忧、有希望也有失望、有欢笑也有眼泪,同学们能把这些不同心情的句子好好地读给同桌听听吗?

  2.同学们,你们玩过哪些有趣的游戏、活动,有没有像这一群小朋友一样的体会,能不能说给大家听听。

  课堂练习

  1.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可以是几句话)(上面两个作业可以任选其一)。

  3.有时间把同学写的交流一下。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篇9

  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层次美、语言美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难点: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

  设想:运用巧妙裁剪法,难文浅教、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并利用所创设的情境,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第一个教学板块:导入,检查预习(3分钟)

  1、导入:同学们,昨天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那么,谁能告诉我今天的天气情况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天气预报我们能够准确知道某天的天气情况。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现在正值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旅游季节,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为了避免被雨水淋湿的尴尬,你该怎么办呢?今天,让我教给大家一招识别天气的方法:看云识天气(板书课题),我们将会受益无穷。

  2、点出常用雅词和谚语:

  二字雅词:峰峦招牌点缀预兆轻盈绫纱鳞波崩塌弥漫征兆

  四字雅词: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丝丝缕缕朦胧不清密密层层连绵不断群峰争奇耸入天顶

  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二、第二个教学板块:朗读,整体感知(15分钟)

  1、导读:将课文分成五块,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不同的方式齐读、杂读)。

  2、自读: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粗略板书)

  三、第三个教学板块:演读,理清层次(10分钟)

  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2、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

  3、学生发言,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边演边完善板书)

  4、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第四个教学板块:说读,品味语言(15分钟)

  1、读第一段,(分两种读法导读)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美)

  2、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接句谋篇的形式。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怎么说呢?像这么说:如:

  的语言美在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五、第五个教学板块:寻读,课外延升(2分钟)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3、学生收寻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篇10

  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体会想像和夸张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2.学会使用夸张和想像。

  3.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开天辟地女娲掺水塑造莽莽榛榛澄澈

  2、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它详细叙述了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2)神话是远古时代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和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神话带有浓厚的色彩。

  二、理解探究:

  本文处处洋溢着因人类诞生而产生的喜悦感,请对下面的句子加以分析体会。

  (1)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2)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三、合作释疑:

  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写法的?

  四、课内精读:

  ①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②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a.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③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

  ④走啊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⑤想着,b.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⑥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

  ⑦“妈妈!”?

  ⑧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⑨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⑩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1.解释文中画横线的词语。

  神通广大:

  兴高采烈:

  2.文中画曲线处运用的描写方法是:a.,b.______________。

  3.女娲为什么就想到了造人?

  4.她是如何造人的?

  5.女娲捏的人有什么特征?

  6.科技发展的今天,你是怎样看待这个故事的,与同学们讨论讨论。

  五、拓展延伸:大鱼和小鱼

  小鱼问大鱼道:“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饵上的东西是最美的,可就是一点儿危险。要怎样才能尝到这种美味而又保证安全?”

  “我的孩子,”大鱼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

  “可它们说,那是最便宜的,因为它不付任何代价。”小鱼说。

  “这可完全错了,”大鱼说,“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宝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的代价是整个的生命。你知道吗,它的里面裹着一只钓钩?”

  “要判断里面有没有钓钩,必须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呢?”小鱼又问。

  “那原则其实你都说了。”大鱼说,“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8分)

  1、这是一篇寓言,它构思的突出特点是通过展开情节内容的。

  2、结合生活实际,文中的“钓钩”可理解为。

  3、大鱼说话很注意限制性词语的运用,请从画横线的句子中找出两个这样的词。

  4、如果你是“小鱼”,你觉得“妈妈”讲的使你最受教益的一句话是

  。

  答案

  理解探究:(1)从女娲的心理、神态两方面写其喜悦。(2)通过景物描写衬托母亲的辛苦。

  合作释疑:女娲造人的情节是想象的,由于当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准确的解释,只好借助想象来解决问题。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强烈的探求欲望。

  课内精读?1.神通广大:形容本领极大。兴高采烈:形容人的兴致高,情绪饱满。2.a.心理b.动作?3.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些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4.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5.能说会走。6.略

  拓展延伸:1、对话描写或语言描写2、致命的陷阱或骗局3、最安全的绝对

  4、“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或者“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宝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的代价是整个的生命。”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篇11

  学习目标:

  1. 学习这四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四首诗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 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观沧海》极力描写大海的壮阔及由此而想像的景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平静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钱塘湖春行》写春天迷人动感的四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画龙点睛地将景中之意达到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探究

  《观沧海》中

  ⑴“观”字的作用是什么?

  ⑵那些景物是实写,那些是虚写?  ⑶体现作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句子是那几句?

  ⑷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三、 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情感。

  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2: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色,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水面初平云低,写的是怎样的 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4: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T型台秀模样。根据你的理解,仿照加线部分,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3分)

  见了大河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有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_____①_____,依旧遗憾;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还是遗憾。出发吧,永远出发。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2.出门去旅游。回忆你自己曾旅游过的一个景点,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运用拟人、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方式,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3.记忆钟叮当响。写出几句你知道的有关“秋”的诗句。

  五、达标检测

  第一部分:

  1.填空:

  《观沧海》一诗中的想象之句是:

  《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颈联是:

  《钱塘湖春行》的名句是:

  《西江月》的名句是:

  2.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音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明 月 别 枝 惊 鹊,清 风 半 夜 鸣 蝉。

  七 八 个 星 天 外,两 三 点 雨 山 前。

  4.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B.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旧年的春景生机盎然,令人难以忘怀。 [4]

  C.“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时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异乡的诗人更生思乡之情?

  D.诗人将“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对下列诗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将诗人身在江南,却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C.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虽没有述说难以忘怀的具体情景,但“沉醉不知归路”不仅自然地引出下文,而且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以惊鹊写明月,以鸣蝉衬清风,“惊”写鹊,“鸣”写蝉,有静有动,有实有虚,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堪称写景佳句。

  6.如果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改为“无数个星天外,几阵阵雨山前”有什么不好?

  7.《西江月》描绘了一幅 图。

  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8.对这首诗中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的“题”是“写”的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意思。

  B.“闲居”一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一句中的“敲”,传说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一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便由于注重炼籽,故读来回味无穷。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次北固山下(次: ) 客路青山外(客路: )

  乡书何处达(乡书: ) 海日生残夜(残夜: )

  11.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2.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的景物有哪些?

  (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3.该诗押的韵是 ,韵脚是 。

  14.解释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行不足: 阴:

  15.这首诗写了钱塘湖的哪些景色?

  16.将“几处早莺”改为“处处早莺”,“谁家新燕”改为“家家新燕”有什么不好?

  (三)

  读《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7.这首曲的曲牌名是 ,曲名是 。

  18.曲的第一句用了三个 词,写了三种景物,即 。

  19.前三句用了 个 短语,写出了秋郊黄昏的 、 。

  20.曲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能侧面表现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诗句是 。

  15.《古代诗歌五首》答案

  一、积累运用

  (1)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2)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3)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4)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二、自主探究

  ⑴“观”的作用是统领全篇。⑵山岛树木洪波实写,日月星汉是虚写。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⑷统一中国,建功立业。

  三、 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孤山寺起,以白沙堤中,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2:早莺.新。.乱花。.浅草。3:水天相接 4:直抒胸臆,白沙堤。

  四、拓展延伸

  1.示例:(1)没见过大漠的广袤;

  (2)见了大漠的广袤;

  (3)没见过森林的神奇

  2.3略

  五、达标检测

  1.略 2.D 3.略 4.B 5.D 6.因为“七八个”“两三点”都表明数量少,星少暗示天晴,雨点少则表示雨疏而不紧,暴雨将至未至之景。 7.江南山村盛夏夜景 8.C 9.C 10.次:停泊;客路:旅途;乡书:家书;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 1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一种欢乐、积极、向上的情怀。 12.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等 13.i;低、泥、蹄、堤 14.玩不够;同“荫” 15.春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 16.“几处”“谁家”极言初春,莺、燕还不多,与“早”“新”照应。 17.天净沙;秋思 18.名;老树、老树上的枯藤、老树上的昏鸦

  19.三;名词;苍凉、幽静 20.断肠人在天涯;古道西风瘦马。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重点】

  1、理解寓言含义,加强理解表述的正确性。  2、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难点】  对寓言含义的理解。  【课前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人们做事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伴随我们的今生今世。我们应当怎样面对“得”与“失”呢?周国平的《白兔和月亮》这则寓言就给了我们一个启迪。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外国有《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我国的寓言多存于《庄子》、《韩非子》等。

  二、词语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检查预习,落实词语教学。

  附补充的重要词语:

  1、正音:

  皎洁(jiǎo)心旷神怡(kuàng)(yí)

  2、释词:

  慧心:这里指智慧。  心旷神怡:心情开朗,精神愉快。旷,开阔,开朗。怡,愉快。举世无双:整个世上没有第二个人可以相比。举,全。  迭生:一次又一次地发生。迭,屡次。

  三、整体感知

  1、听读。  2、学生朗读。

  3、讨论发言。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

  问题组:

  1、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求学生完整复述课文)

  2、找出寓言中的主题词。──“得失之患”。

  四、研读赏析

  1、研讨赏析:

  出示问题组,学生讨论,教师略加点拨:

  问题组:

  1、白兔的赏月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找出有关词语。

  前:“尤爱”、“无忧无虑地嬉戏”、“心旷神怡”、“各具风韵”

  后:“一扫而光”、“紧张不安”、“惟恐”、“心痛如割”  这是对比的写法。

  2、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巨大的变化?  她“得”了月亮,“失”了乐趣。  ──白兔拥有了月亮后,把它当作私有财产,害怕失去,因而紧张不安,产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失去了赏月的乐趣。

  3、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2、感悟语言:

  ⑴体会词语的精美。  ──可是,说也奇怪,从前的闲适(悠闲)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有)着一个念头:“这是我的月亮!”请设身处地地体验一下,句中加点词能否换成括号内的?为什么?  “闲适”是清闲安逸的意思,比“悠闲”更能反映出白兔的无忧无虑。而“绷”的强度更甚,充分体现出白兔患得患失的心态。  ⑵体会句子的精美。  对称。如:“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

  五、拓展延伸

  1、试想一下,是否“一无所有”就心安理得?  2、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应该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以上各题允许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指正。)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读一读,写一写”有关练习。

  2、预习《落难的王子》。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白兔和月亮》告诉我们:面对财富、幸福,我们应该怎么办?不仅如此,大家还须知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打交道。对此,我们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周国平的另一篇寓言《落难的王子》,体会它给我们所带来的警示。

  二、词语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检查预习,落实词语教学。

  附补充的重要词语:

  1、正音:

  禀告(bǐng)掳(lǔ)

  2、释词:

  禀告:向上级或上级告诉事情。

  突如其来:突然发生。突如,突然。

  三、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朗读。

  3、讨论发言: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讨论:

  问题组:

  1、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厄运能使人变得坚强。

  2、“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人物,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四、研读赏

  1、研讨赏析:

  预设问题组,学生解答:

  ⑴王子落难前后的性格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王子开始时性格很脆弱,多愁善感,后来他经历了厄运,并且没有被厄运吓倒,挺了过来,从而变得坚强起来。

  ⑵“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都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⑶“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样写起什么作用?

  ①王子听到天灾人祸的消息时。  ②“我”听到王子的遭遇时。  ③后人见到“我”遭受厄运时。 反复出现,构思奇妙,耐人寻味,揭示了这种故事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2、拓展反思:

  从生活中举出实例,说说没有遭遇过厄运的人应该怎样培养自己坚韧的意志?(学生讨论,教师及时指正。)

  参考:要培养坚韧的意志,必须自觉地寻找艰苦,在艰苦的条件下刻苦的磨练。如长跑并非厄运,但也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使人坚强,战胜脆弱。

  五、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学生自由评说,教师适当点拨。

  六、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的两篇寓言,分别从不同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确立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就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七、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2、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两题中任选一题。不少于800字。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篇13

  导入:播放歌曲《三月三》。歌中飞舞的风筝,也把我们的思绪带向了那快乐美好童年时代。刚刚告别童年的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请放过风筝的同学谈放风筝的感受),放风筝是快乐的。但文中的我有没有感受到那份快乐呢?围绕风筝作者又想抒发怎样的情感呢?今天我们学习第八课《风筝》。板书课题)

  一、字词常识积累:

  1、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881年出生于绍兴一个封建大家庭。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和精神的麻木。便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去唤起国人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通过写文章,办杂志,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1926年 4月,政变发生后,写了数百篇杂文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反动的国民党政府,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36年10月鲁迅在上海与世长辞,终年55岁。

  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2、检查预习: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示

  丫杈cha 嫌恶: wu ;厌恶 堕duo 憔悴qiao cui 惊惶:huáng ;惊慌 瑟缩:sè ;身体因寒冷、受惊吓等而蜷缩或兼有抖动 苦心孤诣:yì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虐杀nue 残暴杀害

  3、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说在听读或默读时,都要拿起笔来,拿起笔来干什么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读书学习方法,做批注。象刚才有的同学记下了关于鲁迅一些知识,还有在每段前标上了序号,这都是做批注。师可以检查一下。好,还有的同学对一些你认为重要的、精彩的、新颖的、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进行了圈点勾画,或将自己对文句的理解、评价写在了行间或旁边的空白处,或结尾处。这都是在做批注。总之在听读时将自己的一得一见,用拾贝之心写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这种读书习惯。

  下面同学们在听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尝试着做一些批注。

  二、课下都预习过,再默读一遍 3分

  你能简单的向我们介绍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生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概括课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和小兄弟之间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我”小时候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并且故意弄坏了他偷做的风筝。但当自己醒悟过来一心想补过,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感到很后悔,很悲哀。

  朗读

  鲁迅的《风筝》是一篇用充满诗意的笔触书写的优美散文。

  在听读的时候要注意品味把握优美的语言和作者丰富的感情。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学生听配乐录音。

  1、 指导学生自由朗读1遍。师介绍朗读的要求。要读准字音、要有恰当的语气、准确把握内在的情感

  2、 每组的同学在组内每人读两段轮流读,选出最好的同学代表小组起来读。读后让学生互评指出不足。

  师问:你能体会一下文中作者表达了什么感情吗?生随意说,师不做评价。

  三、分析课文3、4、5段即“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1、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哪些段落写的最精彩,给你的印象最深?(引出3、4段)

  2、读:请2名学生朗读3--5段。

  你能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这两段的内容吗?

  对这件事情在文章后面“我”专门有一个称呼?“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

  3、分析文段

  (组内讨论交流)小兄弟: 兄弟两人,你喜欢哪一个?并说一说你的理由?

  1、用几个词来形容小兄弟,并在文中找出体现这一特点的语句。

  天真、活泼 、聪明、勇于创新、胆小、怯弱、让人同情 的小兄弟形象,

  @ 常见的风筝是蟹风筝、蜈蚣风筝、瓦片风筝,小弟弟独立做的蝴蝶风筝,用小风轮做眼睛,还用红纸装饰着可见他具有创新精神、聪明;张着小嘴,惊呼,跳跃,体现了他的天真、活泼; 在尘封的什物堆中 苦心孤诣的偷做风筝 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体现了他的胆小、怯弱、可怜。

  2、a、弟弟喜欢风筝吗?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这一点?

  张着小嘴 呆看出神 有时至于小半日 惊呼 跳跃 苦心孤诣偷着做蝴蝶风筝

  b、找同学结合课本讲解一下插图。

  c、作者塑造了弟弟这一细致传神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人物的? 结合上面@ 主要从动作、神态等方面刻画人物。

  (组内讨论交流)过去的“我”:

  大家都喜欢小兄弟,为什么不喜欢过去的我呢?过去的我是什么形象呢?

  1、概括:愚昧 粗暴专横 虐杀者

  a文章中哪儿体现出?

  “没出息孩子所作的玩艺;是笑柄,可鄙的。在我中年后看到了外国的书才知道游戏是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可以看出过去的“我”的愚昧; 我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伸手抓断”掷在地下、“踏扁了”、“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

  b请同学模仿我的粗暴

  2、小兄弟在我的这种粗暴专横管理下会健康快乐的成长吗?为什么?

  认同我愚昧专制的教育方式,丧失创新精神;他本来瘦,不参加活动身体也不健康。不活泼

  3、(组内讨论交流)结合刚才的分析思考,你应该明白我为什么把这一幕称做是“精神的虐杀”吧

  知道了自己的脚下不只践踏了一只风筝,还践踏了一颗幼小美好的心灵,践踏扼杀了小兄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展开全文阅读

  C在这“精神的虐杀”一幕里,作者把当年的我写成凶神恶煞,粗暴的管理可爱的弟弟,阻止弟弟游戏,还把他偷做得风筝踏坏了,让弟弟心灵受到了伤害。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感情呢?

  深深的内疚 自责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勇于自我反省、自我解剖的精神

  对弟弟的爱,虽然以落后的教育方式管理弟弟,但在当时确实为了他有出息。

  封建的教育思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禁止游戏。

  (组内讨论交流)联系下文你知道文章中还有哪儿体现了兄弟情深,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吗?

  懂得游戏对儿童的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 以及弟弟忘记了,我的只得沉重着。

  拓展

  你觉得鲁迅先生通过这篇文章想让我们的爸妈和老师怎样来管理教育我们呢?生说师肯定并补充

  尊重孩子的天性;培养多方面的爱好;让孩子有游戏的权利;放手让孩子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等等。这样才能锻炼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才能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四(组内讨论交流)、朗读1---2自然段 及5—12段 思考:可分读或重点读(师集中写在小黑板上,每排讨论一个问题)

  1、第一自然段中 “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它在整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惊异”是因为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弃风筝来;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结构上看“惊异和悲哀”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2、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因为自己一向认为管小弟弟管的对,现在看到书上的道理,知道那是对弟弟心灵的迫害和残踏,我的心情也一下子沉重起来,良心遭受谴责就象受到惩罚。

  3、弟弟忘记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只得沉重着?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永远无法补过了

  4、在最后一段中“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我要讨弟弟宽恕,而弟弟却全然忘却, “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悲哀的!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是无可把握的,也摆脱不了的。

  五、今天我们对课文的分析就到这里,同学们刚才在书上的批注做的很好。还不明白得问题可以圈出来,课下提交给组长,下节课再讨论解决。

  六、教师小结

  文中蕴含着作者多重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归纳:

  A、有兄弟情深;B、有“我”的自我反省自我解剖精神; C、科学地培养教育孩子 D、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E、批判落后的教育思想;

  我们要学会从多角度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

  《风筝》又是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

  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就可以忘记春天放风筝的事情,当然也就可以减轻当年放风筝对弟弟的迫害而产生的愧疚。所以他希望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四面又明明是严冬” 严冬,有一定的象征义,是说自己沉痛的感情。我没有得到弟弟的原谅,也就是说弟弟并不觉得我这样做是对一个孩子心灵的伤害,现在虐杀者从愚昧中觉醒了并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为此我感觉到这个问题就更严重了。所以我感到四面都是严冬,正给我寒威和冷气。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篇14

  为了使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顺利地完成我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特制定本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扎实基础。对于七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识字写字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一)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

  1.掌握七年级上册语文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型、字义。

  2.学习朗读方法,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3.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并且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体会其情感。

  4.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边读边圈点,敢于提问,敢于发言。

  (二)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步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这个单元,重新开启一个新的篇章,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眼力。这里描写了美的的景物(《春》、《济南的冬天》),描写了美的情感……本单元要求学生在学习中,首先要学会品味优美的语言,其次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而且要学习细致观察景物和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第二单元:我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是那么的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而美好的感情,这样的文章往往最能打动人心,也最能引起感情共鸣。单元整体精心构建,选文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所选的课文,作者努力用心灵捕捉生命的灵感,捕捉对亲情的体会与赞美,让读者产生感情的共鸣。

  本单元的选文,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这几篇课文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抒发了同样感人至深的亲情。

  第三单元:这个单元选取了一组反映青少年学习生活的文章,教我们怎么树立理想,实现理想。阅读这些文章,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给我们以学习和生活的启迪。引领我们去实现理想,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为漫长的人生打下精神的底色。

  第四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在阅读这些课文的时候,将会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在学习这个单元时,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提高朗读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第五单元:在讲完了人生的话题之后,本单元开启科学的大门。在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都与科学密切相关。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本单元的特点是科学知识的普及,因此,在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图书馆或者互联网,搜集、查阅相关资料,培养科学精神,激发求知欲。再者,在学习中,要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要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提高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第六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主要以想象丰富的奇妙世界为主,体裁多样,有童话、神话、寓言和诗歌。它们都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虚构形象、故事情节及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在这些由想象创造出来的世界中,体味世界别样的魅力。

四、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七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战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五、学情分析

  本学期担任七(11)、(13)班语文教学。从学生的基础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很不乐观。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高,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也不行,大多学生在小学都是接受式学习,所以,初中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本学年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认真工作,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六、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营造轻松、活泼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知识,在生活中学道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3.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4.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能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在课外组织朗读比赛或者是演讲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5.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6.督促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背诵名篇名句,并进行默写。

十、教学进度(具体见下表)

  第一周

  第二周 春  济南的冬天

  第三周 雨的四季  写作

  第四周 古代诗歌四首  秋天的怀念

  第五周 散步  散文诗两首

  第六周 世说新语两则  综合性学习

  第七周 国庆节

  第八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再塑生命的人

  第九周 窃读记  论语十二章

  第十周 论语十二章  写作

  第十一周 纪念白球恩  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

  第十二周 期中考试

  第十三周 再走一步   诫子书

  第十四周 综合性学习  猫 鸟

  第十五周 动物笑谈  狼  写作

  第十六周 皇帝的新装  诗二首

  第十七周 女娲造人  寓言四则  综合性学习

  第十八周 元旦放假

  第十九周 期末复习 考试

  第二十周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篇15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习重点】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学习难点】

  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何其芳(1912~1977), 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1929年到上海进中国公学预科学习,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1931至193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课余沉浸于文学书籍之中,发表了不少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受到文坛注意。他的散文集《画梦录》出版后,曾获《大公报》文艺金奖。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四川老家任教。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2、相关资料

  本文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作者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他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表现其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何其芳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他又以写抒情散文著称,《画梦录》中的篇章常用象征手法,构思精巧,富于艺术的独创性。以后在《还乡杂记》中的篇目则趋于朴素自然,感情犷放,格调明朗。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 ) 栖息( ) 归泊( ) 清冽( )

  廖阔( ) 枯涸( ) 梦寐( ) 船桨( )

  2、《秋天》的作者 , 诗人, 家。

  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⑴ ⑵ ⑶

  4、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⑴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⑵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合作探究】

  5、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6、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7、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8、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好在哪儿?

  【精读精练】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文后各题: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9、这一节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描写秋景。“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一句是从 角度,写出了幽谷 的特点。稻香从 角度,暗示稻子的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10、“秋天栖息在农家里”一句运用了 修辞方法。

  11、如果把栖息换成停留或其他的动词好不好?为什么?

  12、这一节诗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它有哪两个场景组成?

  【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诗句,回答问题。

  秋 景

  [美国] 狄金森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

  玫瑰在郊外盛开。

  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

  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13、将上面这首诗与课文比较,说说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点击进入 初中学习小组

  (二)美文赏读,完成文后问题:

  听 歌

  作者:何其芳

  我听见了迷人的歌声,

  它那样快活,那样年轻,

  就象我们年轻的共和国,

  在歌唱她的不朽的青春;

  就象早晨的金色的阳光

  因为快乐而颤抖在水波上,

  春天突然回到了园子里,

  花朵都带着露珠开放。

  它时而唱得那样低咽,

  象夜晚的喷泉细声飞射,

  圆圆的月亮从天边升起,

  微风在轻轻地摇动树叶;

  它时而唱得那样高昂,

  象与天相接的巨大的波浪,

  把我们从陆地上面带走,

  带到辽远的蓝色的海洋;

  然后又唱得那样温柔,

  象少女的眼睛含着忧愁,

  和裂土而出的植物一样,

  初次的爱情跃动在心头。

  呵,它是这样迷人,

  这不是音乐,这是生命!

  这该不是梦中听见,

  而是青春的血液在奔腾!

  一九五七年三月二日夜至三日晨,北京

  14、此诗抒写了自己听歌时的感受,但并没有说听什么歌,结合全诗,你认为诗人听的歌应该是什么歌?

  15、诗人将听到的歌声分为三个流程,并听声辨形,展开丰富的想象,推出了许多优美的意象,请具体说明是哪些意象?

  16、本诗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17、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音乐是无形的,但诗人却用语言文字将其化为有形之物。

  B.诗人以诗心去感应听到的歌,应该带着诗人全部的热情,全部的人生。

  C.诗的最后一节说“这不是音乐,这是生命”,说明诗人将自己的生命融人了共和国的青春。

  D.这首诗的风格细腻而华丽,在缠绵中含有一丝淡淡的忧郁。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报 秋

  宗 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住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是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 无拘无束无碍。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 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18、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1) 作者为什么吃惊?(不超过8个字)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不超过10个字)

  19、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0、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 (不超过26个字)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 (不超过26个字)

  2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A、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可以提醒人们秋的到来,让人减少一些惰性。

  B、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

  C、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哦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

  D、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E、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芳香。

  F、作者把玉簪花的绿叶描写为绿波,使人联想到生活的长河,有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

  【能力提升】

  22、请默写出你所掌握的写秋的古诗词句。(不少于3句)

  23、写出有关山、花、水、鸟的诗句:

  ⑴山---------------

  ⑵花---------------

  ⑶水---------------

  ⑷鸟 --------------

  24、李玉同学刚升入初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感觉学习没有什么困难,于是学习有些松懈了。请你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两句诗告诫他:-------,-------。

  【教(学)后记】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shuò qī bó liè liáo hé mèi jiǎng

  2、何其芳 现代 评论

  3、⑴农家丰收图 ⑵霜晨归渔图 ⑶少女思恋图

  4、⑴“飘”字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⑵“梦寐”有“朦胧”之意,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合作探究】

  5、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6、对秋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7、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①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晞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②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③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8、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等等

  【精读精练】

  9、听觉 幽深、宁静 嗅觉

  10、拟人

  11、不好。栖息本是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在诗歌中概括农家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形象化、具体化,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12、农家丰收图”“山谷伐木”和“篱间背瓜果”两个场景。

  【主题阅读】

  13、示例:这两首诗在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从思想感情来说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二)14、诗人听到的应该是礼赞年轻的共和国的轻快歌声。

  15、低咽、高昂、温柔;意象有“夜晚的喷泉、圆圆的月亮、巨大的波浪、蓝色的海洋、少女的眼睛、裂土而出的植物”等。

  16、通感,诗人用大量的视觉形象来表现听觉感受,化抽象为具体,使听觉细致人微;色彩纷繁,充分展现了歌声全部的内容。

  17、D

  (三)18、(1)没几天便是立秋。

  (2)收获季节却两手空空。

  19、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20、(1)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2)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21、ACE

  【能力提升】

  22、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3、例如: ⑴一览众山小;⑵禅房花木深;⑶春江水暖鸭先知;⑷千山鸟飞绝

  24、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①理解寓言的含义。

  ②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③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重点

  ①理解寓言含义。

  ②学习精美的表达。

  ○课前准备

  ①查字典、词典,扫除字词障碍。

  ②预习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白兔和月亮》:

  ①介绍寓言。 ②解读寓意。

  ③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

  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出示课题。

  介绍寓言

  朗读

  疏通文意,感受语言。

  整体感知

  ①感知内容

  a.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目的:掌握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

  b.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设计目的: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第一问,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回答。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设计目的: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设计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问题难度不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可以自己完成。

  ②感知语言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除让学生分析上述词语的妙用之外,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有关的词句再作分析,并让学生试着仿写。

  问题研究

  ①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

  把握结构。

  ②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③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

  寓言的讽刺意义。

  辩证思维

  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自我反思

  ①我们应从白兔身上学到什么?

  ②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③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

  ②预习《落难的王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落难的王子》:

  ①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②与《白兔与月亮》L匕较阅读。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讲过,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好生活中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还要告诉大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打交道。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它可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警示。

  朗读、默读课文

  仔细推敲课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认真揣摩故事情节与中心的关系。

  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的表现上发人深省,而且在情节的编排上也很具典型性,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教师应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学生阅历有限,有些问题没有直接体验,教师要很好地引导,还是应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加以印证为好。

  讨论题:

  ①这篇寓言说了个什么故事?

  要求学生熟练地复述课文。

  ②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③“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

  提示:线索人物。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④“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问题研究

  对课文的内容整体把握之后,学生的认识可能还是粗浅的。教师应再引导学生对重要情节和关键词句进行深入研讨,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备案引导:

  ①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揭示中心。

  [提示]开始很脆弱,后来坚强起来。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②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编排情节有何用意?

  让学生理解作者设置这样的极端情节的典型意义。

  ③“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的“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④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提示]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一——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⑤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辩证地来谈,谈透彻,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

  比较阅读

  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析: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学生可自由评说,教师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适当点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问题归结到以下几点。

  ①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②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③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④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以上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还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据情况处理。

  体验与反思

  ①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②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是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的。

  ③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毕竟不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小结

  我们学习了两篇寓言故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点 评

  本教学案,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具体表现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是当前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落实最新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设计上,本教学案依据教材特点,采用对比阅读教学的方法,形式新颖别致,有利于教学目标 的完成,突出了教学重点。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也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提供了新的启示,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思考题的设置,具有启发性与可操作性,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发现问题的探究精神,培养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能。从教学流程上看,学生互动性强,参与面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都能得到有效训练。在思维训练方面,涉及到辩证思维、逆向思维和多角度思维,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独特体验与独特感受。另外,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文体知识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取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篇17

  【设计总理念】

  一、让学生自己发现写作的话题

  我的写作教学原则之一是鼓励学生自己负责选题写作。

  原则之二是必须在解决“写什么”,“为什么写”的基础上才指导学生进行“怎样写”的技巧学习。在我看来,作文的范文不仅提供给学生写作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它必须教给学生怎样发现生活中的写作话题。

  最好的学生作文不是关于火星或者其他未来世界的描写,而是有意义的家庭情景和个人经历。许多学生之所以觉得没东西可写,是因为他们认为写作的话题应该是非同寻常的。

  二、浓缩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语文教材不是知识的讲解形式,而是知识的使用形式。教师应浓缩教学内容,把“蕴藏于课文中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提炼出来”,把学生必须学习而又可能学习的内容教给学生。对这篇课文而言,这个必要的知识与能力就是“以小见大”的作文方法。

  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教师的启发(提问)要努力促使学生的思维覆盖全篇课文,做到“全局性启发”。以提高教学效率,浓缩教学内容,用较少的教学时间,取得较多的教学效果。

  三、尽可能地教出课文原有的“美”来,尽可能把课文交给学生来“读”

  爱默生指出:把自己的生活当做正文,把书籍当做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基于对教师“主导”地位的反思,我尝试在教学中把“点菜”的权力还给学生——即教学不一定根据教师的计划来推进教学,教师将努力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设计课堂教学,努力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优化课堂结构,充分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但作为单元作文的范文,应该说它与单元重点(记叙的详略)联系得不很紧密,因为此文无论怎样分析,都不能把“详略”看成是本文的特点或特色。本文的主要特点应该是“以小见大”,是通过一件生活小事来反映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想和一种传统的美德。因此,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与重点,应依据范文,拟为“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和家庭题材的作文写作”。

  文章的立意比较深远,据作者的自述,这篇文章写作的起点是“孝”,但由于“孝”已经写不多少新意,所以把文章的着眼点放在“生生不息的生命”,据此,这篇文章就有了一个由故事层面与哲学层面组成的多层次的中心。在学习时虽然不必讲这些术语,但应该理解这一点。

  文章的另一个特点是巧妙的结构和优美的语句,这是学生作文“技法”方面的范本,在教学时应注意进行点拔。

  【教学目标 】

  1、发现(挖掘)生活中的可供写作的素材;

  2、学习《散步》一文,感受这篇散文在语言、构思与立意等方面的好处;

  3、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4、提高散文的阅读能力和对写作的兴趣,进一步坚定写好作文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细节,感受课文;

  难点:在学习中理解(而不作理性地讲解)“小”“大”其实是一体的东西,“大”(思想、情感、立意、主旨)是蕴含在“小”(故事、细节、情节)里面的东西,二者是不可分离的。

  【教学过程 设计】

  一、课前谈话:发现家庭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教师尽可能不着痕迹地同学生交谈,以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家庭题材作文的写作。在谈话中,教师可以从以下等方面设问:

  你们一家住在一起的有几个人?你们一家人都喜欢些什么?有没有你们都喜欢的事?

  看电视——几台电视机?不争不抢吗?服从谁?意见真的统一吗?哪一部片子给你们的印象较深?大家对剧中的人物评价完全一致吗?

  逛商店——什么商店?几个人?什么柜台?只看不买吗?买些什么?

  看书——各看些什么书?谁先看?谁向谁介绍?有时一本好书不会抢吗?对书中的人物观点大家意见一致吗?有没有发生过争执?你现在你们争执的根本原因(深层原因)是什么?

  下棋等——谁先喜欢的?其他人又是怎么喜欢上的?

  【设计意图:既然是写作指导课,那么这堂课的重点与中心就不应该是《散步》一文,因为课文无非是用以指导写作的“例子”而已,课堂的重点与中心就应该是“写作”的指导,而“写什么”,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最好的写作素材?就成了一堂课的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教师先“隐藏”意图,与学生“聊天”,既减轻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又有意无意间让学生发现许多自己身上身边的写作题材。

  因为关于选题,我学到的最好的一点是设法让每个学生都发现他自己身上的有意义的话题。

  前几年,当我说“你们来写什么”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我已经向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信息,现在我知道应该说:“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什么?有那些值得细细品味的小事呢?”

  所有的学生都有好的话题,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去发掘这些话题。而家庭生活是写作最重要的一个话题库,因为所有的学生都带各自丰富的家庭故事来到学校。

  因此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探索到家庭故事的丰富性。】

  二、转入范文的学习:导入 范文《散步》

  教师作转语:我曾拿这个问题问过一个师范学院的老师,他的答案是《散步》,而且他还拿出了一篇文章,来证明他所说的话。这实在是一篇情真意切,优美感人的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这位教师是怎样把家庭中的一件小事写得兴味盎然,引人入胜的。[板书]

  三、整体感知范文——朗读指导

  1.要学好一篇散文,最重要的是有感情地朗读,这既是一种对好文章的品尝,也是一种理解得对不对的证明。而要朗读好一篇文章首先要确定它的感情基调:是欢愉还是悲哀,是轻快还是沉重等等。这篇课文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参:(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该怎样把握?提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我”是个中年男子。③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③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设计意图:阅读感知本来就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如果能读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教学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以读代讲或多读精讲的效果绝不应低估,“熟读成诵”“背熟记牢”应该大力提倡。

  如果说真有什么最优化的语文教学法,那就是直接地熟练地阅读文本,达到心与言谋,神与文通。所以,拿到课文的第一步,是朗读。】

  四、以问解文,分析范文的语言、结构和内涵

  问题一:要你说说,你看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结合多媒体进行推进。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那么究竟听谁的呢?——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问题二:文中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是不是小题大作了呢?

  参考——我是一家之主,在母亲和儿子发生争执时必须处理得当,否则就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感情,这是一种使命。作为一个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既要爱幼,更要尊老,生活的沉重使命使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问题三: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

  参考——“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在处理以上大问题时,有可能随意地出现以下小问题:

  文章一开头就开门见山,写我们在田野散步,第二段笔头一转,却写母亲本不愿出来,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母亲为什么不愿出来?为什么又出来了呢?从中可以看出儿子对母亲怎样?母亲对儿子怎样?

  母亲听话和儿子听话有什么不同?

  交代散步的原因。

  老了,走远了会累

  儿子劝她该出来走走

  儿子孝顺关心母亲,母亲也很听话

  小时侯我听话出于依赖和尊敬,母亲听话出于信任和尊重。

  “我决定委屈儿子”是不是我不在乎孩子的意见?

  “我决定委屈儿子”并非不爱儿子。只是拿母亲和儿子比较来看,母亲年事已高,在世时日已短,今后像这样的“散步”很难说还有几回了。“我”十分孝敬母亲,想尽最大的努力满足母亲的愿望,这种孝心是难能可贵的。

  最后,我打算怎么办?

  为什么?

  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隐含了一层什么意思?

  最后走大路了吗?为什么?

  这反映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

  哪一个动作表现了母亲的这种感情?

  委屈儿子。

  大路方便老人,为了照顾母亲,我打算走大路。

  母亲年老体弱,我陪她的日子不多了

  没有母亲改变了主意。走小路小孩子感兴趣,母亲爱孙子,想让孙子高兴

  对晚辈关心爱护,对孙子真心喜爱

  摸摸

  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二人背得吃力吗?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呢?

  不,因为母亲儿子都很轻。

  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和儿子是生命中最重的砝码,在每位儿子眼中,母亲便是全部,在每位父亲眼中,儿子同样是生命中最重的

  另:散步前,文章还有一段对初春的描写。找出来,看看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4段是对初春的描写。新绿、嫩芽、咕咕的冬水,写出春的气息。在这样的气息中,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正是因为感受到冬去春来,气候转暖,生机萌动,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散步。这是对全文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感情基调由深沉变得欢愉起来。

  【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必须既要教师用问题加以引导,又要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这里虽然设计了一些框架性的问题,却没有具体的一步一步的推进程式,因为过程不应该是完全被设计、被预料的。】

  五、依据范文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以“小”见“大”

  教师提示:这篇散文写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作者有没有面面俱到,把生活中各种事情都拿来写呢?作者是怎样做的?

  [或者:教师设问: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初春全家人散步的事。)本文正是通过散步这样的小事,表现了祖孙三代人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进而赞美了敬老爱幼这种人类高尚的道德情感。这用的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结论:“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什么是“小”?请指出反映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细节?

  s: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思考后决定走大路(对母亲的尊敬);母亲改变主意,(母亲喜爱孙子)这些细节描写,细致而传神,表现了一家人互相理解体谅的情感

  全篇只写了“散步”一事,但读来饶有兴味,除了真情动人外,再一个原因就是叙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入题写“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予和儿子走在后面”,“散步”已经起步,本该照直走下去,而文章在这里起了一个波澜:“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等到“我”出于爱母之心决定走大路时,事情偏偏又不照“我”的决定发展,母亲要改走小路。真是一波末平,一波又起。这两处波澜不仅使记叙摆脱了平铺直叙的弊病,而且展示了“我”对母亲的挚爱,母亲对孙子的亲情。

  什么是“大”?(课文短短八百字,却是一曲温馨隽永的亲情之歌、伦理之歌、生命之歌。其思想内涵的三个层面清晰可辨,耐人寻味。)

  故事层面:亲情。

  文章的基本线条是:“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人一块散步→走大路与走小路的分歧→“我”母亲依从了“我”儿子的→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从而写出了一家人之间的互相爱护、尊重、体贴和理解。

  寓意层面:使命感。

  《散步》以第一人称叙述,与其说为了真实亲切,不如说为了强化主体意识,实现使命感。文中的“我”,一个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当“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时,觉得“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里通过特写镜头的定格描写,强化了中间一代人的主体意识,强化了使命感。

  哲理层面:生生不息。

  当我们从生命与时空的意义上来审视三代人的“散步”时,却应该说,这里还隐含着“生生不息”的哲学道理。尤其是儿子的一个“伟大”发现:散步的三代四口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是生命的延续与发展,具有哲学的色彩。

  【设计意图: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是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它的基础是对文本的学习,因此,它放在对文章的阅读赏析之后。而且由于在课堂之始已着力于“小”(故事、细节、情节)的指导,此处就着力于对“大”的理解。】

  六、读写结合,进行仿写练习

  [这一步未必进行,有必要则行之;无必要则删之。]

  仿写练习一:

  依照句子“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在路平坦;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写一句话,要出“一家人”的一个分歧点或矛盾产生的焦点所在。

  有时候,( )个人也会——

  后来发生了——

  仿写练习二:

  依照句子“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不多了。”写一段在家庭成员产生意见分歧或矛盾时,“我”的心理活动(请注意,你可能不是决定者,所以不能简单地模仿)。

  仿写练习三:

  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是水波粼粼的鱼塘。

  七、由一到多,从“多篇”中悟得“一法”

  [这一步也是机动,有时间行之,时间不足放到下一课时进行。]

  阅读学生习作《散步》,体会换一角度对家庭生活题材的把握方法,进一步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并且体会文章详略的处理方法。

  教师指导:

  1、 莫怀戚的《散步》是从一个中年人的角度来写的,沈愚的《散步》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写的,由于角度的不同,两篇文章在叙述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2、 由于“我”的角色由一家之主转换成需要教育帮助的“孩子”,沈愚的《散步》在详略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它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八、小结:

  1、 大家要相信一点:好作文就是从平常的生活中来;许多细小的事,只要你能用真情去体味,用匠心去构思,就能写成非常感人的文章(结合适应性考试的近满分作文)。

  2、 对初中生而言,尤其是写记叙文,“以小见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小处要能见细,即要有细节;大处要落实,即不能刻意夸大。

  3、 这样的好文章很难得,大家要争取把它背出来。这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果说作文的技法是建筑的设计和建筑技术,那么好文章的朗读背诵就虽对材料的积累——没有大理石、花岗岩、好的木材钢筋,我们怎么能建造出美丽的高搂呢?

  九、作业 :

  1、仿写;

  2、观察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是否真的有许多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篇1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过程与方法: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

  2、难点:文章深层的思想情感体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3分钟)

  1、课前播放儿童歌曲《放风筝》,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

  放过风筝吗?喜欢放风筝吗?听到这首儿歌,是不是有童年重现的感觉?

  风筝这个可爱的玩具,曾是许多人快乐童年的天使,给年幼的我们带来数不清的欢乐。可是也有一些小朋友,会因为一些看似正当的理由,无端地被剥夺了这专属于童年的纯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风筝》,和作者一同来追忆一段关于风筝的,伤心往事。

  2、出示课题。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3、简介作者。屏显鲁迅有关材料,师生一同阅读。

  鲁迅的文章,向来是寓意丰富、思想深刻的,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风筝》的教学,对于老师是一个挑战,对于同学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老师已经作好挑战的准备了,同学们作好准备没有?那就让我们来接受挑战第一关--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教学环节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出示听读要求:

  1、听清字音,划出生字词。

  2、边听边想:文章围绕风筝,回忆了一件什么事情?

  3、听的过程中,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标出你认为写得特别精彩的或者不太明白的词句。

  反馈:

  1、生字词教学

  2、概括课文内容:围绕风筝,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弟弟喜欢放风筝,我不许他放,他偷偷地自己做风筝,快要做好时被我发现并毁坏,二十年后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想要讨得弟弟的宽恕,而弟弟却完全不记得了。(文字提示学生回答)

  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疑问,发现问题的能力非常出色,这些疑问能不能自己来解答呢?接下来要考验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们进入第二个学习环节:

  三、教学环节二:研读课文,探究意蕴。(20-25分钟)

  出示学习步骤和要求:(学生自读与合作探究用时5分钟,交流、梳理小能不能理解的问题2分钟,完成预设的两个问题15分钟)

  1、快速阅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课文意蕴,自我质疑、释疑。

  2、小组内交流、探讨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问题预设:

  1.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2.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由问题1“精神虐杀”引导进入第三、四段学习:

  1.“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对心灵造成巨大伤害)

  2、我是如何“精神虐杀”弟弟的?(找相关的动作描写,并朗读。概括我的形象--粗暴)

  弟弟的心灵有没有受到伤害?(找相关的神态描写。概括弟弟的形象--可怜)

  3、我踏扁的仅仅是一只风筝吗?(童心、快乐、创造力等。从第三段里找相关的神态描写,并诵读)

  4、我为什么要“精神虐杀”弟弟?(领悟到,出发点是关爱,是亲情)

  5、我为什么要把自己写得那么粗暴,弟弟那么可怜?反映了鲁迅什么样的感情?(悔恨、自责--同样体现对弟弟的亲情)

  问题2:为什么弟弟不记得了,我不觉得宽松,而是“沉重着”?(我无法原谅自己对自己造成的伤害,想弥补而无从弥补,心里更加歉疚、自责)

  小结:二十年的时光,变了的是对风筝和游戏的看法,不变的是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情深,浓浓的亲情。

  四、教学环节三:感悟主题,体会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3-5分钟)

  1、从风筝的故事里,你看到了鲁迅先生身上哪些可贵的品质?

  (自省精神知错就改勇于承担;关爱弟弟,手足情深)

  2、你从本文中领悟到了哪些道理?

  五、教学环节四:说说写写,拓展延伸。(5分钟)

  说一说:

  在跟家人和同学的相处中,你有没有被他人“精神虐杀”或“精神虐杀”他人的经历,至今想起有什么感受?

  写一写:

  给曾经“精神虐杀”过你或你“精神虐杀”过的人写一封信,真诚地与对方交流你的感受和想法。(课后完成)

  六、课堂小结(1分钟)

  二十年前,年少的鲁迅毁坏了弟弟的一只风筝;二十年后,带着深深的自责和浓浓的亲情,鲁迅又还给了弟弟一只风筝。而这只风筝同时也送给了我们。从这只风筝里,我们懂得了在误解和冲突中也蕴藏着亲情;也是从这只风筝里,我们懂得了人要敢于自省,要知错就改,要勇于承担责任。

  一边是严于律己,一边是宽以待人,拥有这样的一双翅膀,我们一定可以在爱的天空中翩翩起舞,爱的天空,将充满自由和温馨。

  七、教学反思

  1、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侧重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挖掘了,但对学情的把握还很有欠缺。导致的结果是课堂上给予学生熟悉文本的时间不够充分。学生听一遍再快速地读一遍,对课文的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究是很难达到的,所以后面的质疑和释疑环节学生很难做到自主发现、探究,原定的“生成性教学”体现得不明显,学生提问往往问不到点子上,释疑更难以把握课文意蕴。

  2、整堂课的教学,事实上仍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自主学习、展示得少。一是时间的限制导致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深,致使很多问题最后变成了老师的讲解;二是老师心太急,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讨的时间,而是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环节匆匆抛出答案。事实上是理念上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表现。

  综上两点,的问题仍是传统的教学理念未转变,仍是教师操控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问题。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上,应尽力的改变自己惯用的教学模式,应以学生的学为基点,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不急,不躁,让学生一步步扎扎实实地学习和领悟。教学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切的教学行为都应为了学生终身的发展而努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篇19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②也可用音乐导入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感知内容

  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a.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b.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c.诗歌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做铺垫。

  研读赏析

  ①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②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e.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③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

  简单的内容归结、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④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课文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a.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b.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延伸作业

  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点 评

  此教案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精彩的导入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科学抒情诗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同时在教学中注重了诗歌韵律的教学,在理解的过程中加强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特别在赏析研读和拓展延伸中,鲜明地体现了想像的层次性。如“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你最喜欢哪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理由”,这些内容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明确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值得一提的是,此教案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时,还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使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板书设计 方面也有较强的概括性和艺术性。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篇20

  精彩开篇词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zhì)竦峙

  水何(dàn)(澹澹)(xiāo)(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澹澹:水波摇荡。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报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5.背景链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高耸陡立。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就用歌唱来畅抒心中的情怀吧。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交流点拨】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交流点拨】第1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

  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

  【交流点拨】(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原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三)深层探究

  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

  【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3.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什么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交流点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四)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水:澹澹山岛:竦峙(壮丽气势)

  实景--借景抒情

  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向荣姿态)

  日月:运行-出其中(奇特想象)

  虚景博大胸襟

  星汉:灿烂-出其里(宏伟意境)

  五、拓展延伸

  请你搜集几句有关“胸襟”“抱负”“志趣”的诗句。

  【交流】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⑤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第二课时次北固山下

  一、新课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客路:旅途。

  风正:风顺。

  悬:挂。

  残夜: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

  2.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3.背景链接

  《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交流点拨】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陈陈相因,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交流点拨】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深层探究

  1.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交流点拨】“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

  【交流点拨】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四)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首联:旅途奔波之意借

  颔联:恢弘阔大之景景

  颈联: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抒

  尾联:思乡之情情

  五、拓展延伸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你所积累的诗歌中,哪些诗句抒写了乡愁?

  【交流】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②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③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④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⑤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⑥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第三课时钱塘湖春行

  一、新课导入

  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欣赏过江南春天的美景,伴着老舍先生感受过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跟随白居易一起去领略1180年前的西湖特有的春景!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孤山寺北贾亭西(jiǎ)

  (2)谁家新燕啄春泥(zhuó)

  (3)浅草才能没马蹄(mò)

  (4)绿杨阴里白沙堤(dī)

  2.解释下面词语。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暖树:向阳的树。

  没(mò):隐没。

  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3.作者简介

  白居易是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有“诗魔”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4.诗歌大意

  《钱塘湖春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第三句和第四句是颔联,颈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5.背景链接

  《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西湖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写景的诗歌尤其如此。请大家把这首诗还原成画面选择下面的句式,对你喜欢的句子进行赏读。

  (1)“从……中我看到了……”

  (2)“从……中我听到了……”

  (3)“从……中我感受到……”

  【交流点拨】从第一、二句中,我仿佛看到长衫飘飘的诗人骑马来到贾公亭旁,极目远眺。只见那西湖波澜动荡,与岸平齐。在那水天相接处,水波粼粼,云朵低垂,似乎要亲吻湖面了--它也爱早春的西湖。

  我从“几处早莺争暖树”中,仿佛听到了黄莺清脆婉转的鸣叫声。

  2.诗人最喜爱的是湖东的白沙堤。那白沙堤的景色如何呢?诗人除点明是在“绿杨阴里”外,未作任何说明。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写出白沙堤美丽的景色吧。

  【交流点拨】有湖水,水中有鱼虾,有嬉戏的鸭子。

  有花草。绿草如茵,像铺了层绿地毯;花儿闪闪,散在绿草丛中。

  还有花树。杏花开了,散缀枝头;桃花也开了,红艳艳的,灿烂一片。

  还有人。有骑马的诗人,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吟诗;好朋友也来了,他们席地而坐,饮酒赏景,谈诗论文,吟诗作画……好不快活。

  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交流点拨】如“初平”,春水初生;“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4.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交流点拨】“最爱湖东行不足”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5.“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交流点拨】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

  (三)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水涨云舒

  贾公亭游春莺歌燕舞

  白沙堤踪踪花多草浅

  游人如织

  西湖早春图(最爱)

  五、拓展延伸

  积累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

  【交流】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四课时天净沙秋思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文体知识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

  2.作者简介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_白朴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3.背景链接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节奏、重音。

  【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交流点拨】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二)整体感知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

  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交流点拨】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前三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无限的愁闷。

  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

  (三)深层探究

  1.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2.《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四)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景小桥流水人家悲怆愁苦

  古道西风瘦马思乡之情

  情--夕阳断肠人

  五、拓展延伸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交流】夕阳已渐西下,只在山顶留下半张无精打采的脸,无奈地看着这无精打采的人间。

  一抹余辉暗淡地斜洒在枝桠斑驳的老树的枝头。枯藤缠绕着老树,树上的乌鸦,发出几声凄凉的哀鸣划破黄昏的寂寥,斜阳为乌鸦黑亮的羽翼镀上一层金黄。

  潺潺的流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还映出几处人家。一座小石桥静静地站在流水上,像一个老态龙钟的百岁老人,经不起岁月的践踏了。

  古道漫漫,西风凛冽。路,看不到尽头。在这荒凉古道上,我骑着马,在缓缓地行进。几年来,与我朝夕相处的那匹马,经过岁月无情的洗礼,早已瘦骨如柴。经过多年的流浪,它和我都已疲惫不堪。

  此时,夕阳正西沉,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我,却仍在外漂泊未归,独自一人浪迹天涯海角,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悲凉。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3

  【教学目标】

  1、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以及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6、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曹操《观沧海》

  1、作者介绍,写作背景:

  曹操,字,时期家、家。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赏析]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诗的正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二、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2、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赏析]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让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1、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最能点明诗人心情的字眼是什么?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2、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二、学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1、感知内容。

  2、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3、学生描绘想象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4、学生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5、学生配乐朗读。

  6、延伸作业。

  ①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课交流。

  [赏析]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雅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篇21

  教学步骤:

  一、分角色朗读

  1.检查课前预习,指点生字生词。

  2.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梳理文中人物及其关系。

  3.指导朗读,略举几例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交代朗读要领。

  4.分角色朗读课文——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万芳的妈,故事叙述者。读后教师及时评点。

  5.准备课堂讨论。教师布置如下问题,请同学们思考:(1)简要复述故事情节;(2)“我”与父母的这次矛盾分歧,究竟谁是谁非,请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6.组织课堂讨论,先小组议论,后全班交流。

  二、分角度品读

  1.品精巧的结构

  (1)提问思考:文中写了哪三件事?分别发生在什么时间?

  (2)引导讨论:①万芳拿自己的新裤子换“我”的破裤子,上星期。②送羚羊木雕,昨天。③逼“我”要回羚羊木雕,今天。

  (3)提问思考:作者对这三件事的记叙,在布局上有何特点?

  (4)引导讨论:文章以妈妈的追问开篇,一开始就显示出了紧张的气氛,抓住了读者。争辩结束,穿插上星期体育课发生的事情和昨天送羚羊的事情,使情节显得紧凑而又集中。

  2.品寓含的褒贬

  (1)提问思考:①父母逼“我”要回羚羊木雕时,奶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褒贬倾向?②结尾句“这能全怪我吗”,言下之意是什么?③文中父母的话,尤其是妈妈的话,为什么句句都显得如此生硬?④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叙述“我”和万芳的友谊,着力渲染童心的美好?

  (2)按同桌、小组、全班三个层次展开讨论和交流。

  (3)教师归纳点拨:作者的感情倾向寓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即儿童心灵无比美好,尽管他们幼稚,但是不能粗暴地伤害他们的心灵;童心无价,只知东西贵重,不知孩子心灵贵重,是愚蠢的。

  3.品简练的语言

  (1)品词:用词精当,如开篇“妈妈突然问我”的“突然”,“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的“盯”等,或烘托紧张气氛,或传达人物性格,均起到了很好的表达作用。请同学们从文中略举几例,作点简析。

  (2)品句:许多句子写得简洁明了,如“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就把裤子和万芳换了”“月亮出来了,冷冷的”等,既简洁又明白。请同学们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这样的句子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三、分论题说读

  1.教师布置下列讨论题目,请同学们从中任选其一,表达自己的看法:①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②女儿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事情怎样处理才更妥当?③怎样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先小组议,后全班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寻机点拨,或作如下提示:①父母心目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我”心目中珍视的是友情,彼此都有欠缺,都要做得周到一点。②要看看父母的做法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如使女儿伤心之至。③作者的倾向主要是批评父母,但从“我”这方面看,也有教训可以吸取。一方面要从小学会思考、有主见,但有些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不能自以为是,擅作主张。

  3.教学小结。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篇22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2.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

  3.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课型及课时]

  1.讨论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堆金钱,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这样选择?(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没有人认为金钱贵重,金钱万能吗?(摇头)的确。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今天我们要共同地学习一下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要求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初读课文

  四、探究思考:

  在这场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如果父母市正确的,子女应如何对待?如果父母是错误的,在子女又该如何对待?你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如何处理的?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倾向,点拨关键处:

  1.文章开头就写"妈妈突然问我",我感到"突然",可见的"惊吓",耶可见妈妈的"惊慌",气氛一下子就很紧张。

  2.第一部分是妈妈爸爸同"我"先后对话的描写,这段描写中,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女儿,可见对女儿的宠爱。父母宠爱女儿,可是丝毫不尊重女儿所珍视的友情。"我"本来并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贵重,以为既然是爸爸送给我的,自己当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爱的东西送给最好的朋友,可见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贬的思想是很明显的。

  倾向表现的最明显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女儿说明万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妈妈根本不考虑女儿的友谊,立逼女儿去要回来,预期的"坚定",正是固执生硬的表现。另一处是爸爸的话:"是的,这是爸爸送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这个话有点自相矛盾,实质上批评了"爸爸"的不是。

  再从对话的神态、语气、心理描写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边,是"突然问""目光紧紧盯着""十分严厉""坚定的说""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边,是"心怦怦地跳起来""小声的说""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低着头不敢看他""声音有些发抖""哭着喊了起来""心里难过极了"。可见父母为了木雕怎样伤害了孩子的心。

  3.第二部分插叙"我"和万芳的真挚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里,彼此都是真诚无私的友爱。这一部分,又涉及两个孩子家长的情节,不要忽视。一处是,我0不小心,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坐在树底下偷偷的抹眼泪。为甚么呢?因为"又心痛裤子,回家挨说"。这就可见父母平日的为人了,只要损害了财务,也不管原因,对孩子就没有好态度,否则孩子怎么会"怕"呢?另一处写万芳妈妈,不但不夸奖万芳的仗义,反而"让他对着墙站了一个小时"。万芳也深知"我"的妈妈的脾气,"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再站两个钟头"。这些都是批评的笔触。

  4.第三部分为什么写奶奶呢?

  明确:奶奶直到"我"淌眼泪,才憋不住"突然说:算了,这样多不好。"奶奶很体贴孩子的感情。反衬之下,显得爸爸妈妈只知道东西名贵,却全然不顾孩子伤心,这样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说什么,可是,他没有说"。奶奶是长辈,说话还有顾忌,因为他知道儿子媳妇的为人,左右为难。可见,写奶奶也是为了批评爸爸妈妈的不是。)

  5.读最后部分,要注意"我"被逼无赖的痛苦心情,作者把这种心情描写得很细腻,思想倾向也是很明显的。特别是结尾,作者同情的写道:"我呆呆的望着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就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当然主要是怪父母。

  总结语:总起来说,课文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间的友爱,少年的内心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万芳见"我"裤子撕破后心里难受,把自己身上的裤子换给"我"穿,即使被家长责备也心甘情愿。"我"见万芳特别喜欢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了一个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却是重财轻义。他们对子女的态度,走了两个极端,"爸爸"舍得把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孩子,可是使孩子最伤心的也是他们。他们并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们疼爱子女却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五、课堂拓展

  问题:从课文看,这两个孩子都没有所谓"价值观念",你看,他们那一次交换的礼物,是名贵的羚羊木雕和一把弯弯的小藏刀,这种感情纯洁是纯洁,可是这种做法毕竟不对,这样确实给父母出了难题。讨论讨论,生活中应该怎样处理这类事情?怎样预防这类事情?要从课文中找插叙户根据。

  明确:鼓励学生从多方面考虑:例如,"爸爸"松龄杨木雕给孩子的时候,应该介绍一点有关这件工艺品的知识,让孩子知道他的珍贵,注意保管。小朋友之间送东西,要征求大人的意见。如果想课文写的那样,已经成为既成事实,处理的方式也大可以婉转一些,要注意保护小朋友之间的感情。"我的父母"可以向万芳的妈妈暗示一下,万法方妈妈也不是占小便宜的人,不会同意自己孩子收受这么珍贵的东西的,重要得倒是叫 万芳妈妈不要责备孩子。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出学习本文的感受,题目自拟,课下交流。

  课后记:在本课中学生们讨论比较热烈,但是抓不到问题的关键。应该在平时加强对学生这一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机敏进行辩论的方法。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篇23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体会想像和夸张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2.了解关于宇宙起源的朴素的解释。

  能力目标

  学会使用夸张和想像。

  情感目标

  1.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2.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

  1、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2 、体会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学法提示

  文章浅显易懂,可以通过复述故事和形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试着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大胆进行探索,了解人类起源的科学解释。

  课 时: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文体解话:你知道什么是神话故事?说说你读过的神话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查字典注音;划出你认为难写的字写会为止

  2、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默读课文:初读的感受是什么?

  三、再读课文,体会作品主题。

  1、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⑴ 、先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准备复述。

  ⑵、读课后习题中《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2-3人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交流:

  ⑶讨论:a.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b.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可以先四人小组讨论,组内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2、 探究品味,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1]、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提示:紧扣课文语句)

  [2]、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3]、运用想象,把成语“喜气洋洋”“眉开眼笑”构想成生动的画面,并用文字描述出来。(100字以内)

  四、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拓展思维空间。

  [讨论] 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

  五、测一测,检查一下你学习本课的成果如何: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开天辟地( )  女娲 (  ) 掺水(  )  塑造(  )

  莽莽榛榛( )( ) 澄澈( )( )

  2、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 ,它详细叙

  述了 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2)神话是远古时代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 和 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神话带有浓厚的 色彩。

  3、仿照下列的拟人手法和句式特点,再另写一个句子。

  例句:山涧的小溪,并不因为大海在山下就停止歌唱;路旁的小草,并不因为大树在身边而含羞躲藏。

  仿句:

  六、课堂小结:(自己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体会或提出疑难问题)

  板书设计:

  女娲造人

  袁珂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篇24

  一、问题分析

  上学期的语文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错,成绩一般,大部分都能及格,但是优等生的学生太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语文的学习没有兴趣,不愿意读,不愿意背,语文基础功很不扎实。具体来说:一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比如像邵明雪、杨钰峰和杨恩同等同学对于古诗文的相关知识根本不重视,以至于考试时丢分太多;还有一部分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只是记住了答题的模式,但是每个问题解读的不够深刻,导致失分太多;在这里,还有个必须值得提出的问题是学生的写作情况,这是大部分学生失分最多的地方。学生们只知道作文的框架结构,里面的写作内容不真实,逻辑思维差,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错别字太多和语意不连贯等。以上是上学期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出现的问题。

  而本学期即将担任七年级语文教学。从学生的六年升学考试情况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很不乐观,优等生中等生的比例较小,差生所占比例较大。据了解,大部分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语文能力也较差,特别是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行,因此本期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啊!

  二、改进措施

  毕竟从教语文这门学科的时间短,经验还少。所以,在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方法上还是有待商榷,不过我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在语文教学上得到改进: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语文最基本的方法“听、说、读、写、记”,每天都应该认真完成,并且合理的运用。

  2、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积累与运用。

  七年级学生刚升入初中,刚开始还不适应快节奏的初中生活,需要给于细心的指导,而且还得主抓基础,这是重要的也是必须的。因此,掌握七年级上学期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语文基本语法和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背诵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古诗词、文言文、现代文及现代诗歌。

  3、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上需要的各方面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阅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着,培养文学兴趣。

  4、提升教师整体教学素质。

  本人是一个在语文学科上经验尚浅的新教师,还是一个新上岗的班主任,对于各方面问题的处理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升自己。

  三、努力方向

  希望通过本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能够切合实际的学好语文。而本学期我期望的目标具体来说:

  首先,我希望本学期在自身专业知识上有所提升,能够会讲课,讲明白课,让学生能学明白,能真正学到知识,这方面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篇25

  学习目标:

  1、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学习本文语言的质朴美。

  学习重点:

  梳理文章思路,理清全文结构。

  学习难点:

  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品味语言的质朴美。

  教学环节:

  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1、出示居里夫人画像及简介(或播放介绍居里夫人生平事迹的录相片)。

  居里夫人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她对金钱却看得很平淡,一直过着宁静的生活。免受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染污。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诱惑的品格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构成了她的人格美。爱因斯坦曾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说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那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今天我们学习居里夫人晚年写的《我的信念》,从中可以体会到她人格的美,了解她取得成功的原因。

  明确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1、课文朗读(全班齐读、个人朗读、教师范读相结合)

  2、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问心无愧渲染闲暇奢望 呵责蹂躏猝然眺望

  解释下列词语。

  问心无愧--致力--专心致志--

  盛名--蹂躏--呵责--

  逆来顺受----迷醉--沉醉--

  品味思考:

  1、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试着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韧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俭朴 重大发现 保持安静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2、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思想理念(探讨真理、不图财富、沉醉科学)

  环境需求(保持安静、追求自由、珍惜时间)

  工作态度(集中目标、树立信心、坚韧不拔、执著勤奋)

  探究研读:

  1.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了解她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①作者认为,做事情需要有怎样的精神?

  明确:坚忍不拔,有信心。

  ②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③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明确:宁静的工作环境,简单的家庭生活。

  ④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明确: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⑤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就常人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艰深的、枯燥的,作者却不这样看。想想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只有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沉醉于当中,有探求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

  ⑤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

  系?

  明确: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神,

  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拓展延伸:

  在缅怀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伟大一生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晓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意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对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光明的未来。(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

  4.学生自由朗读,品味本文语言的质朴、真诚。

  5、学生自由谈谈对文章语言的看法。(开放性题目,学生自由发挥)

  教师点拨:文章语言的质朴、真诚,表现了居里夫人作为一位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能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师总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一样。我们已经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巩固训练:

  ①完成思考练习二。

  ③课后练习二。

  课后记:本文内容比较散,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对于“思想理念”和“工作态度”的外延理解有一定困难,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尽快帮助学生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思维方式。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篇2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倔强、寂寥、诅咒、碌碌终生、可望不可即、绝处逢生”等词语。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熟练朗读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感悟和理解诗句含义,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2.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优美,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追求美好人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

  诵读;通过关键的诗句,探究全诗的脉络,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意象。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人用异彩纷呈、含义深刻的形象比喻,阐述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意义。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品味精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精髓,并做到熟读成诵。

  2.联想想像法。诗歌主要赞美理想,富含哲理性,这就使得诗作的广度和深度大为拓展。学习这首诗,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启发对人生和理想做深入思考。

  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熟悉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解读诗歌1~7节。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理解诗中众多的意象,揣摩诗中含蕴丰富的哲理内容。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理想,一个诱人的字眼。词典上说,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花样年华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的《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

  设计(二)

  散文家余秋雨说,他会毫不犹豫地推荐三峡为中国最值得观赏的地方。那么,在文学体裁中我会举荐中国的诗歌艺术为最值得欣赏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无不浸润着诗歌所留下的印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诗人流沙河的《理想》赞歌,在歌声中接受洗礼。

  二、资料助读

  投影: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1931年生于成都。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因在《星星》诗刊上发表具有广泛影响的散文诗《草木篇》(五首)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而长期搁笔。1979年复出发表作品,诗情勃发,创作走向成熟,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出版20种。

  流沙河诗歌的突出特色在于:1.感情真挚而深厚。他的一些成功之作几乎都是以个人的亲身感受出发写成的,包孕着诗人的兴际遭遇,如《妻颂》《故园六咏》《就是那一只蟋蟀》等。2.学识同诗情相结合,科学性同幻想相结合,构思奇巧,富于浪漫色彩。在当代诗坛上颇显特色,如受到普遍赞扬的《太阳》。3.注重吸收古典诗词、民歌和新诗的特点,追求诗的民族化和群众化。从形式上看,流沙河的诗作无一定之规,有的异常规整,是标准的新格律诗;有的长短句相间,颇有词牌、小令之风;有的则行段很不整齐,是标准的自由诗体。

  三、反复诵读,感知诗歌

  1.学生轻声朗读,疏解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

  投影显示:

  寂寥(liáo):寂静;空旷。 扒窃(pá)

  玷污(diàn):弄脏,比喻辱没。

  诅咒(zǔ zhòu):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洗濯:(zhuó)洗。 缀连(zhuì) 莹莹(yíng) 船舶(bó) 蜕(tuì)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倔强(jué jiàng):(性情)刚强不屈。

  2.教师范读全诗。

  提示:《理想》是一首哲理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的“理想使……”,使每节诗的形式整齐统一,同时节与节之间整齐中显现出一种参差的美、节奏的美、和谐的美,使理想内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相得益彰。朗读中要感情饱满,语调适当高亢一些,尤其要从整齐的句式中读出气势。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4.学生集体朗读。

  提示: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依诗歌脉络而安排2~3、4~7、8~11节男女生分读,开头和最后一节全班齐读。

  四、合作探究、解读诗歌1~7节内容

  1.指名学生个别朗读。思考:

  (1)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2)第2节诗是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理想,理想有时代性,对吗?除此之外,还包含什么意思?

  (3)第3节的意思怎样理解?跟第2节有什么联系?

  (4)第4节诗意的重点是什么?

  (5)第5节的大意怎样概括为好?

  (6)第6节中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的含义?

  (7)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逐节研讨、交流,教师点拨:

  (1)第1节中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即用前一句的结尾部分(词语或句子)作后一句的开头部分,使语句递接连贯下去,紧凑生动而畅达。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这一节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2)理想有时代性、层次性。这一节中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说的。

  (3)第3节的意思概括地说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第2节讲,人类的理解步步提高,从温暖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具有历史性;第3节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类理想有如珍珠链。第3节是在第2节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深化,点出了理想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4)诗意的重点在后两句。“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是说理想使人明确方向。第1节第四句说“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来的,这种理想是必然能实现的。第4节说了另一种情况,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5)“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这就是说,理想使人乐观。“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是说,理想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地奋斗。“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就是说理想使老年人充满活力。这节诗的大意,可以概括为“理想给人力量”。

  (6)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7)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怀有崇高理想的人被人误解,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这在尚未觉悟的人看来就是大逆不道,躲避、反对,奋斗者的处境就陷入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小结:诗歌的2、3两节大意相近,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4、5、6、7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

  2.学生熟读背诵前7节。

  五、话说理想、拓展延伸

  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花季少年对未来充满憧憬,多彩的理想画笔绘出壮美的人生蓝图。请同学们模仿诗作,用很美的话来概括、赞美理想。

  教师示例:

  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灯塔雪亮的眼光。

  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标醒目的手臂。

  理想是驱逐寒夜那火种熊熊的烈焰。

  六、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文后问题。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个浪都打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____________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望着海洋

  1.这首诗最恰当的题目是( )

  A.海浪 B.海岸

  C.礁石 D.坚强者

  2.诗中的空缺处应填入的一项是( )

  A.风掠过 B.水蚀过

  C.刀砍过 D.雕刻过

  3.对诗中“它”的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孤独者的形象 B.一个生活苦难者的形象

  C.一个坚强革命者的形象 D.中华民族的形象

  4.这首诗赞美的精神是( )

  A.敢于劈波斩浪的进取精神

  B.威武不屈,立场坚定,不可屈服的精神

  C.不畏强暴,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D.不经磨砺不能成名的启示

  参考答案:

  1.C 2.C 3.A 4.B

  七、布置作业

  1.朗读体会诗作8~12节的思想感情。

  2.搜集、整理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做分类卡片,积累语言材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探究、解读诗歌的8~12节,梳理诗歌的脉络,感悟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联系《在山的那边》作对比阅读。

  [教学步骤 ]

  一、检查作业

  请学生在班上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展示制作精美的卡片,引导学生养成摘录、积累的阅读习惯。

  二、分析、解读诗歌的8~12节

  1.学生集体朗读全诗。

  2.指一名学生朗读8~12节。思考:

  (1)第8节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第9节是什么意思?跟上一节有什么关系?

  (3)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4)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

  (5)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逐节研讨、交流,教师点拨:

  (1)第8节分两个大句,每个大句上下两个小句之间都用分号。这一节说的是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2)第9节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树立了理想,他也可以获得新生;即使是浪子,一旦树立了理想,“浪子回头金不换”。点出了理想对人的灵魂起着巨大的作用。“理想是还魂的仙草”,是说罪人树立了理想,就恢复了良知,恢复了正常人的灵魂,就能重新做人。“理想是慈爱的母亲”,是说理想能引导着浪子走上正轨。

  (3)对理想“被玷污”“被扒窃”的理解应联系十年浩劫的历史背景。“四人~”歪曲马列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4)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动抛弃的,有层进关系。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

  (5)“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郁,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小结:诗歌8、9、10、11节大意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义”来概括。可见,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3.学生集体诵读全诗并背诵。

  4.仿照例句,完成句子。

  例(1):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完成:小康的年代里,理想是_________;

  和平的年代里,理想是_________。

  例(2):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完成:时间既是_________,时间又是_________。

  三、对比延伸

  请学生说说《理想》与《在山的那边》的内在联系,找出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明确:

  两首诗的内在联系是主题相同,都抒发了理想的意义。

  《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在山的那边》:“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以上诗句说,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

  四、在班上举行朗诵比赛。朗读中加深对诗歌思想感情的体会、理解

  五、课堂练习

  投影:

  阅读诗歌《母亲对儿子说》,完成题目。

  母亲对儿子说

  喔,孩子,我要告诉你

  生活对我并不是一架水晶梯

  它上面有钉子

  有碎片

  有裂板

  那儿的地上没有地毯——

  是光秃秃的

  但是所有的时刻

  我都在向上攀登

  在到达楼梯平台前

  要绕过许多拐角

  有时在黑暗中摸索

  那儿没有一丝光线

  孩子,你千万不要后退

  不要因为前面有艰险

  便停步不前

  现在你不要跌落下去

  因为我还前进,宝贝

  我还在攀登

  生活对我并不是一架水晶梯

  思考:这首诗意在表现____________,作者以母亲细致地讲述____________为表现形式,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参考答案:母亲对儿子即将踏上人生旅途的关照 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生活充满艰辛和困苦,要不断地努力和奋斗,任何时候都不要停滞不前

  六、课堂小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举凡那些历史上有所建树的风流人物,无不在青春年少就显露出非凡的远大志向。“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伟人周恩来正是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鹏程壮志而发奋攻读,终有所作为。恰如诗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愿同学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划出美丽的弧线。

  七、布置作业

  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试模仿第一段也写几句。

  ●板书设计

  理想

  流沙河

  ●活动与探究

  1.当今时代,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想,作为青年人,他们的理想有何特点?请在班级开展一次有关理想的调查活动,并设计出统计表格,同时对调查结果用几句话概括一下。

  2.青春年少,憧憬着五彩的人生画图,请用稚嫩的手笔,写下心中的梦想。在班里组织一次理想演讲比赛,让同学们的喝彩为奋斗着的你加油。

  3.下列拟人化的物语,都有一定哲理,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一种,并以之为线索,写一篇“感悟生活”的诗文。

  (1)鸟:笼子即便是金的,也不如没有的好。

  (2)虾:哈哈!你们怎么都倒着走哇!

  (3)啄木鸟:真挚的爱,往往是残酷的爱。

  (4)昙花:人们都说我很美,是因为我生命很短暂吗?

  (5)放大镜:在我眼里,芝麻便是西瓜。

  (6)凸透镜:把力量凝聚在一起,便能获得成功。

  (7)锁:在强盗眼里,我是不存在的。

  (8)彩虹:我七色的光彩,来自那最普通的阳光。

  (9)窗户:我的原则是该开的时候开,该关的时候关。

  (10)镜子:只有看得起我的人,我心里才会装着他。

  4.开放探究

  阅读黄金山的《人生》,回答问题。

  人生

  人生,是一支悠扬的歌,天天都是一个跳动的音符;人生,是一生流淌的河,时时都在激起朵朵浪花;人生,是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它的课本,需要一生去研读;它的试卷,需要一生去解答,即使如此,也未必能够找到它的真谛。

  人生,又是一场戏,每个人都是这场戏中的角色。人生是戏,但绝不能视其为儿戏。因为,戏弄了人生,亦即戏弄了自己。

  人生的历程犹如一条抛物线,经过一个高度后,终归回到地面。即使每个人的人生未必都能成为一个“!”,也应该成为一个圆满的“。”。

  思考:本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排比是常用的修辞手法,作文时从一点展开排比,就可将思维多角度地开拓,从而使文章生动活泼,意境深远。用好排比,写人就能穷形尽相,血肉丰满;写景就能多层渲染,淋漓尽致;抒情就能一唱三叹,酣畅浓烈;议论就多向生发,充分透彻。《人生》一文就是从“人生”这个思考点出发,用排比之力启动思维之钻多方探求,从而把人生化为“一支歌”“一所学校”“一场戏”“一条抛物线”的形象,又用排比把这些思维之花排列为一道绚丽风景,读后使人振奋、深思,从中获得启迪。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1.作者简介

  流沙河,当代诗人。原名余勋坦。属羊,四川省金堂县城人。1948年在成都读中学时,开始写作。在成都《西方日报》《新民晚报》《青年文艺》等报刊上发表诗歌、短篇小说等,加入本地中学生组织的青年文艺社和麦穗文艺社。1950年在《川西日报》副刊上发表一些诗歌和短篇小说,同年9月被作家西戎介绍到《川西日报》副刊任编辑和见习记者。其间与人合写中篇小说《牛角湾》。1952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调四川省文联工作,先后任创作员和《星星诗刊》编委。1954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重庆分会。1955年在《西南文艺》上发表《寄黄河》等优秀诗篇,受到好评。1956年出席全国青年创作会议,进中央文学讲习所学习。同年出版短篇小说集《窗》(中国青年出版社)、诗歌集《农村夜曲》(重庆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诗集《告别火星》(作家出版社),发表组诗《草木篇》(1957年《星星》第1期),作品以白杨、藤、仙人掌、梅、毒菌为赋,抒发爱憎之情,寓意颇深。但却被错划为右派。

  此后,在省文联工作。1966年5月,被迫回家乡做锯木工谋生,历时十二年。1978年到金堂县文化馆工作。复出后发表了不少诗作,《故园六咏》荣获1979~1980年全国优秀新诗奖。现任《星星》诗刊编辑。范朴真为先生所作的藏头诗:

  流金岁月滤沧桑,沙石飞卷旧时光,

  河汉曾经草木秀,清风无痕自留香。

  2.流沙河先生的名片

  流沙河先生有过三种名片。

  第一种名片白底黑字,字是他亲笔书写,笔力遒劲,笔笔划划都像用先生的铮铮傲骨构成。名片上左方竖写着“流沙河”三个稍大的草书;接着是两行蝇头小草:“曾任文学编辑,供职四川作家协会”;居中是他的座右铭:“天道还好,人生无常”;片尾是他的居家地址和电话。“天道还好”是说自然界的循环规律,“人生无常”是指人生却没一定之规。这两句话集中了先生辩证旷达的人生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人生态度。

  其时先生已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名片背后印着先生的长诗《太阳》中的几句:“作为个体/我们的生命有限/作为种属/我们的生命无穷/虽然含笑的不再是相同的眼/虽然跳动的不再是相同的心/生命之火代代相传/春天永远和我们同在。”这几句诗可看做是先生座右铭的诠释和补充。

  先生的第二张名片要比第一张名片高档了许多,覆了膜,朦胧着小黄菊花,淡雅,质朴。这张名片仍为先生亲笔所书,左上方横写着“流沙河”,下面两排为居家地址和电话。下面偏右横写着八个字:“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这句话源于东汉杨震。杨震任太守期间,有豪绅重金向他行贿,杨震不肯受。豪绅说,此事只有你知我知。杨震说,还有天知地知。

  流沙河先生是在用此话告诫自己和忠告友人,为人为文都得讲个良心、正派。

  先生的第三张名片是惟一的印刷体,白底黑字,比普通名片窄了许多。上面居中印着“流沙河”,右下角两行小字:“成都·四川;中国作协四川分会”。仔细一看,名片上方是被裁剪了的。

  原来,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到国外访问,中国作协统一为团员印制了名片。先生名片的右上角印有“诗人”二字。他一张未用,丢了又觉可惜,在抽屉里一锁十二年。第二种名片用完后,他将这种名片找出来,剪去“诗人”二字,用毛笔写上电话号码,权当名片用。究其原因,先生说:“中国台湾、香港,甚至全世界,没有在名片上自封作家、诗人的。”先生说罢长吟陆放翁诗句:“此身合是诗人未?细寸骑驴入剑门。”

  先生的意思很明白:陆游那样已写了一万首诗的伟大诗人尚且怀疑自己算不算诗人,何况我流沙河啊!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其实名片也如其人。沙河先生的名片告诉我们的,绝非“清高”“谦虚”所能概括。

  二、重温经典

  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1.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加里宁

  2.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生活的目的——这种伦理基础,我把它叫做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

  3.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4.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 —(法)蒙田

  5.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史立兹

  6.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 ——巴金

  7.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 ——罗曼·罗兰

  8.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 ——屠格涅夫

  9.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我们的头脑将陷入昏沉;我们如果不从事劳动,我们的理想又怎样实现? ——陈毅

  10.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宁

  11.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 ——周恩来

  12.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三、阅读知识推介

  关于背诵(一)

  背诵就是熟读成诵。背诵是培养记忆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能加深理解,帮助运用。通过熟读、背诵,学生可以逐步积累字、词、句、段、篇的知识,储存丰富的语言材料。背诵时,诗文的风采格调、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都会在背诵者的赞同、触悟下,不知不觉地化为己有,在潜移默化中进入艺术境界,受到感染和陶冶。

  背诵的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用普通话背诵,句读分明,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尽可能一字不错,白话文可适当放宽,以通顺并符合原意为原则。理解是记忆的基础,理解愈深则记得愈牢。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篇27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第1课时: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合作研讨第1―2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象和作法很有意思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学法指导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2、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3、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三、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作者沈复,字三白,长洲人,清代文学家。

  四、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1、教师范读。请同学注意读音和句读。

  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2、学生自读,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以下内容应出示投影

  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ng)然大物虾(há)蟆(ma)

  3、反复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方式:齐读、小组读、男女生读。

  五、合作研讨第1―2段。

  1、小组合作研讨第1--2段。

  要求:直译,字句落实。

  小组讨论后,交流。略

  2、词语积累:

  余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藐小之其故时物外

  成私拟于之则或项强素帐徐以作观如唳为怡然

  3、再读课文1―2段,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1、背诵1―2段

  2、注音10个,每个5遍。

  第2课时:熟读课文,合作研讨第3―4段,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感悟“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背诵1―2段。

  2、抽查词语掌握情况: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于,在。)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8)徐喷以烟。(以,用。)

  3、翻译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二、合作研讨第3―4段

  1、齐背1―2段,试背3―4段。

  2、小组合作研讨第3--4段。

  要求:直译,字句落实。

  小组讨论后,交流。略

  3、词语积累:

  其为怡然自得

  斗草间兴盖方尽鞭驱

  4、“之”的用法: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4)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5、反复读3―4段,背诵。

  三、合作、探究、质疑:

  1、背诵全文,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背诵后,引导同学回答,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小组合作研讨:

  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

  “物外之趣”:(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教师点拨:“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投影显示: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

  蚊、土砾

  联想和想像

  森林、野

  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始蟆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同学自己畅谈启发。

  教师小结: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

  答案不求一致:珍惜生命;处置有度;不忍心。

  四、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五、练习巩固:

  试解释下列词。

  1、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2、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3、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4、以草为林。(以,把。)

  5、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6、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翻译句子

  1、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3、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4、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文。

  2、“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篇2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能力目标

  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观察与联想。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3.图表概括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理解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写法,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设计(二):

  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投影显示:

  (1)注音:

  峰峦(luán)

  一霎(shà)间

  点缀(zhuì)

  绫纱(líng)

  弥漫(mí)

  晕(yūn)头转向

  月晕(yùn)

  崩塌(bēngtā)

  (2)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4)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5)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2)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标示说明角度的变化。

  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3)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4)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3.品读全文,体会课文层次清晰的特点。

  三、具体研讨第3~6段

  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

  2.投影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思考:(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

  (2)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

  (3)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本段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它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点。

  (2)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3)平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生动说明: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请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考虑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之妙。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学生回答,教师示例: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4.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3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3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内容要点。

  学生合作完成。

  5.积累文中的有关谚语,了解识别天气变化的常识。

  文中出现的谚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教师适当补充,并做些解释,如: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3)“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4)“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5)“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6)“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7)“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四、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1.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

  (1)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___________(一定有时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出现了高层云,___________(一定有时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

  (3)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___________(一定有时常常)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4)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___________(相当一定非常)的限度。

  (5)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___________(判断推断推测)天气的情况。

  2.下面一段话的句序被打乱了,将理顺后的句序写在后面的方格内。

  ①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②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③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④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⑤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⑥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⑦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正确句序: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

  (1)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

  (2)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3)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4)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5)那最轻盈、站得的层,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还有一种像棉花似的白云,叫积云……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

  4.如果将下面一段描写天气的语言改成天气预报的语言形式,请用恰当的语言表述。

  清晨,天上飘着片片白云,中午,天空渐渐聚集起了层层阴云,到了下午,便下起了濛濛细雨。轻风拂面,使人略感凉意。

  参考答案:

  1.(1)常常(2)往往(3)有时(4)一定

  (5)推测。(这些词语或修饰或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②①⑥⑤③⑦④

  3.(1)下定义(2)拟人(3)分类别(4)引用(5)拟人分类别作诠释

  4.天气:晴转多云,午后有小雨,风力1~2级。

  五、课堂小结

  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说明、比喻说明等方法,使得内容准确生动、层次明晰。看云识天气,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正如课文所言它毕竟有一定限度,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天气的准确预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昔日神话中的雷电神、风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为科技改写着大自然的历史。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篇29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2.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4.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导学

  1.注音

  赫拉hè 宙斯zhòu 庇护bì 粘住 zhān

  释义:

  庇护:包庇;袒护。庇:遮蔽,掩护。

  爱慕虚荣:喜欢表面上的光彩。

  2.查阅资料与工具书 ,了解作者及寓言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

  3. 了解与本文有关的一些古希腊神话人物。

  4.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导入

  由人们对寓言的说法导入:

  ①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够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②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③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④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维活跃。

  (二)、简介与本文有关的知识

  指名说,教师补充并明确:

  1.寓言及其特点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简介伊索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3.与本文有关的一些古希腊神话人物

  ①宙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希腊神话说他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以雷电为武器,维持着天地间的秩序,公牛和鹰是他的标志。他的兄弟波士顿和哈德斯分别掌管海洋和地狱;宙斯还和许多女神生下了不少儿女,如火神赫费斯托、正义和艺术的保护者、太阳神阿波罗,月神和狩猎之神阿尔迪美斯,旅行和商业神赫尔墨斯,美神阿芙洛神,战神阿雷斯,智慧之神雅典娜。

  ②赫拉是希腊神话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罗马神话中称为朱诺,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妇女的保护神。

  ③赫尔墨斯,一译海尔梅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罗马神话中称为墨丘利,掌管商业、交通、牧畜、竞技、演说以及欺诈、盗窃。他行走如飞,多才多艺,传说首创字母、数字、天文学、体育运动,发明古代的竖琴,并把种植橄榄树的技术传给人类。

  ④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诞生是最为奇特的:传说她是从宙斯的头脑里长出来的。

  (三)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检查字词

  赫拉hè 宙斯zhòu 庇护bì 粘住 zhān

  庇护:包庇;袒护。庇:遮蔽,掩护。

  爱慕虚荣:喜欢表面上的光彩。

  2.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1)听读

  (2)看图复述课文

  (3)课文研讨

  ①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②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③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

  ④你认为赫耳墨斯是个怎样的人?从这则寓言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⑤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四)学习《蚊子和狮子》

  1.诵读感知

  (1)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又会败给蜘蛛?从中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蚊子:冲、咬 扬长避短 胜 狮子:抓

  蚊子:吹、唱 骄傲自满 败 蜘蛛:粘

  骄兵必败

  2.总结归纳寓意

  《蚊子和狮子》寓意是什么?

  3.改动情节,概括寓意。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4.课堂研讨:

  请大家比较这则寓言和上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五)、课堂小结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用动物间的关系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即使取得大的胜利也不能骄傲,要始终谨慎从事,否则可能在小处受到挫败。

  三、拓展与延伸

  1.练习概括寓意

  燕子与乌鸦

  燕子与乌鸦争吵谁最美丽。乌鸦对燕子说:“春天才能看到你美丽的外貌,我的身体却可以抵御冬季的严寒。”这就是(健康的身体是最漂亮的外貌。)

  苍蝇与蜜

  房里有蜜漏流出来,许多苍蝇便飞去饱餐起来。蜂蜜太甜美了,他们舍不得走。然而,就在这时他们的脚被蜜粘住,再也飞不起来了。他们后悔不已,嗡嗡乱叫:“我们真不幸,因贪图一时的享受而丧了命。”这就是(贪婪是许多灾祸的根源。)

  2.根据提供的材料编写寓言

  ①树和斧子 ②画笔和颜料 ③蜜蜂和花朵

  3.阅读分析:

  (一)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又不被重视的人。

  〖注〗赫耳墨斯:希腊神话里掌管旅行和商业的神,是宙斯的儿子。宙斯是希腊神话里最高的神。赫拉:宙斯的妻子。添头:商人为了吸引顾客,往往在顾客所买的货物以外,加送一点不值钱的东西,这种加送的东西叫做“添头”。

  (1)第一段采用的是 与 的表达方式,第二段采用的是 的表达方式,点明了 。

  (2)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请用一个词语来更明确地表达赫耳墨斯雕像的价格: 。

  (3)在赫耳墨斯的想象中,雕像者会如何回答他的雕像价值?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态?

  (4)文中划横线部分是对赫耳墨斯的 描写,表现了他 的心理状态。

  (5)赫耳墨斯在问赫拉像的价值时,为什么笑?这反映了他问话是怎样的心态?

  (二)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6)在文中找出与“你并不比我强”这个否定句相应的肯定句是

  这两句把蚊子 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7)判断正误:

  ⑴蚊子之所以能战胜强大的狮子,根本原因是蚊能咬狮子。(  )

  ⑵在写法上,上一则寓言是反衬手法,在修辞方面本则寓言用的是拟人手法。(  )

  ⑶本文是在篇末点明寓意。(  )

  ⑷能概括蚊子战胜狮的神态的词语是“势不可挡”。(  )

  (8)能确切概括蚊子结局的成语是(  )

  A.后悔莫及  B.可歌可泣  C.乐极生悲  D.宁死不屈

  (9)文中两次写蚊子“吹着喇叭”,第一次表现蚊子的什么特点?第二次表现蚊子的什么神态?

  (10)这则寓言说明了(  )

  A.狮子虽然庞大,却没有本领。

  B.是不是真有本领,不取决于个子的大小。

  C.蚊子败在蜘蛛手里,是出于偶然。

  D.取得胜利后,不能盲目骄傲,要谨慎从事,否则会受挫折。

  (二)中国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1.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4.学会在生活中体验与感受寓言所阐明的哲理。

  教学重点

  1.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2.用自己的话概括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导学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2.试译这两则古代寓言。

  3.试概括寓意。

  4.了解作者及寓言出处。

  二、指导学习 研讨

  (一)导入

  由复习上节课学习总结的寓言的特点导入。

  (二)自主学习

  根据注释,试译课文。

  1.在翻译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你能跟大家来讲讲这个故事吗?

  (三)寓意探究(《智子疑邻》)

  1.自主回答以下问题:

  ①宋人家被盗的原因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②在宋人家被盗前,可有人向他提出有关建议?(其子;其邻人之父亦云。)

  ③被盗后,宋人对两人有何不同的态度?(智其子而疑其邻。)

  ④你认为“不筑,必将有盗”这个建议正确吗?

  2.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①宋人为何对两个提出相同建议的人产生不同的态度呢?

  宋人与儿子的关系亲近。相信儿子不是盗贼,那么邻居必定是盗贼了,因为邻居提出了一个与其儿子一样的建议。

  ②读罢本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寓意探究(《塞翁失马》)

  1.自主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则寓言讲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

  ②在一般人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在“其父”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

  2.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①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寓意理解。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五)小结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严文井)

  三、拓展与延伸

  1.请你诊断

  考试成绩公布了,小明是最后一名。得知这一消息后,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因为小明相信坏事会变成好事,下次一定能考好。他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暮而果大亡其财(亡: )

  ⑵马无故亡而入胡(亡: )

  ⑶人皆吊之(吊: )

  ⑷此何遽不为福乎(何遽: )

  ⑸居数月(居: )

  ⑹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 )

  ⑺死者十九(十九: )

  3.《塞翁失马》这篇寓言用来说明“ ”(《老子》第五十八章)这两句话的,阐述了     与     的对立统一关系。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三)2.(3)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②(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③(第一问是探询;第二问时“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第三问时他已经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显得很狂妄。)

  ” ④(讽刺、批评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告诉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⑤(原文刻画了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

  (四)1. (1)

  蚊子:冲、咬 扬长避短 胜 狮子:抓

  蚊子:吹、唱 骄傲自满 败 蜘蛛:粘

  骄兵必败

  2.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绩而得意忘形的人。告诫人们不应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 。

  3.(告诉人们,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弱小者也能战胜强者。)

  4. (1)相同点:

  ①结构相同。都是第一段讲故事,

  ②第二段议论并得出道理。

  (2)不同点:

  ①情节不同。

  《赫》采用三问三答,把情节推向高潮。

  《蚊》写了两件事。第一是蚊子和狮子的战斗,战胜了狮子;第二件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蜘蛛粘住。

  ②寓意不同。

  《赫》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蚊》是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绩而得意忘形的人。

  ③表现方法不同。

  《赫》把神当作人来写。《蚊》则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性格。

  ④表达方式不同。

  《赫》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赫耳墨斯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性格特征。《蚊》主要运用语言描写,表现蚊子勇敢机智,藐视强大的敌人。描写蚊子两次吹喇叭的动作。

  《寓言四则》答案

  3.(1)叙述、描写;议论;寓言的寓意(2)一文不值 (3)价值比赫拉的雕像还贵。表现了他狂妄的心态。(4)心理;自以为身价很高,狂妄 (5)蔑视赫拉的骄傲的心态。 (6)我比你强得多;步步进逼、咄咄逼人 (7)⑴⑵√⑶√⑷ (8)C (9)无畏、果敢;洋洋自得、骄傲自大 (10)D

  第二课时

  三)1. ①(用原文语句回答)(宋有富人,天雨墙坏。)②(其子;其邻人之父亦云。)

  ③(智其子而疑其邻。)

  2. ①宋人与儿子的关系亲近。相信儿子不是盗贼,那么邻居必定是盗贼了,因为邻居提出了一个与其儿子一样的建议。

  (四)②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三、2.⑴丢失⑵逃跑⑶安慰⑷难道⑸过了⑹带领⑺十分之九

  3.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福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篇30

  知识目标: 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能力目标: 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教学和学习方法:探究、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堆金钱,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这样选择?(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没有人认为金钱贵重,金钱万能吗?(摇头)的确。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今天我们要共同地学习一下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 作者简介。(幻灯展示)

  张之路,1945年生,山东诸城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曾任中学教师多年。1982年调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现任该厂文学部主任。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有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磨表》《傻鸭子欧巴儿》及同名中篇小说,话剧《双龙花盆》,童话集《野猪的首领》《大鼻头和黑眼圈》,小说集《在楼梯拐角》《题王》,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等。1992年被登录于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名册。

  三、木雕鉴赏(幻灯展示)让同学们欣赏我国木雕艺术家在木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进而了解羚羊木雕这种艺术品。

  四、检查预习

  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学会运用。

  (1)犄角(jī):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本课指桌面的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

  (2)仗义:讲义气,仗:拿着,引申为主持、讲求。

  (3)形影不离:成语。像物体跟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4)挽回:扭转已成的不利局面。挽:拉,引申为扭转。

  (5)寒颤(zhàn):本课指因受冷而身体颤动。[注意]也作“寒战”。

  (6)反悔:对以前允诺的事后悔而不承认。

  (7)光彩:原指颜色和光泽,也用来比喻光荣。本课指后者。

  (8)逮(dǎi):捉,捕。

  (9)攥(zuàn);用手握住。

  四、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 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本文说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

  2.整体感知

  本文围绕“羚羊木雕”展开故事,故事情节依矛盾的冲突,由发生、起因、高潮和结局组成。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找出起止点。

  发生 查问木雕 倒叙 1 —16

  起因 赠送木雕 插叙 17—23

  高潮 逼取木雕 顺叙 24---35

  结局 伤心难过 顺叙 36---38

  3.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6个人

  4.他们的性格特点相同吗?

  5.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研究文章的主题

  6.讨论本文的主题。

  五、作业

  1.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2.找出重点语句,进一步理解分析,挖掘文章的中心。

  3.找出文章的写作特点。

上一篇:物理教学工作总结以及来年计划(汇总31篇) 下一篇:八年级地理的教学计划(通用30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