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书检讨书 内容页

初一历史反思总结

2023-06-16检讨书

初一历史反思总结(通用26篇)

初一历史反思总结 篇1

  “教然后而知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常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激发教师终身学习。以下是本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故事及点滴反思与体会。

  片段(一)

  一节历史公开课,教学内容是七年级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道题:搜集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同时提醒学生可以看教材,看课外书籍,查字典。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很多学生踊跃欲试。

  学生甲:我看过《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书中记载:春秋时期,刚做国君的楚庄王胸无大志,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让他猜个谜,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批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学生掌声一片。

  学生乙:春秋时期,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在晋国内乱逃亡在外时,曾受到赵王的殷勤接待。重耳当时许诺若能回到晋国为君,一旦晋赵交战,晋军将退避三舍以示报答。

  ……

  我很满意学生的表现,同时也注意到一向不爱作声的学生乙犯了一个小错误:应该是重耳受到楚王的殷勤接待,而不是赵王。但我不忍心泼冷水,也就鼓励性地说了声“你真不错”,并未纠正他的错误。

  反思:

  在回办公室的路上,我总想着那样处理不对劲儿。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特别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充满着“你真不错”、“你能行”、“你真棒”等表扬的话语。虽然这些表扬话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鼓励,但过度的、甚至不切实际的表扬给孩子带来的就完全是好处吗?我的上述处理方式,让学生接受了错误的知识。作为教师,这是一个不小的错!

  其实,学生听多了赞赏的话,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所以当学生做得不对的时候,一定要立即指出他的不足。只有发现了不足,改正了不足,才能不断进步,也才能坦然地面对别人善意的批评、提醒,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所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老师,请大胆地说“你错了。”

  片段(二)

  我在教九年级历史第1课《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一课时,为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设计了一道题:由于金字塔的工程巨大而困难,有人认为它们是由“天外来客”所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立即饶有兴趣地讨论。过了一会儿,有位同学大胆地说:“我认为它们不是天外来客所建,而是埃及人民建造的。因为书中写到,建金字塔用了20年,由几十万人来完成,而且我不相信有外星人。”刚说完,很多同学都点头表示赞同。但我发现一个同学却摇了摇头。我立即请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他很得意、也很理直气壮的说:“我认为金字塔是由外星人建造的。因为书中的记载只是根据传闻,并没有得到证实;其次,金字塔的工程巨大而困难,在当时没有任何机械的情况下,埃及人民是无法完成的;第三,很早就有关于外星人的传说,到底有没有,至今未得到证实。”顿时,全班同学鸦雀无声地望着我。

  反思:

  学生鸦雀无声地望着我,就说明他们的思维在接受碰撞。尤其当这种挑战来来自同学,而不是老师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小的教学环节,但由于我细心观察并发现了摇头的同学,使得这一环节更有意义,激活了学生思维。

  反思一下,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不自觉地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总是考虑能否按课前准备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需要、情感没有真正地被重视。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多观察、多思考,学生都在干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更多地把关注点真正地放到学生身上。

  我相信,对学生多一份关注,他会还你一个惊喜。

  片段(三)

  在县研训中心组织的“历史新教材培训”活动中,我上了一节研讨课。教学内容是八年级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其间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为了降低难度,我放了一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但是学生仍启而不发,教室里静悄悄的。我想:坏了,冷场了。

  反思:

  下课后,我冷静反思,学生启而不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题目难度大,空洞,让学生不知所措,束手无策。

  在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时候学生成绩不理想,有时候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有时候学生与你抬杠……此时,老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合理,是否真正地了解学生,而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作为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施教,平等待生,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时做到:多怪自己少怪生。

  片段(四)

  一节历史课,我给同学们介绍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讲到孔子的教育思想时,突然有学生插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很恼火他打断了我的话题,于是没好气地问:“你怎么知道的?”他高兴地指着墙壁说:“在那儿贴着呢,还有孔子的画像。”我一时语塞,多好的教学资源,我怎么就没注意呢。

  反思:

  我应该感谢“插嘴”的同学,是他让同学们了解了更多的知识,是他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资源无处不在。

  学生插嘴是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它带给我们的或许是担心,或许是困惑,但更多的应该是欣喜与思考。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宽松、融洽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插嘴”是合情合理、无可厚非的。它不是“乱”,而是“活”,是新课程改革中一朵绚丽的浪花。当学生的“插嘴”具有挑战性时,教师应如何应对,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如何让学生的“插嘴”变成一种学习资源,才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面对学生的“插嘴”,我们不仅要认真倾听,耐心等待,而且要为其喝彩!

  反思后则奋进。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多多反思,不断改进,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初一历史反思总结 篇2

  在执教十一册的十五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时,我感受到了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信息,了解了课文的背景、印第安人的民族习性等,有效地加强了对文本的理解。

  本文是由一位印第安酋长写给即将收买他们土地的白人领袖的精彩的演说稿,是有史以来在保护环境方面最感人置深的文章。但学生对这篇文章的背景缺乏了解,对印第安人的生活习俗不清楚,对西雅图这个地方一无所知,在预习课文时的朗诵中感情不到位。而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体会印第安人对大地的热爱。为了更好地突破难点,明确提出预习要求:学生回家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所有资料,并将资料读熟。

  学习课文时,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在全班进行介绍,资料有文字的、有图片的、还有最震撼眼球的音像资料,通过一系列的资料学习,孩子们明白了印第安人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民族,他们至今仍然保存着自己所特有的一些习俗,如有自己部落的图腾,经常跳一种残忍的太阳舞向神灵祈祷,他们用最原始的方法进行狩猎,但同时他们非常热爱并尊重自己所生活的这片土地。这时同学们就能很容易地理解为什么西雅图在向白人移交他们的土地时,是那么地不舍,那么地眷念,同时对白人提出要他们保护好土地上的河流、空气、动物等的请求。学生在朗诵西雅图的话语时,能用心去读出文本的情感,读出空气的清新,读出河水的清澈,读出树木的清秀,读出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圣洁。课文的重点就在同学们的朗读中得以掌握。文后我特意问学生:“现在的西雅图是什么样子呢?她受到白人的爱护了吗?”有的同学猜肯定被破坏了,袁宝鑫赶紧举手,他向我们展示了一段美丽迷人的现代西雅图城市风景,那妩媚的海岸线让我们对这节课意犹未尽,下课铃声响了许久,我们还沉浸在对文本的理解之中。

初一历史反思总结 篇3

  今天我上课主要看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发现这堂的课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中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从本节课看来,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初一历史反思总结 篇4

  辩论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知识贮存,激活思维,使其在言语交锋中得到听力、思维、表达、交际等多方面能力训练,更能使观点更趋明晰、科学。果然,在我有意的引导下,学生起初的互不服气、声嘶力竭转为互相质问、据理力争。“我们要相信科学。终有一天,我们可以在月球上建起人造仿地球庄园!”“人类有多少,而月球有多大?”“火星之家?在建成之前,恐怕人类已经因大自然的报复而所剩无几了!”“也许我们可以发现在遥远的外太空,还有一个‘地球’存在,但是,有多少光年?我们要在茫茫宇宙中漂浮多久?那里是否已经有了主人?”学生的思辩能力得到展示与成长的舞台,而同时,“只有一个地球”“必须保护地球”的观念也随之深入人心。

  课堂上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最明显的,是在辩论时,几名课外知识丰富、思维敏捷的学生充当了主辩手,而大部分同学成了偶尔插几句。其他同学发言不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视野狭隘,对课外知识知之甚少;

  2.心中有数,但表达能力差;

  3.缺乏自信,担心说得不好而被笑话。

  鼓励学生丰富课外知识、为不善或不敢发言的同学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使课堂的活跃性不流于形式。

初一历史反思总结 篇5

  崔峦先生指出:"语文教学要切实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自主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教练,辅导员,学生是主角,主人。'教'完全是为了'学',要服从,服务于'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也就是说,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也有不少失误。如文中出现了"欢乐的乐曲"中"乐"是个多音字,本来是放在"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这个教学环节中的,但在课堂教学中却遗漏了。在课文朗读中,我设计了配乐朗读,不过音乐选得过于抒情,不大适合课文欢庆的气氛。在设计中,我还准备了说话训练,拓展学生的说话能力,提升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但可能教学时间安排还不够合理,没有完成这一部分的教学。

  "构建开放的课堂"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之一。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社会,来自大自然的活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初一历史反思总结 篇6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学生从下课到上课有个思维转换的过程,谜语可使学生迅速集中思维,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中来。同时也暗示了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影子的产生需要光线等)。

  在学生的思维转移到课堂的同时,我利用手影做出一系列小动物的形状,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借此时机我让学生自己表现手影,在表现的同时我突然切断电源,影子消失。“影子哪去了,为什么没有了?”学生齐声回答“因为没光了”影子的产生必须有光这个条件迎刃而解。在讲解影子产生的另一个条件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猜测是不是所有的影子都有影子,然后出示的不同的物体,使学生明白只有不透明的物体才可以产生影子。

  太阳的运动和影子的变化,对孩子们来说,太习以为常了。本课的教学是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让孩子们真切感觉到太阳和影子永无止境地有规律运动和变化,认识到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之间的关系,感悟到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往往包含着值得我们探究的科学道理,意识到科学探究,永无止境。

初一历史反思总结 篇7

  本文注意锤字炼句,有时一个字,就含不尽之意。比如“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一句,一个“烧”字,道出了火烧云的范围之大,气势之宏,色彩之艳。文中还用了很多叠音词,如‘笑盈盈”“红通通”“金灿灿”“偏偏”以及“跑着跑着”“恍恍惚惚”等,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而且形象地描绘出火烧云的色彩、形状变化及人物的情态。

  所以,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火烧云的红和“烧着”了整个天空后颜色之“变”:一会儿红通通,一会儿金灿灿,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白,一会儿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等,还有叫不出名的颜色;之后是写火烧云形状之“变”:一匹头南尾西跪着的马只两三秒钟便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却不见了。看的人正在找马的尾巴,马又变模糊了,来了一条大狗,后面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大狗小狗都不见了。

  又来了一头大狮子,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采取不同方式的读,加入图片让学生欣赏,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火烧云乃至自然景观的喜爱。

初一历史反思总结 篇8

  英语应用能力需要相应的词汇。

  “不学习语言规则、不掌握相当数量的词汇,英语应用能力就是空中楼阁”。(包天仁语)俄罗斯通常在初中一年级开设英语课(相当于我国的小学5年级),每周3节课,第一学年即要求掌握约1300个英语词汇,学生到高中毕业时要掌握1万以上词汇,基本可以读懂英文原著。而我国现在对高中毕业生的要求是掌握20__词汇(包括词组),新研制的'课程标准'要求掌握4000个左右的词汇。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尽快解决英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现状。

  而目前在小学的低年级的英语教学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词汇,而只要求学生能根据提示或图片说出该单词,其本质无非是要学生们死记硬背,鹦鹉学舌。由于小学生们没有相应的读音规则训练,不熟悉词汇的拼写规则,单词的音、形、意三者不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因而导致了单词记忆的困难,并成了小学生学英语的瓶颈。

初一历史反思总结 篇9

  在 文本选择时,考虑到课堂时间问题,所以选取了这一篇自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学习任务。另外,文本内容故事性较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富有幽默性,容 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我想的是以作文文本来处理。所以重点放在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来分析人物性格。最后,设置了一个简单的课堂辩 论赛,让学生讨论是“手艺好更重要”还是“口才好更重要”。在准备过程中,课件和导学案我都采取了简化。就按课堂流程设置了几个问题,从复述“奇人”故事 引入,再到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的分析,最后以对“手艺”和“口才”的探讨结束。

  正式课堂教学中,我一直都是在看着时间解决问题,课堂安排 的内容还是有些杂乱。本是两个独立的短文,却被我放到一起进行分析,所以难免会有处理不当的地方。学生的反应也是预料之中的,虽不那么热烈,但也都能微笑 面对我所提出的问题,这个也还是给了我很好的心理安慰。至少看到他们的笑容,我不会担心点到他们的某一个会让我冷场。

初一历史反思总结 篇10

  《影子》是一首儿歌,易读成诵,描写的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但却又是最易让学生忽视的,因为学生的观察是无意识的,我们应该将学生无意识的观察与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结合起来,真正达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走出教室,融入自然,关注学生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从生活体验入手,问“你们见过影子吗?”“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影子?”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初步感知:“有了光线,才有影子”的知识,然后通过做“找影子”游戏,让学生知道了“影子与光源”的关系,其次明白“影子”随“光源”移动发生的变化,让学生探究“你还会在哪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让学生再现过去生活,体验感受影子的存在。即让学生在活动中游戏玩耍,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一切结论都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发现的结果,学生的思维灵感达到了颠峰。

  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过分依赖“教材、课堂、教师”的做法,打破“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陈规。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那我们的课堂才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初一历史反思总结 篇11

  课文先写长廊的景色。作者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接着写的是万寿山的景色。分别介绍了从脚向上,和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最后写昆明湖的景色。主要介绍了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最后写颐和园处处有美景,看也看不完,开头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教学后,有以下几点感受: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始终是平等对话的过程。

  2、创建了和谐的对话场境

  教师角色的转换,使我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充分利于我们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在导入新课时,展现了学生在颐和园的照片,教学过程中,好几次播放了颐和园的实景录像,三番四次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视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达到了和谐对话。

初一历史反思总结 篇12

  一上课我就开门见山的说,昨天我们已经初读了这篇课文,课文里都有谁?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首先我进行了词语的复习,接着我又出示了“附近、稀奇、假鱼、答案”这四个词,让他们先读词,然后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大部分都是在复述课文,于是我提示学生你能用上这四个词简单点说一说吗,经过我的提示,学生有了一些概括。这是我拿出一幅化石鱼的图说,这就是那条化石鱼,老师把它贴在黑板上,贴好后提出问题,你们说小金鱼会在哪游?

  贴好后请你说一说为什么贴在这里,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什么叫“附近”,这样就很有效地帮助孩子理解了“附近”这个词,在学生理解了附近之后就立刻提问小金鱼看着化石鱼感觉怎么样?从而让学生理解稀奇这个词,并让学生从书中去找一找小金鱼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在读的时候,让学生读出语气,这样就让学生明白了标点符号不同,读出的语气也就不同。小金鱼为什么会认为化石鱼是一条假鱼呢?

  在这里,我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的时候突出化石鱼的表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在这里我还安排了一个演一演,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化石鱼的毫无反应。这是我来范读小金鱼说的话,学生们立刻反驳我,说我说的答案不对,我抓住时机赶快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从而引出了河公公的话,这时小金鱼真正找到了答案,学生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这个故事的有趣,从而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小金鱼看着这条化石鱼越看越觉得有趣。由于我平时比较注重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这里我就做了一个处理,我出示了一个课件,上面有几个小动物,出示完课件我说,你们看小金鱼的朋友来了,你就是这条漂亮的小金鱼,有关化石鱼的事,你想对谁说,说些什么呢,两个人一组讨论,可以在书上写一写,然后指名到前面来说,学生们说得津津有味,而且调理非常清楚,这时我让学生交上自己的结尾再有声有色的读一遍课文。

  由于在这篇课文里有了学生自己的理解,学生在读的时候积极性特别高,而且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我看学生的积极性这么高,于是我又安排了一个分角色读课文我让学生喜欢读谁就读谁,学生读的积极性特别高。

初一历史反思总结 篇13

  人都有想象力,儿童对想象的依赖性更大。而字母的书写首先要求学生能正确区分一些形近的字母。有些字母可以通过对字母想象、联想的方法让学生记住它们的形状特点。在学生基本掌握字母的形状后,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字母的一小部分来猜字母,这种方式比直接叫学生认读字母要好得多。教师还可以编一些趣味的谜语,如:

  1减1不等于0——H 山连着山——M

  1加3不等于4——B 钓鱼钩——J

  不倒翁——O 一把椅子——h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编一些儿歌,如:大写M像高山,两座高山肩并肩;大写N三兄弟,手牵手不分离。弯弯的月亮(C)、零的突破(Q)、盘山公路(S)、三叉路口(T)、半只葫芦(B)、一座宝塔(A)、胜利的象征(V)、大号鱼钩(J)、一张弓(D)、一扇小门(n)、一棵小苗(r)、一把椅子(h)、什么字母是个昆虫?(Bb)、什么字母是我自己?(I)、什么字母既不是我,也不是他,而是你?(U u)、盲人最喜欢什么字母?(Ii)

初一历史反思总结 篇14

  第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识字是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这一阶段必须切实加强朗读和识字教学,以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形成积累,为日后运用语言文字打下基础。老师在教学中既注重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又注重了识字教学,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运用得当。

  第二,在指导学生识记“海”字时,体现了多种识字方法并存,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对于“海”的字义的理解拓展较好,不是枯燥地讲解,而是通过扩词和练习说话以及教师创设情境,自然而然地教会学生运用,突出了“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我积极地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故事情境中快乐地学习,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体会成功。开课伊始,谈话导入:秋天到了,我们一般会做什么?引出有一群孩子要去远足。那么远足前,孩子们会做什么呢?老师通过从孩子们身边的事情入手,然后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答案。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启发学生思考那个孩子为什么睡不着?孩子们在老师的启发下,结合自己出游前的亲身体会,踊跃发言。然后老师顺势问“你有过这样的心情吗?跟大家说一说”。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初一历史反思总结 篇15

  在实际教学中,首先导入部分化的时间多了一点;其次在分析“奇山”一段时,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串讲,反而浪费了不少时间。造成的后果是,背诵时间没有得到充分保证,同时“奇山”一段也讲得比较匆忙。其实这一段也应该让学生去自己找出“山”的几个特点,在用原文来印证,这样可能条理会更加清楚。

  一堂课下来,学生都在积极的动手、动口、动脑。上完了这篇课文,我没有一句句的教学生翻译,但学生却基本能翻译了。以前要花两课时的课文,今天用了一课时就基本完成了。我感觉这堂课还是成功的,也符合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的要求。今后,我将继续这样去实践。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作为新形势下,我们教师应该好好把握这个“度”,不能只用信息技术,但也不能不用信息技术。所以我要教学本文时,在理清本文内容时,我利用板书进行教学。这样可以过到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上的交流。所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很好地做好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工作这一环节,不然,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将会成为一纸空谈。

初一历史反思总结 篇16

  小学英语教师应有发展意识

  一向以来,人们小学英语教师的语言知识能力要求不高,认为小学英语简单,不需要太好的语言功底,只要有良好的教学技能就可以了。其实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同样英语作为人们最广泛的交际用语之一,更是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如果我们的英语教师故步自封,不求进取,那么不但自己的语言知识很快陈旧落伍,误人子弟,而且会被时代所淘汰。

  “Changing English in the changing world”。现代英语的变化,特别是口语方面的变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更因为国际互联网的形成,人们之间的交际变得越来越简捷。说话简单快捷,是现代人生活的一大特征。现代英语在这方面的变化表现为“一字多用”。

  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英语词汇急剧增加,并且我们发现,现代英语词汇有相当一部分是取得新义的旧词,如,“input”(输入电子计算机的数据),“store”(电子计算机的储存器),“drive”(计算机驱动器)等。

  3、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也许是美国对世界政治、经济影响日益强大的原因,美国英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以使用美语和发美国音为时髦。

  4、口语不断侵入书面语。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有正式、非正式、书面语,口语,方言,俚语之分,然而当今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我们的英语教师不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坚持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新事物,不了解现代英语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那么,我们所教出来的学生一旦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他们会发现他们所学的英语是多么bookish(书呆子气)。而教师自己则可能甚至连小学生们所津津乐道的一些常用语也可能会出现理解性的错误。

初一历史反思总结 篇17

  首先,我由历史谈起,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下来的 “读——译”均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关于文章分析由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先提出问题,加以整理,然后班级进行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有:1、虽然我们知道“秦王以五百地易安陵”不是出于好心,但是我们不理解这中间究竟有什么样的背景?

  2、安陵君和唐雎都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分别是如何反驳的?表现出了二人有什么不同?3、秦王在文中分别有什么行动和语言?表现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唐雎既然想刺杀秦王,为什么不直接说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却绕圈子说了三个刺客的事?学生在感悟、赏析词句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

  再有,本节课在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故事复述、分角色朗读课文、为人物设计神态、动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学生在感悟唐雎这种刚正不阿的精神的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即唐雎在文中所提到的“怀怒未发,休?降于天”以及与秦王同归于尽的想法是否值得提倡。由此学生又展开了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恰到好处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

初一历史反思总结 篇18

  这节课结束了,可是留给我下的是深深的思考,现在回过头来细细地反思课堂,我总结出以下几点不足,今后应该改正。

  一、有些语文基础知识还缺乏点拨。如:生字词的再次渗透。

  二、情感不到位。也许是因为我们这里现在春天的特点还不明显,学生缺乏感受,如果教学时用图片吸引,让孩子们有视觉感官印象。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致,我想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不敢放手。诗歌的第2、3、4、5、6小结是并列关系,教会学生学习2、3小结的学习方法,学生也许自己就会学习4、5、6小节。我应该给孩子们自学和当小老师的机会,这一点我以后在教学中要尝试。

  四、准备的还不够充分。在教学中我应该设计仿写环节,可以出示某一处春天的图片,让孩子们先说一说,然后再向作者那样仿写,把孩子们的思路真正的打开,这样会让孩子们的思维更活跃表现就会更突出。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完成了我预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说话能力、写作能力、朗读能力等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不足之处,今后加以改正!

初一历史反思总结 篇19

  经过指导老师的点拨和自己的思考,我认为以下几点是上好一堂政治课的关键。

  一、摒弃传统教学中不适应现代教学的方法方式。

  传统教育教学存在许多弊端,在教学方法上,重教师的单向的知识灌输,轻学生主动参与与探究;在教学内容上,轻生活实践;在学习评价上,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二、巧妙导入新课,扩展思维空间。

  采用漫画、小品、故事等不同的形式导入新课,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创设情境。

  教师依循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去设疑,紧扣学生的心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以热烈的情绪投入学习,提高课堂的效果。

  四、利用好文中的“小栏目”,培养学生的散发思维。

  教材中既有名人名言、小知识等材料,又有“想一想”、“说一说”等小栏目,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五、多给学生议、练的时间,活跃课堂气氛。

  如果在一节课中,教师从上课讲到下课,不给学生议、练的时间,学生的兴趣不会那么浓烈,更有可能会困倦,收效较差;如果给他们议、练的时间,学生在议的过程当中畅所欲言,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六、搞好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把教学与实践活动贯穿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于这几点,我的指导老师都做到了,每次去听她的课,心里都会由衷产生一种敬佩感。我知道教学上的事不能一蹴而就,但我往这个方向去努力,给学生们呈现一堂堂精彩的课。

初一历史反思总结 篇20

  传统的字句串讲这种单一的教授文言文的方式,虽然有它的优点,也就是对于重难点的把握较准确,但是也带来课堂气氛沉闷,学习兴趣不搞等反面影响,如何使教学方式生动起来,多变起来,真正做到使学生由厌学到愿学到乐学,养成良好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这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想一改过去文言文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老套子,贯彻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也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思索的现实问题。“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早就了然于胸,但事实上,是否真正地把这一理念渗透融入到每一节课,实在需要静心反思。

初一历史反思总结 篇21

  我对《合欢树》做了以上的设计,先由学生提出问题,将学生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这样做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因为学生的问题无法预设,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就这堂课的实际授课效果来看,基本上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深入分析文本中作者所传达的对母亲的那种怀念、热爱、遗憾、愧疚的复杂情感。课堂基本上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虽然课堂上没有表面繁荣的热烈场面,但学生的思维是每时每刻都在快速运转的,这正是真正意义上的活跃。同样也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没有把这堂课定位于一般的展示汇报课,而是想把它上成一堂常态课,来重点凸显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极力驱除课堂表面的繁华而追求学生思维的波滚浪涌是我想要达到的目标,这样的理念和设计应该说是基于对语文课程的科学理解,但作为一堂“被展示”的课,可能缺少了几许观赏性。缘此,课堂上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学情的预设不够。放手让学生质疑无疑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缺乏足够的预设。上课之初,我认为二高的学生能提出质量较高的问题,这样可能增加上课的深度,最终促成整堂课的质量提升。但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细碎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预设,以至于造成一些琐细问题没有得到落实。

  第二、学生课前预习不够。讲课之前没有和学生见面,没有布置预习任务,学生普遍没有认真预习课文,以致于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缺乏文本基础。在课堂上没有呈现出热烈活跃的课堂氛围。

  第三、我认为自己对新课程的理念贯彻的还不是十分透彻,看到学生回答问题不理想,就急于把自己的设计思路呈献给学生,课堂的开放性没有达到应有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学生思维。

  第四、课堂设计流程稍显单调,引导学生探讨文本环节占了整堂课的三分之二时间,这一环节的主要做法尚停留于“生谈师说”阶段,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动笔,做到听说读写样样俱全。

初一历史反思总结 篇22

  八年级下期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继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本册第三单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间上的广袤性与思维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单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敬畏自然》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

  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

  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

  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初一历史反思总结 篇23

  1、叔叔讲到岩石书的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藏着铁矿,哪里埋着煤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石油、有的说是钻石、金子、瓷器等,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抓住“小鱼”一词理解叔叔开心的心情。平时我们看到小鱼,都会很开心,因为小鱼很可爱。今天我们在哪里看到小鱼呢?(在岩石上)除了开心的心情,叔叔的心还带着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

  我在教学《最大的“书”》时,除了侧重朗读外,还重视双基训练,有完形填空题、修改句式等练习。特别是填空小练习,效果比较好,因为它能帮助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将刚的知识巩固。

  《最大的“书”》的教学设计还是满完整的,但在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流畅。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较少,课堂的语言不够精炼。在今后的日子,我会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此,我十分感谢二年级的老师们,特别是廖老师和李老师,在教学和业务工作中,她们常常指点我,让我学到知识、积累了经验。

初一历史反思总结 篇24

  在学生对小草和大树的含义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我再引导学生思考:在文学这条道路上,夏洛蒂 勃朗特三姐妹是“小草”还是“大树”?以此问题让学生品读课文。

  学生在仔细读课文的基础上很容易就理解了,这篇课文中的前半部分,勃朗特三姐妹就是文中所谓的“小草”,后半部则是“大树”。随后引导学生总结得出:这篇课文勃朗特三姐妹在文学方面一开始是“小草”,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变成了“大树”。

  反思:理解含义后,再提出“她们是小草还是大树”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做能养成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并且由这个问题,让学生对本文内容也有更深印象的理解,为下文学习奠定基础!

  学完课文后,让学生交流对课题“小草和大树”的理解,领会题目通过鲜明对比抓住读者、发人深思的艺术,进一步体会主人公与命运和世俗偏见抗争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追求理想的性格。再此基础上,回顾课文,整体把握“小草”成长为“大树”的艰辛历程,交流夏洛缔取得成功的人生启示。

初一历史反思总结 篇25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上的一篇诗歌,其作者是张若虚,他的一生只写了两首诗,此诗恰恰成就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千秋美名。后人曾评此诗为“孤篇盖全唐”。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的教学设计以文本为载体,从文本出发,通过听、读、品、写,把朗读、美品、探究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赏诗歌。

  反思这堂课,有得也有失,感受颇深。

  成功之处:

  巧妙新颖的导入语。人们都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导入语对学生的影响也非同一般。本课我将导入语设成一副画面,让学生回顾有关月的诗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带动了学生对月的意象的思考,从而为本课月的象征意义做热身。

  写作环节的设计。在学生两次阅读后,对内容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此时让他们选取感兴趣的有关月的诗句进行扩展训练,无疑为了让他们通过想像描绘出作者在诗中创设的优美意境,进一步把握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且此环节也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唤起了他们积极思考探讨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不足之处:

  诗歌读的过少。诗歌教学以读为主,以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尽管我将教学环节设计为朗读教学,可是在实施过程中,我未能采取多种朗读方法引导学生去品味诗歌,因为读的较少,学生思考的就过少过浅,师生生生互评的也就少了。

  课堂环节未能达到“有序与无序”的完美结合,未能引导好学生吃透文章难点。本文的难点意在理解本诗的景情理如何交融的,尽管学生在课上有了不同程度的回答,但课后我问及此诗为何能“盖全唐”,学生依旧说不清楚。现在想想,我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将此诗中月的不同象征意义和其他诗进行比较,从而难点解决。

初一历史反思总结 篇26

  本课是一首著名的儿童歌曲的歌词,作者是著名的词作家乔羽。题目《让我们荡起双桨》,既是对生活在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幸福生活的真实描绘,同时也是对少年儿童未来更美好的生活的憧憬。这首歌词描述了少年儿童泛舟北海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情景,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诗由少年儿童荡起双桨泛舟北海写起,先写北海的迷人美景,然后写荡舟湖上的喜悦心情,第三小节则以一个问题将诗歌立意进一步拓展升华。第一小节描述少年儿童泛舟北海欣赏美丽宜人的自然风光。清澈的湖水,美丽的白塔,绿树红墙,色彩鲜艳和谐,令人陶醉。第二小节抒发少年儿童荡舟北海的喜悦心情。置身景色迷人的北海公园,“我们愉快歌唱”,尽情欢乐,引来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泛舟,听我们歌唱。歌词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少年儿童对幸福生活感到无比愉悦的真切感受,同时又充满童趣。

  首先抓住尽情欢乐,让孩子们说说什么是“尽情欢乐”?孩子们有的说是“开开心心地玩”,有的说是“痛痛快快的玩”。“从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孩子们回答“幸福快乐”。在此基础上,引出问题“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孩子们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多拘泥于父母、老师等范畴。我进一步引导,“父母、老师可以给你创设幸福的生活,但能给全国的小朋友创造幸福的生活吗?”将孩子的思路拓展开,明确是党给予了我们幸福的生活,但是,在此孩子们的感受还是浅层次的。为此,我作了两个情感牵引:一是体会文中“我们”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我动情地描述了旧社会孩子们穷困潦倒的生活窘态与新社会孩子们成为小主人的幸福生活,两种状态的强烈对比,让孩子们的心灵受到震撼,深深地体会了党的伟大、党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感受到文中的“我们”对党的无比热爱之情。二是联系实际,说说现在的我们感受到了党的哪些关怀?孩子们在讨论交流中,联系自己在花园式的学校里学习、免费享受义务教育等事例,切实感受到了党的伟大与恩情,由衷地产生了对党的感激之情和热爱之情。两种情感牵引,使得难点进一步突破,孩子们的情感水到渠成地被激发,再来读文时,孩子们更能声情并茂了。

上一篇:2023年上课吃东西检讨书范文 下一篇:2023年企业员工上班迟到检讨书
猜你喜欢