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书检讨书 内容页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2023-04-10检讨书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精选30篇)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1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发菜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创新能力。在本课设计中,设计的拓展练习:小鸟和小乌龟会对荷叶说什么?还有哪些小伙伴来,他们会说什么?你们会说什么?使学生积极思维,展开了想像的翅膀,与文本进行了深层次的对话。

  我想,阅读教学中要实现对话,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平等对话的氛围,让学生在一个充分开放和民主的空间中自由吐纳和涵泳,使学生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的奔涌。引导学生在领悟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中,真正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灵去解读作品。当然课堂中还存在不足,比如因为主要以表演的方式学习感悟,可能对有些不喜欢表演的而喜欢其他方式学习的同学来说,没发挥他们个人学习上的优势,而且难免会有单薄之感。还有,到台上表演的同学不够多,参与面上还有待加强。

  ——噢!躺在上面是多么舒服、多么快乐呀!——你们体会了小水珠的心情,咱们怎么样才能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呢?”像这些极富启发性的语言,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2

  “圆圆的、绿绿的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本课语言生动优美,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像;这样的文本载体,将有利于我的教学梦想得以较完美的实现,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

  激趣,绽放快乐的火花。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爱幻想,又非常喜欢小动物,所以在课堂上我尽量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让学生愉悦地学习课文。首先采用多种策略创设不同的激趣情景,看画面、听音乐、做游戏、猜字谜、戴头饰、表演等多个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识字”与“读文”的学习,使学生融入课堂、融入文本。当看到屏幕上出现:圆圆的、绿绿的的荷叶、亮晶晶的小水珠、可爱的小青蛙——这些优美的图画,学生无不为之动情,无一不对课文产生想学、想看、乐学、爱学之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思想。

  教师的语言是激起学生兴趣的法宝。我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极富启发性,如“同学们你们坐过摇篮吗?小水珠躺在荷叶这个‘摇篮’上是什么感觉呀?——请大家闭上眼睛,感觉一下小水珠的心情。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3

  《语文课程标准》就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落实,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达成这三维目标,实施素质教育呢?在《荷叶圆圆》这课中,我找到了其中一个策略,即:对话。

  1、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首先要唤起学习的兴趣,要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和感受语文的魅力;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走进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让阅读教学成为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

  2、演演读读,加强朗读感悟,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

  教学这课时,我将这课以和老师一样到大荷叶上来表演呈现在学生面前,为了演好,学生主动地投入朗读。在表演中,共同活动,一起谈感受,一起互相倾听心声……语文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上课,而是一次有趣的活动,在愉悦的活动中文本内容就悄无声息地走入了学生的心田。

  3、丰富想像,培养创新能力,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保证。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4

  我上完了二年级美术课《变废为宝》,感触很深。变废为宝这节课的显性目标是利用废旧的材料制作立体和半立体的艺术品,隐性目标是渗透环保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根据学生们对垃圾有了一定的认识。于是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 让学生重新认识垃圾,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习惯;2、 让学生利用垃圾设计、制作工艺品,培养学生动手设计制作工艺品,培养学生动手设计制作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等综合素养和综合技能;3、 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作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小组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的,而且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一节课不可能把作品做得那么完美,但这没关系,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

  我觉得应该以变废为美的艺术思路的深度为教学重点来进行思考,可以落脚到某一种方式方法,以点带面,由易到难,通过色彩、形状、质感的联想拓展思路,深入研究。从材料广度进行拓展,可放手体验,自由发挥,达到精彩纷呈。让学生了解如何对废旧物进行联想,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废旧物品变美得可能,调动其操作积极性;通过制作先后的美丑对比,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美丽的同时,自动的热爱生活通过自己的能力变废为宝美化环境。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除了学习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技能之外,一定要努力地研究课堂教学,研究教材、准备切合实际的教案、备好学生,特别是在备课时就做一下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能力水平等,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5

  这首小诗通过一个孩子与小鸟对话的方式告诉小朋友上课要专心学习,培养学习的好习惯,全诗只有一节,由四句构成。这首小诗内容浅白,贴近学生生活,易于理解,只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问句,需要加强指导朗读。 本课教学目标是 通过朗读感悟课文的主题:小学生上课要专心学习,不受外界干扰。 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会认“外、鸟、叫、你、我、课”等10个字会写“小、不、了、下”4个字。 教学重点 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义。本节课反思如下: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尽管是一年级的孩子,但在教学中也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反复读句、读文,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识字,是我本节课的设计理念。熟悉课文整体感知,并思考:为什么让小鸟轻点叫?从而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并引导学生感悟到上课要专心学习,不受外界干扰。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6

  一、朗读感悟,体会优美的语言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文章语句优美,充满想象,让人读后能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为了让学生能好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的荷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有个人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似乎自己也变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

  二、抓住留白,指导想象说话

  这节课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利用课文的留白进行写话指导,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

  1.对第二小节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我进行了这样的写话练习设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地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_。利用这句话中的两处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感受白荷花的生机勃勃,充满灵气。学生的回答十分的精彩,例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向人们展示自己美丽的样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要呼吸大自然新鲜的空气......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有这么丰富的想象,让我感到欣慰。

  2.第四小节中还有一处留白:“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抓住了最后的省略号,问学生,还有谁会告诉我些什么?提醒学生抓住清晨荷塘的时间和地点的特点,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回答:“蝴蝶飞过来,告诉我她要为我授粉。”“小鸟飞过来,告诉我,今天早晨它看到的事情。”“一只小青蛙跳到荷叶上,告诉我在池塘游玩的乐趣。”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这节课,我借助美丽的范文,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受到熏陶,收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双赢的效果。但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课堂教学中,点拨语、评价语等语言设计,还不够到位,必须好好斟酌,应该更有针对性。今后要努力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7

  在学唱这首歌曲时,我首先让学生聆听了器乐曲的《保尔的母鸡》,了解不同的乐器,之后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说出音乐的情绪,借机为乐曲加入一个故事,导入本歌曲的学唱。

  《保尔的母鸡》节奏明快,曲式结构简单为AABA1,在分析这一环节时,采用了一种直观教法(即拉线哼唱旋律法)为学生揭示答案。我用一条线代表一个乐句,请学生在我点头的位置(即每个乐句的最后一拍 )上拍一下手。学生通过观察拉线的次数和自己拍手的次数,明白到原来这段音乐一共是由四个乐句组成的。经过前面反复的聆听,学生迅速的说出了:“第一,第二个乐句是相同的”。接着我说:“那么,第三和第四个乐句呢?让我们结合歌谱看看听听,详细的分析一下”,我重点对第三乐句做了强调:反复记号与空拍,这是歌曲的一大特点,让学生在演唱时一定要注意,不要忘记。

  正确演唱的基础上加入乐器,会让课堂增加色彩,也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我设问:“假如你是保尔你又能想到一个什么方法呢?”作为学生课下讨论的话题。

  四十分钟的音乐课里,学生学习的热情始终是高涨的。他们不但收获了音乐,同时还收获着快乐。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8

  《酸的和甜的》是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的一篇阅读课。它既生动有趣又寓意深刻。刚从课堂上走下来的我仍然充满了激情和自信。回想起我和学生一起走过的这难忘的四十分钟,静静回味我们的真心交流,品味学习过程中感情的碰撞和思维的火花,我感到了快乐,同时也激动不已。现在,我将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的本课设计中想体现的教学思想:

  一、把握生字学习的时机,分散识字

  “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低年级的新课程改革也正以此思想推行。死记硬背的识字方式已悄悄退出教学舞台。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识字的规律,从而提高自身学习生字的能力。课前交流时,我让学生猜猜我最喜欢的水果是什么?接着出示“葡萄”图片及词卡。“葡萄”是形声字,而且考虑到这两个字不能分开使用,因此,没有把它们分开进行教学,而是整体认读、识记。告诉学生上面的草字头就像高高的葡萄架,下面的部分,就像沉甸甸的葡萄。这样,学生对生字有了大致的轮廓和印象。“串”是象形字,我引导学生从像什么的角度去识记,自然而然地就和一串串的事物的样子联系了起来。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象形字的特点,初步学会象形字的识记方法。在识记“猴”、“狐”、“狸”三个生字时,我先让学生观察这三个生字有什么共同点,并出示甲骨文中“犭”的写法。像一条蹲坐在地上的小狗,学生自主习得“犭”爱和动物交朋友。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于是,我努力将这一理念体现在识字和阅读教学中。在学习“转来转去”一词时,我告诉学生“转”是一个会变魔术的多音字,表示绕圈子的时候读“zhuàn”,由此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判断出“转”在本课中的正确读音。并能举一反三地得出“电风扇会转”、“大风车会转”……

  在阅读教学中,我大胆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把难读的句子划下来,并鼓励多读几遍,把句子读准读好。这样,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创设情境,感悟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尊重独特感受。整个读书过程为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我努力将以上思想运用教学实践中。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验小狐狸的角色,问问小狐狸在葡萄架下干什么,并让学生演一演小狐狸在葡萄架下转来转去动脑筋想办法的样子。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了词语的感彩,朗读时,自然能做到声情并茂。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9

  本课是以词汇为主的教学课,不少老师会认为词汇课比会话课简单。而通常的词汇课也会流于各种游戏简单的堆积。针对这些普遍现象,我在本课的设计中给自己定下了以下三个标准,即“趣、实、新”。

  所谓“趣”是指整堂课的设计应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使学生一直处于英语学习的兴奋状态,在本课中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唱一唱,说一说,问一问,谈一谈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体验到英语学习的兴趣。

  所谓“实”是指整堂课的教学活动应紧紧围绕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做到由浅入深,衔接自然。 本课中,对于新词组的教学我基本做到先示范,再模仿操练,然后进行意义操练,最后达到实际运用。努力使全体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实实在在地说更多的英语,学到更多的英语知识。

  所谓“新”,一是指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新,本课我比较侧重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对于新授词组,我都尽量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思维中学习和运用语言,并真正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新”的另一方面指的是教学方法要新,本课我尝试了让学生来呈现新知识的方法,提高了他们的听力和理解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10

  11月2日下午,我在镇中小学执教了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的最后一篇课文——《孙中山破陋习》。本来应该在第一时间写出这一课教学的得与失,但因家庭琐事所累,一直拖到了现在,倍感惭愧!

  《孙中山破陋习》是一个历史故事,课文以鲜活的文字讲述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全文共8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孙中山小时候很喜欢自己的活泼能干的姐姐(已放在第一课时教学)。第二至七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写孙中山的母亲受封建习俗的影响,强行给孙中山的姐姐缠足,他的姐姐从此失去了欢乐,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第八自然段写辛亥革命后,担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首先废除了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缠足陋习。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出了孙中山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时和缠足后肉体及心灵上的痛苦,字里行间讴歌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坚决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

  本文主要是写孙中山与他妈妈之间的对话(二至七自然段),感情真挚动人。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重点引领学生体会缠足给姐姐带来了怎样的伤害,让学生想象姐姐当时承受的痛苦,以至于改变了姐姐活泼的个性。让学生从姐姐的前后变化中体会封建陋习是多么害人。另外,体会母亲也是缠足陋习甚至更多封建陋习的受害者,上一代人、不知有多少代人都是封建陋习的受害者,但他们像母亲一样对封建陋习盲从而无奈,而孙中山却对封建陋习憎恨与抗争,从对比中体会孙中山反封建的彻底革命精神。大概过程如下:

  复习时,先请学生就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聊聊孙中山的姐姐原来是个怎样的女孩子,学生们都觉得他的姐姐既活泼又能干。我也兴奋地问学生:“有这样的姐姐朝夕相伴,我们高不高兴呀?”学生们都喊:“高兴”,我却话锋一转:“但好景往往不长。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看看姐姐发生了哪些变化。找到相关的语句,你可以用笔画下来。”学生们静静地默读课文,很快就找到了: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

  学生们的脸上充满了疑问,我趁热打铁:“是什么样的一件事让姐姐发生了改变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二至六自然段,你一定会从中找到答案!”学生们非常认真地在文中寻找着答案,一致认为:是“缠足”让姐姐发生了改变。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这段话:“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看见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学生齐读后,我问:“你知道姐姐缠足时的感受吗?”“姐姐为什么会痛苦地流泪呢?”引导学生抓住“长长的、一道又一道地”来体会姐姐所受,为学生讲解:“同学们,蓝线画的是我们正常人的脚型图。缠足时,要先把本来直的5个脚指头折断,藏在脚底下,再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把它们捆绑在一起,好长时间都不能拿下来,直到最后长成这样的形状。”说完,我走到一位女生桌前:“如果你就是姐姐,脚指头这样被折腾,痛吗?”孩子难过地说:“痛!” “十指连心”呀!你能用声音表现出这种痛苦吗?”她读得非常到位,另外几个女孩子也读得毫不逊色。

  为了让学生们更真切地感受到缠足给姐姐造成的伤害,我又为他们出示了一组被缠过的脚的图片,并请学生说了自己的感受。学生 们只说出了“这些脚很小。”“这些脚小得还没有我们的手掌大呢!”这些感受。我补充道:“我们把这些小脚称作“三寸金莲”,相当于十厘米左右。是不是比同学们的脚小得多?封建社会,女孩到了四、五岁左右就要被缠足。为了使自己的脚不长大,她们有的在脚底下垫上锥子走路,有的垫上碎玻璃或者是打碎的碗片,有的甚至抓一些虫子放在脚底,好让自己的脚腐烂,不长肉。同学们,听到这儿,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学生们联系自己以前受过的伤害,如手指被刀子割破、不小心被针刺了一下、手或脚不小心被玻璃划破了等,进一步体会到了缠足给古代女子带来的伤害之深。

  “‘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呀!面对此情此景,孙中山的反应如何?”我又用这句话引出了孙中山母子的对话,问学生:“从孙中山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通过交流,学生们都体会到了孙中山的“又是生气又是心疼”。可是,他们是否也理解妈妈的作法呢?所以,我又用奇怪的语气说:“奇怪!同是亲人,弟弟是那么的心疼姐姐,而妈妈却还要坚持给姐姐缠足,难道妈妈就不心疼吗?”很多学生都从“叹了口气、我也知道、可、会被人家笑”等词体会到了妈妈也很心疼,但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我难过地说:“‘娶妻要娶小脚妻’,这是在中华民族流传了上千年的一种习俗。正因如此,母亲们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这份罪,也要让她们缠足。孙中山的母亲也是这样,她也知道缠足很痛苦,她自己也曾受过这样的痛苦。女儿缠足,妈妈也很心疼,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将来找个好婆家,她一点办法都没有。这真是无可奈何啊!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妈妈的这种心情吧!”我相机指导他们分角色朗读母子俩的对话,学生们读得非常投入。

  一段悲伤的音乐响起,我说:“就这样,妈妈还是给姐姐缠了足。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孙中山,看着妈妈含着眼泪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听着姐姐撕心裂肺的哭声,会想些什么呢?”从学生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被个故事深深地震憾,一个女孩子竟然失声痛哭。我说:“缠足,带走了姐姐灿烂如花的笑脸,也夺走了姐姐悦耳动听的歌声。正是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这件事也深深地刺痛了我们所有人的心。让我们捧起书,齐读二至七自然段,感受一下姐姐的改变给孙中山带来的这份伤痛吧!”此刻,学生们怎会读得不动情呢?

  这是对课文二至七自然段的品读。在教学中,我用了很多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再通过读来表达所体验的情感,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了适时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通过朗读,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妈妈的伤心和无奈,也了解到了孙中山的心痛和愤怒。

  在学生们齐读完二至七自然段后,我直接出示了第8自然段的内容:“后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当了临时大总统,他首先废除的就是这个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缠足陋习。”并进行了如下教学:

  1、同学们,年幼的孙中山看到姐姐被缠足,心中充满了对这一陋习的恨,就暗暗立下了废除陋习的决心。长大后,他排除万难,终于破除了这一陋习。让我们带着敬佩,一起读段话!(生齐读)

  2、这个陋习只是害了孙中山的姐姐一个人吗?(指生说)

  3、“残害了中国妇女上千年的封建陋习”呀,你终于被废除了!这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千千万万个中国妇女听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欣喜若狂。 女同学读!( 女生齐读) 

  4、如果没有孙中山,我们在座的女同学也许已被缠足;如果没有孙中山,你们的奶奶、妈妈,包括施老师也许早已缠足。感谢孙中山!(齐读)

  5、这就是(师指课题,生读:孙中山破陋习)

  现在,你还想怎样读这个课题?(指生读课题,生读出了孙中山破陋习的伟大与了不起。)

  6、(屏显孙中山雕像)同学们,他就是孙中山。他遇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这种可贵的精神,一定会长留我们心间!此时此刻,面对孙中山爷爷的雕像,你最想对孙爷爷说些什么呢? (音乐,交流)

  7、同学们,孙中山爷爷破除的是已在中华民族存行了上千年的封建陋习。可是,就在我们当今社会,我们的身边却还有如此多的陋习在等着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破除。(屏显部分陋习)现在,你能当着孙中山爷爷的面表表决心吗?(指生说)

  8、作业

  同学们,孙中山破陋习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心灵的震憾。课后,我们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破陋习的行列中来,大家说好吗?

  以上就是我对《孙中山破陋习》第二课时教学的简单回顾。应该说,整节课的教学走的是一条情感的主线,因为只有学生入情了,才能悟情。虽然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差,但同时也留下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最遗憾的就是考虑到课堂的时间分配,一些应该让学生展开说的环节,如“就这样,妈妈还是给姐姐缠了足。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孙中山,看着妈妈含着眼泪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听着姐姐撕心裂肺的哭声,会想些什么呢?”这一环节真的只是被我以“环节”的形式匆匆走了一个过场,学生的说话欲望还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下面环节的教学。

  一节课下来,有得有失,敬请听课的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11

  《夜莺的歌声》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称为“夜莺”的小男孩把德国官兵引入游击队的伏击圈,使德国法西斯强盗被歼灭的故事。一个机智、活泼、乖巧的小男孩形象跃然纸上。本课教学反思如下:

  一、抓住主线,理清顺序

  这篇文章较长,当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后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提醒学生观察这篇课文与以往的课文在排版上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读书后很快发现文章每个部分内容都自行空行。于是,我就请学生联系平时看到的电视连续剧,看看课文写了哪几个镜头,学生十分容易按照课文已经分好的段落去理清顺序,并加上小标题。这样就把故事连贯起来有了整体了解。

  二、以读促悟,深究感悟

  1、找句子,先让学生找体现小夜莺勇敢机智的句子,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教学下来,大部分同学能够找出小夜莺语言的句子,但是对于他的行动的句子相对来说要困难一点。特别是关于夜莺的歌声的句子,学生没能把它联想到是小夜莺机智勇敢的表现。

  2、说句子,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说一说,说说你是怎样感受到他的勇敢机智的,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都表达出来了,我再根据一定的情况进行补充和引导。这里,我要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能说到哪一个程度就到哪个程度,不要求学生更深的去理解,因为这些句子的理解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每一句的教学都会有一个重点,比如教学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这句话,我要让学生感悟的重点是小夜莺借野兽来骂敌人,体会他的机智,理解不慌不忙体会小夜莺的勇敢。而教学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象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这句话的时候,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小夜莺是以自己的天真烂漫来迷惑敌人,表现他的机智和勇敢。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12

  教学设计的初衷是希望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并通过老师板演及学生练习的展示进一步强调作业书写格式的规范。从整节课的效果来看, 这连个任务基本完成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并以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为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的逐渐形成奠定了基础。

  然而也存在了以下的不足:

  1、教学时间上把握不准,出现虎头蛇尾的情况,计划中的小结部分未能体现。

  2、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设计例题和练习。所以感觉部分学生反响不强烈。没有很投入到练习中去。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13

  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孩子们似乎长大了,听得那么专注,朗朗书声那么动听,每一个学生都在用心投入地学习。

  两节课上得都很顺利。《燕子》是一篇老课文,篇幅短,借对燕子的描写赞美可爱的春天。一开课,先指导了“燕”字的写法,接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说说小燕子的样子:乌黑的羽毛、雪白的肚皮,剪刀似的尾巴,轻快的翅膀。顺势引入第一段,读出小燕子的机灵可爱。

  第二段的教学侧重于理解“像赶集似地聚拢来”一句,感受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第三段阅读前创设情境:“我们就坐在绿草如茵的小河边,看到小燕子在空中飞翔,有的.....有的......”你能想像到小燕子怎样飞吗?学生提出几个很有价值的字词:“掠”“沾”“一转眼”。通过能这些字词的品味,使孩子们理解到燕子飞行的特点:轻盈、欢快、敏捷。

  最后一段是全文很有诗意的段落,呈现了一幅安静的画面:蓝蓝的天空,碧绿的原野、清澈的河水、空中的细线和音符。

  比喻更增加了燕子与春天的美感。本段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同样引导学生促进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为什么用几‘痕’细线,而不用几‘根’?”

  全文的教学体现了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燕子的美,配乐的朗诵让学生入情入境,重视朗读和对语言的品味与积累。学生觉得比较投入,多数孩子已经能在当堂背诵重点段落。不足是段落间教学似乎还缺少更为精妙的过渡,全文体现了阅读的“整体到部分”的框架,而缺少再回到整体的回归,如对燕子整体特点的回顾,如果最后让学生再来说说是不是更好呢?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14

  《赵州桥》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呈现了赵州桥设计的好处以及创造与修建的智慧并从建筑艺术这个角度,介绍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课文简洁明了,用不一样数据介绍了赵州桥的特点,是学生自读、自悟、自得的一篇好课文,同时也是语文拓展性活动的一个好素材。在教学中首先以问题激发学生对“桥”的兴趣,透过对赵州桥的特点、外观、历史地位等等的学习来充分认识赵州桥,在影像资料现场表象感受,重点指导学生朗诵,引导学生产生共鸣,产生自豪和赞叹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第三自然段,并夸夸赵州桥,以到达各个教学目标。

  这次教学活动,比较满意的有以下几点:

  1、教学设计比较切合学生实际学况,课堂容量小,重视学生读与说的训练,以读代讲,以背诵促积累。

  2、课件设计突出课堂目标与学法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至关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明白如何学、怎样学。

  3、结合我教委推行“自主互助”式教学模式,侧重指导与当堂训练,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当堂朗读、背诵、说话,有目标,有落实,有训练,力求当堂达成目标,做到课课清。简洁的引入课堂教学之后,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

  限定时光,让学生投入紧张的自学中,透过读、思、画的方式,抓住课文重点。六分钟后开始检测,利用固定句式引导学生说自我的收获,培养了学生说的潜力和提炼文章主旨的潜力。在本节课的

  教学中,我根据教学的要求,把赵州桥图片展示给学生看,透过生动的影像资料突破学生理解课文的瓶颈。激发学生情感,赞叹和自豪的情感油然而生,然后开始透过自我的朗诵表达这种情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透过图片和朗诵,学生感受到赵州桥的坚固和美观之后,也潜意识的感受到了课文中的语言之美,实时给出背诵指导,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文字。透过当堂比赛,促使学生用心积累,到达最佳学习效果。

  反思我的教学不足,有以下几点:

  1、从教学活动中感觉,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没能让让每一位孩子课堂中,有些孩子成了教学活动的参观者。

  2、在训练学生表达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面比较窄,就应给同桌或小组相互交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

  3、指导学生朗读还不够,当学生朗读出现问题是,就应范读和领读,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在这个环节中为了能完成教学环节我匆匆收尾,学生的朗读层次还不够,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这个环节。

  4、背诵层次有点高,从教学检测中看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学生积累了最后一段。在这种教学中,就应思考到学生学情,设计时建立一个积累坡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5、写是至关重要的,在这节课中就应让学生不但把赞美赵州桥的话完整的表达出来,并能写下了展示给大家看。

  《赵州桥》一课让我意识到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融入到文本中,要不断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而且文本的阅读是教学的重中之重,离开了文本阅读,离开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只能成为无水之源、空中楼阁。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15

  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并且归纳出荷花的三种姿态,学生很快就总结出来了,一种是才开,一种是全开了,还有一种是花骨朵儿,接着,我让学生看着板书,把荷花的三种姿态进行复述,学生因为有了刚才熟读的基础,现在又有板书的提醒,让他们复述下来轻而易举,这样既体会到了荷花的三种姿态,而且学生在课堂上就积累了好词佳句,课后背诵课文时就比较轻松了。最后,我让学生进行想象,除了这三种姿态,还会有哪些姿态?

  有的说昂首挺胸,像士兵,有的说低头不语,像害羞的小姑娘……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于写其他的花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课后布置作业时,我把学生分为三类,如果自己有能力,可以自己选择其中的一种花,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如果有一点困难,可以采用大家刚才讨论过的,如果还是不会写,可以利用荷花这一课中的第三自然段。这样的方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了。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16

  方程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工具,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代数学的核心之一!下面我想就几个方面的教学的得与失进行反思和总结.

  成功之处:

  1:能创设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切入,初一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可以用计算年龄的引入是学生积极参与到今天的学习中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能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从例题的不同设法、列方程的解法中逐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了文化的渗透,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从而对今后学好数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恰当的使用了多媒体设备,设置一些卡通画面和声音的播放,带动学生使用眼、手、耳、及大脑等器官进行全方位的接受信息和发出信息。

  5:营造了一种非常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在高兴的情绪下去积极的和老师互动,和同学互动、讨论。

  不足之处:

  1: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七年级的学生分析问题、寻找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差,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这几节课中,我始终把分析题意、寻找数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却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一要领,会经常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如,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找得不清;列方程忽视了解设的步骤等。

  2:教学内容量偏大,以致没有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归纳和总结。

  3:对学生不够熟悉,不能在课上叫出学生的名字。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发扬我的成功之处,逐步完善我的不足之处,我将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上好每一堂课。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17

  《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能用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对于教学目标的重新认识及由此采取的相应的教学策略、方法和手段:

  以人发展为本是当前教育的共同理念。在本节课中,教师不仅重视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能十分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学习方法的渗透,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的展示,让学生通过回忆想象、学习交流、动手实践等数学学习活动来发现知识,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了自主探索学习的步骤,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研究内容、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相互质疑等学习活动,获得了快乐数学知识,学生的能动性和潜在能力得到了激发。体现在两大特点;一是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两种学习方式,重视直观教学,通过观察、判断、交流、动手操作抽象出分数的意义。二是做到了学生能自主探索的知识,教师决不替代。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多种平均分的方法;分母、分子不同时出现,就是让学生看到分母就想到平均分,看到分子就知道表示这样的份数,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自己弄清楚分母、分子的含义,并能用分数表示;对不懂的地方和发现与别人不一样的,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加以解决。这样就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有了发挥创造的空间,有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的学习方式,有力地支撑了这种积极的氛围,形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获取,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尊重学生,平等对话、相信学生、让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二是注重课堂自主学习与合作精神的体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真正懂得如何与他人融洽地协作学习,真正懂得正确对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难。学生面对新知识,敢于提出一连串想知道的新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广泛地探讨,使概念内涵充分揭示,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化对分数的理解。整节课都在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数学,获取知识。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18

  记得曾在一本教学杂志上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话:实践反思=成长。在教中反思,在学中反思,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种收获。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如果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缺乏反省,不对自己的教学经验概括,不反思,他就很难不断提高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思考对象,在“回放过程”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进行思考,得到一定的能用以指导自己教学的理性认识,并形成更为合理的实践方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这就也需要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反思。我一般会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撰写自己的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的反思。我在每次数学课结束时,都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进行仔细的回味。我认真思考哪一个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没有掌握,哪一个知识点讲的不是很顺利,哪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没有很好地解决。通过长时间坚持,我发现自己养成了良好的教学习惯,并对教学问题有了较深层次的思考。例如我教的是两个班的数学,常常发现不论我课前做怎样的准备,讲完两个班课后,总感觉第二个班的课,总比第一个班强,原因就在于每上完第一节课后,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在处理某些问题的方式上都会作出调整,从而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在课堂上的疏漏、失误,在下一节课都会加以关注,经常性的反思,把这些“智慧的火花”记录下来,并进行探究和剖析,确实使我的教学少走了许多弯路。

  2、作业效果的反思。学生数学作业中出现错误,师生都应积极关注,要对错误进行反思,分析错误的根源,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吸取教训,以提高解题能力。小学生数学作业出错是在所难免的,如果认真分析这些错误的原因,概括起来: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不科学,讲课步骤与思路不清晰,没有把握住重点、难点,作业要求不规范等;二是学生听课不认真,对学习的知识不理解,课堂知识没巩固,影响了新知识学习,或者做题步骤不规范,审题失误等。面对小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让他们明了错误之所在,知晓错误的原因,从而真正获得正确知识。

  下面请允许我以一个教师的视角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计算错误方面的原因进行分析反思。平时我们在办公室里经常会听到同事们抱怨:“这些题,我都评讲好几遍了,强调了又强调,可是这次考试,错的人还是很多,这些学生真是没法教了。”其实试想想老师讲得多,讲得透,学生就能听懂吗?就能真正理解吗?往往是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如坠云雾,对于学生的错题,教师只注意娴熟地解题,却不重视学生错误思维的过程疏导,学生就悟不出解题的思路和技巧,即使课上听懂了,课后遇到新题型便又无所适从,以致错误再犯。

  不要说不认真计算错误是学生的通病。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立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计算时,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否则将会出现错误。例如当学生学完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后,有部分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和乘法两种运算,学生依然先算前面的加法,再算后面的乘法。我一开始也会认为是学生在计算时粗心,不够认真,因此要求学生上课要如何如何地认真听讲,练习时要如何如何的细心。可是如果仔细分析他出错的原因,就会发现并不是来自粗心,而是没有真正理解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只是机械地模仿以前所学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的知识。因此,在要求学生订正时,不能只要求学生“认真,认真,再认真。”而应先让学生对计算的结果进行质疑,然后再出示正确的计算过程,让学生明确: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和乘法两种运算,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这样学生在进行改错的过程中,不仅明确了错误原因,又有效地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又如,在教学笔算除法时有的学生列了和加减乘法一样的竖式。笔算除法是学生系统学习除法的开始,在这之前,学生通过学习表内除法,已经初步了解笔算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因此像这样的列式在他们认为也没有什么不妥,甚至在他们认为本来就应该这样做的。虽然学生具备了口算除法的基础,计算结果也是对的,但这种计算方法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当我们要这些做错的学生进行改正时,他们是无法从算理上来解释错误原因的。我们要逐步引导他们分析,谈谈为什么除法竖式不能像加减乘法竖式那样写的原因,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当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细致而长期的教学工作,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口算、板演或书面作业,都要及时地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找出错误规律,并加以解决,把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

  总之,通过这几年来撰写使我认识到教学反思是我们教师成长的阶梯,它能将我在课堂上的意外收获、得心应手、一吐为快;它能把我的失误记载成文,作为前车之鉴;它能让感性的实践升华成理论性的经验,从而使我在教学中得到更深刻的历练……它记录着我们曾经的迷茫,见证了我们洒下的汗水,更奠定了我们坚实的脚步。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19

  《扬州茶馆》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在这篇课文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扬州茶馆小吃种类的多以及了解、学会复述“烫干丝”的全过程,和扬州的人文情怀与地方特色。复述能力是小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年段又是复述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在学习第二节的基础上,能抓住关键动词,把“烫干丝”的过程有条理地复述清楚。在以往教学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在复述文章时存在着:抓不住重点词句,好似在背诵,或当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条理性不够清晰,重点不突出等问题。

  因此为使学生能把“烫干丝”的过程有条理地复述清楚,在教学第二小节时我并不急于让学生马上复述,分成以下三步骤来达成教学目标:⑴理清脉络。利用文本里出现的二个“;”,帮助学生了解烫干丝分几步。学生在认真研读、思考后,从“;”的提示中知道烫干丝分三步。但文本语言描写比较具体,学生在回答时,会把文中语句重复一遍,而没有自己的概括。我对他的答案表示肯定,然后帮助学生把烫干丝的第一步提炼成精炼的词语——切丝。有了我的示范,后面两步的描述学生的语言也开始越来越简炼。我边引导边适时板书,学生理清了脉络,知道烫干丝需要三步——切丝、烫熟、调味。⑵抓住关键动词。作者用词的准确细腻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而要把烫干丝的过程有条理地说清楚,关键动词不可缺。我采用圈出动词的形式,了解烫干丝每一步所需的动作。但要注意的是,在这里有两个“切”字。需要区分的是,第一个“切”是“切成薄片”;第二个“切”是“切成细丝”。然后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然后”,这样就在复述的过程中更具有条理性。3、有条理地复述。在学生反复朗读文本,感受了厨师手艺的高超后,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板书提示,抓住关键动词,自己来组织语言,介绍“烫干丝”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学习步骤,学生一般都能把烫干丝的过程介绍清楚,有些学生甚至能加上我补充介绍的关于切干丝的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复述课文中,品味着语言,积累着语言,通过语言运用真正实现文本语言向主体语言内化、转换。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20

  《蜗牛的奖杯》是二年级下册的一篇寓言故事。课文通过讲述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能力的故事,使学生懂得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抓好朗读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阅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读出感情。由于课文是寓言故事,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自悟寓意,不以繁琐的分析或抽象地讲道理,所以我反复创设情境,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读自悟。本教学设计注重了引导学生从词语表达的准确、鲜明去体会、感悟寓意。如:通过对“得意洋洋”、“成天”、“唯恐”、“生怕”等词语及其所在句子的反复品读,学生在脑海里形成了蜗牛得奖后所作所为的表象,让学生感受、体味到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着的道理。

  二、抓好重点词语理解

  在本课中重点词语有“遥遥领先”、“得意洋洋”、“唯恐”、“生怕”等,课堂上我通过各种形式、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意思,从而理解所在的句子及段落的意思。比如:在理解“遥遥领先”一词时,通过让学生看图,自己理解并总结词语的意思,从而明白蜗牛是多么的厉害;在理解“唯恐”和“生怕”时,我先通过换词理解的方法理解“唯恐”的意思,学生容易理解到“唯恐”的意思,然后通过读课文,再思考两个意思相近的词位置是否能调换,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明白两个词的细微差别,老师最后进行总结,使学生体会蜗牛非常得意的心态。

  三、抓好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文字训练。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巧妙的结合进行了融合。导入新课时,我让学生选一、两个词进行造句练习;我重点抓了2处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注重情境的创设,比如:“你就是这只获奖的蜗牛,你心里怎么想?你碰到朋友会怎么说?你是蜗牛的朋友,你会对它说些什么?”,让学生进入到角色,更好地体会蜗牛当时的心态,进而体会到课文的寓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高效的言语活动,高质量的提高学生的语言。( 励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21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是教师成长的至理名言,许多教师有较深刻的体会。

  如果一个教师或许工作了20年,没有反思,也只是一个经验的20次重复。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原有理念及不适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其结果是他的教学将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

  为什么只有经验不能成长?为什么经验加上反思就成长了呢?

  1.反思使经验(含教训)变成教学智慧,从发生的事件中得到启发

  叶澜先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没有反思的经验只能是狭隘、片面、肤浅的经验;不会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多只是经验的累积;能够不断反思的教师,他的教育智慧就会随之不断增长。教师越能反思,就越是好的教师,越能使自己的经验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一位数学老师教的学生成绩总比别人好,别人问他是什么原因,答不出,后来通过反思,发现原因是每个学生只用一个作业本。学生要隔天才能看到先一天自己做的作业情况,经过认真总结,他的经验就提升为及时反馈原理,讨论时,老师们也认为,只有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与模糊认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2.反思能帮助自己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反思能帮助教师从每天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中发现自己的教学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反思的目的不只是回顾过去,而是为了指导未来的行动,反思帮助探究和解决问题,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有的教师在反思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佳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分好小组,选好组长,做好培训,用好评价,加强引导,如果将这五个环节的工作做好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就会好起来。

  我们认为,教学中出现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不认真反思,不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3.反思使自己学会教学

  教师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会从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教学工具等方面入手,对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获得的体验进行回顾,从而使自己变得成熟。

  反思是自己帮助自己学会教学的好途径,某个内容教学失败了,反思为什么,下次就可以改变教学方法,逐步就学会教学了。

  无论是教学的失败,还是教学的成功,教师只要认真反思,分析失败的原因,提炼成功的经验,这些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也是任何教育理论所不能替代的精华。

  4.反思促进教师成长

  反思可以由教师自发行为变成自觉行为,缩短教师的成长周期,使教师全面发展。

  按照教师职业特征,一般认为,5年以内是新手型教师,关注的是具体的教学技能;5年—10年是适应型教师,关注的是教学策略,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综合应用技能;10年—20年是成熟型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理念;20年以上是专家型教师。但自己不把握进步的机会,是不会自动越级的,可能到退休还不成熟。

  通过反思,不只关注完成教学任务,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成绩;还应关心教师本人如何在教学中得到提高,不是年复一年机械重复自己的工作,教师需要做自己成长的有心人,才能缩短成熟的时间。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22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首先,多谢语文科组的团体智慧的帮忙,尤其是简校长和副校长的高屋建瓴的评课,让我在实践活力课堂、正式公开课的时候,有的放矢,开放课堂,培养了爱说话、争着说话的孩子。

  反思如下:

  A.采取关键词教学法。抓装果然”“必须”“呐喊”,这样,教学必须更加游刃有余。这位教师,真是火眼金睛,一眼就把评课的关键词抓到手。果然是才子领导。

  B.教学语言要更加的老练,不断锤炼自我的语言。这次公开课,也算是第二次试教,我把校长的导入语活用进去,果然课堂的剑拔弩张的气氛,立刻就出来。尤其是“我们明白《三国演义》里面有著名的三十六计,今日,我们一齐来学习这三十六计里面的其中一计。这一计,叫做什么?”课堂的氛围,证明了校长的导入的指引是成功的,也说明我们试教者要适时引入绘声绘色的导入语。

  C.“学生的说话,十分精彩,十分聪明,也十分机智。可惜,老是忘了让学生自我学会收网。”这是师父张主任的评课。我觉得很有道理。先前,我不是不想收网,也不是不明白收网的好处。只是,不懂得如何收网。那里,张主任的评课,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指引。十分感激!

  D.“课堂有了很大的紧张,导入液十分精彩,十分流畅。以前课堂的阻阻滞滞,此刻基本无影无踪了。这是大体的评价。至于小的方面,就瑕不掩瑜了。”这是之前的一位四年级的搭档教师的评课。因为之前合作过,所以,对我的教学的语言和思维,尤其是课堂比较熟悉,评课

  也就相对自然很多。多谢!

  E.“课堂很简便,很幽默。学生在简便的课堂中,完成了学习的任务,同时,学生的学习生命也充满着活力1这位教师,也是喜欢采用古文字教学的教师,十分好学。学习生命,的确很重要。如果是沉闷而死寂的课堂,有如一潭死水,那么,这样的课堂,就算是有效的,也是摧残人性的,也是负面大于正面的教育影响。这,也是当今教育大师叶澜先生的《教育概论》所抨击的教育现象。简而言之,生命大于学习。综上所述,某以为,活力课堂之质疑,非同小可。质疑之后,如何回到“质疑”的出发点,又是非同小可。

  最终,引用屈原先生的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终,再次感激大家。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23

  《三亚落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短文。作者运用活泼、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当我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就被三亚落日的“美”深深地陶醉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欣赏这样的一篇美文,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三亚落日的那份独特的如诗如画的美,是我教学的重点。

  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对词句的品味、推敲。特别对遣词造句的精深微妙之处,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点拨。

  第一段的学习我采用通读全文后找中心句的方法,讲学生引入学习活动中,通过对“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儿也不逊色”等词语的朗读、理解,激发学生的神往之情。通过“在三亚看落日如何有诗意?”过渡到第二段的教学。

  第二段虽不是文章的重点段落,但学好它对于理解文章中心是十分有利的,正是因为三亚的景象样样都美所以在这个美丽的地方看落日也会别有一番情调的。三亚对于学生来说,一切显得陌生而遥远。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海鸥如何的白,沙滩又是怎样的细软,学生都没有真切的感受。光凭语言描述,学生是感受不到的。课前我在网上搜集到了三亚风光的视频,这对学生直接感受三亚的美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三亚的美,我也用美丽的语言引导着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去读,边读边说,三亚美在哪儿?有人说:三亚仿佛就是个蓝色的世界。有蓝的天,有蓝的海,就连那白鸥的翅尖也让人担心会被海水蘸蓝了。又有人说:我从小就喜欢海,三亚那玉屑银末般的细沙,傍晚人们来这里,踩上去一定会减轻一天的疲劳。还有人说:椰子汁我喝过,但没有看过椰子长什么样,真想去看看啊!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孩子们对三亚的喜欢。那么有了这种喜爱之情,洋溢在他们心中的必定是无限的向往,把握住他们的感情,引导着他们好好地读一读,美便成为孩子们的了。

  我引导学生感受三亚浓浓的热带风情后,就抓住“三亚落日美在何处”贯穿教学抓住落日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态也随之变化“像孩童——像红灯笼——像跳水员入水”来感受日落的整个画面,并抓住“红扑扑”、“赤朱丹彤”、“金红一色”等绘色的词;又抓住“快乐”、“抖落”、“悬在”、“顽皮地蹦跳”等描摹形态的词语来指导朗读,体会到三亚的自然风光之美。

  最后,抓好对落日三个比喻的理解。作者把太阳比作是“一个快乐的孩童”、“红灯笼”、“跳水员入水”,让读者整体感知日落的动态过程。从“下沉→停住→蹦跳→弹跳→入水”这一过程来体悟落日似孩童般的“顽皮”、“任性',体会作者对三亚落日景象的留恋和赞叹。

  整节课,我引导学生赏读语言文字,想象文章意境,感悟了“三亚落日”那份诗意的美。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24

  为期两周的教学赛讲活动结束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考与回味。本次赛讲活动中我们四年级语文讲的是17《长城》。我的这节课不管在他人眼中是否成功,在我自己看来我收获了,从去年的《孔子拜师》到今年的《长城》,我首先知道了如何备一节阅读教学课,知道了教学要抓中心句,中心词,要抓重点词语,《长城》一文中我抓住中心句“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进而抓住中心词“奇迹”,长城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课文从三方面写长城的奇迹,第一自然段我抓住长城的长,长城像一条长龙,他不仅长,而且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体现长城的奇迹。第二自然段作者写了长城的坚固,长城屹立在中华大地20__多年,体现了他是奇迹,第三自然段通过写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难突出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是伟大的劳动任命创造了这伟大的奇迹。段段抓中心,围绕中心句展开教学是我本节课的整体思路,通过这次活动,我认为课堂上必要的补充资料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每一课课文的高度都是螺旋上升的,这个高度必须要求我们老师先上来然后就是必要时的点拨,总结。在一个课堂上我们不仅要抓住关键词语,而且关键词语找出来就是为了体会感情,最终达到将感情读出来的目的,所以课堂上朗读要分层次,每一个关键词,重点词找出来都要通过朗读的指导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长城》这课就是要通过朗读读出长城的气势,读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艰难,赞颂他们的伟大。

  所以每个关键词语背后的感情一定要一个一个让学读出来,通过朗读体会感情。上课时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课,老师的情感也会带动教学气氛,使学生深受感染,也会很好的帮助学生体会课文情感,这些也是通过这次活动总结到的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落实到实处。增强自己的语言魅力,重点词句找出来要落实到实处,不能水过地皮湿,找出来就完事,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起到它真正的作用。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25

  《匆匆》是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诗歌般的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足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可奈何和惋惜,提示了旧时代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全文语言优美,内容趣味性强,运用了大量对比,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具体。

  这一节课,我认为有几点较成功的地方:

  1、我扩展了读书领域:

  学习语文,是学生接受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教育,同时也是提高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为了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广程度,我扩展了读书领域,上课时,课件播放有关朱自清的图片简介,配画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提前进入如诗如画的散文境界中,为新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课后,收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进一步感悟时间的珍贵。

  朱自清先生说:“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此篇散文最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语言的优美,二是其情感的浓厚,引导学生深入地读,富有个性地悟,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去读,去倾听,倾听作者的彷徨,倾听作者的无奈,倾听作者的伤感……及对人生的思索。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在阅读中领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这节课上也有较好的体现。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26

  经过一段时间的英语教学,我对英语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1)外语课堂教学既是一个掌握外语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激励情意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包括情意和意志。学生在学习、掌握外语的过程中伴随着传递情意的活动,学习外语和交流情意相互间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组成一个整体。情意的产生受学习外语认知活动的影响,学习外语的认知活动能促进情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低层次向深层次发展。学生初学外语时,会产生一种好奇心,好奇心不断获得满足,从而又产生了求知欲;求知欲不断获得满足,进而树立了自信心;自信心不断增强可使兴趣发展得更丰富,从而形成认知兴趣。因此,教师在外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掌握语言知识和运用语言能力目标的完成,又要重视情意目标的实现。

  (2)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学习英语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知识,更是为了提高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获得为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只能通过实践训练才能获得。语言知识的传授不能代替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和为交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在教学中将掌握语言知识、培养言语技能和为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在自由交谈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扩大吸收了书本外相关的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交际活动中还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读、写和语言交际的能力。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27

  《牧场上的家》是一首美国田园 牧童歌曲 ,歌曲旋律优美 ,意境深远,我改变了传统音乐教学 中学习 歌曲的教学模式,《牧场上的家》教学反思 。对歌曲进行了校本化处理,在课堂学习了使用竖笛演奏歌曲的旋律,从而降低了学唱歌曲的难度,丰富了歌曲的表现 形式,使歌曲更具有审美性。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感受歌曲的意境美,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创设歌曲的意境美,首先,通过学生观看视频片段,感受牧场的美丽 景色 ,初步体验歌曲的意境美。其次,学生用lu来哼唱歌曲旋律,使同学 们自然 进入到演唱状态,并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第三,通过对歌曲情感的挖掘和表现,激发、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以及对音乐实践 活动 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能够以演唱、演奏、欣赏 、舞蹈等多种表现综合学习歌曲,加强了学生的实践体验,深化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达到多重教学效果。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28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心情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洪灾,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就无异于纸上谈兵,而学不好这一段,也会影响到后面内容的教学效果。我先让学生自由读,问:“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这时学生的回答只基于想象,并不深刻。接着,播放了一段洪水冲毁家园的片段,随即又配乐朗读了第一节,这时再问:“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次学生的回答从简单的字面理解升华到了感性的认知,一个个感同身受,发言积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好“无家可归”一词,进而读好第一节,便显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在此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激发感性认识来促理解练朗读,打响了头炮,为整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教师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另外,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在教学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小朋友通过自己的想象说说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可是小朋友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小朋友不会说,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没有充分地了解学情,只顾着自己让自己的教案精彩,所以导致了失败。

  在教学中,我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要抓住字词句对课文进行渗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阅读。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所以在今后教学中还应在品读上更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更体现学生的学。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29

  《王几何》这篇课文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记事的文章。通过课前预设以及课堂上学生的现场生成,主要从以下几点对这节课予以回顾。

  首先,我认为比较成功的设计是:

  1、这节课从设计到具体操作达到了让学生“动起来”的目的,整堂课基本上都是学生在读、在表达、在归纳、在总结、在修改、再评议,而老师只是一根将这些环节串联起来的“线”。

  2、余映潮大师提出“难文浅教”,而这篇浅显易懂的文章就应另辟蹊径教出新意,落实到《新课标》中则对应的是:“防止教师逐字逐句过深的分析文章”。因此,在我的设计中前半部分注重了学生的口语训练,后半部分注重的是现场的写作指导及训练,有立竿见影之功效。

  3、最重要的是在整节课中始终贯穿着学生的体验活动,以读促写,在掌握了文章中描写人物的几种方法之后,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写作模仿与写作训练,真正达到了体验式教学中“少教多学”的理念。

  当然,不足之处则体现在:

  1、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语以及对下文的铺垫语还不精准到位。

  2、在修改学生习作的环节,应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学生修改前与修改后的习作显示在屏幕上,对比起来会更直观,更能表现出采用多种人物描写手法相结合的好处。

  总之,传统的一节课阅读课,老师讲完了,学生学完了,一节课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收获甚微。只有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从教师教什么怎么教,落实到学生学会了什么或者会学了什么后,才能体现出高效课堂的“效”和体验式教学方式中的“体验”,更能挖掘出教材的真正价值。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30

  首先让学生回顾有理数,同时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举手回答,使学生思维活跃迅速进入上课状态。

  在进入新课时,又借助实物让学生对数轴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回答在实际生活中类似于温度计的例子,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教师对教材中的例1进行灵活性的解释,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模型归纳他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从而得出数轴的定义,教学中应在学生的归纳处突出数轴的三要素,学生踊跃发言,共同不漏,兴趣提升,课堂气氛活跃。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高度的活跃的性,出现了很多的闪光点,对我的启发也很大。

  在教学中应把握教材的精神,创造性的利用教材,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很意识的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避免教学内容的过分抽象和形成化,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去理解和把握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现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思维的意义,让学生在中学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本节课中,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学活动的设计力求使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反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创设实际情景,情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的学习。

  本节课注意改进的方面是课堂最后的小结中,教师提出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将学生的思想引入更深一层做的不好,在小组讨论之前,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与其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时效性。

上一篇: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下一篇:给女儿的信教学反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